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本报评论员 刘颖余
十五运会以“一国两制”下的区域协同为纸、以三地联动的赛事布局为笔,写下了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里程碑似的绚烂篇章。当赛场与生活融为一体,精英体育和全民健身融为一体,国家记忆与个人体验融为一体,由此开始,体育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将有望从愿景变为现实。
当开幕式上粤港澳三地代表团组成联合方阵入场,当三地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当男篮五人成年组决赛后粤港澳三地男篮队员同框合影,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主题,已不止于一句口号,而是渗透在盛会的每个角落、每个日常、每个细节。
十五运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性大型综合赛事,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赛期最长、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全运会。十五运会以“一国两制”下的区域协同为纸、以三地联动的赛事布局为笔,写下了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里程碑似的绚烂篇章。
三地联办,是十五运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历史赋予粤港澳三地的特殊使命。东道主以“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创新思路,探索形成“以赛促治、以赛兴业、以赛惠民”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此次体育盛会将为全国跨区域体育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全运经验”。
独具匠心设计的两项跨境赛事——公路自行车赛和田径马拉松,或许是跨区域合作迈向新高度的最好体现。从比赛的路线设计,到运动员、工作人员和车辆的快速通关,每个细节都需要三地政府的共同筹划和密切配合。这种跨地域的合作模式不仅展现和提升了大湾区联合办赛的整体竞争力,且促进了大湾区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当运动员们跨越深圳湾大桥时,他们跨越的不仅是地理界限,更是心灵的距离。通过跨界、融合,人们在体育竞技中增进友谊、弥合隔阂、紧密相连,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共同推进文明的进步,这是体育价值的真实体现,也是举办全运会这类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运会曾是国家荣耀的象征,是实施奥运战略的重要杠杆,如今,全运会正在从国家仪式走向民间节日,从金牌叙事迈向全民体育,从竞技优先走向人民至上。2017年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全运会首次大规模增设19项群众赛事,让7万名普通体育爱好者走进全运会。十五运会,群众赛事设置23个大项、166个小项,既有比赛也有展演,不仅项目大量增加,“全龄友好”的理念也照进现实,门球比赛近200名选手,从19岁新锐到70岁宿将同场挥杆,便是最好注脚。
十五运会并未停留在对全民健身理念的强化上,而是将“全民全运”的精神贯穿于赛事的每个环节。从火炬传递的“四城同传”到赛事项目的跨境布局,从火炬手的广泛选拔到志愿者队伍的多元构建,“全民全运”已成为大湾区居民可观可感、触手可及的现实体验。当十五运会的赛场从体育场馆延伸到街巷社区,当观众从单纯的观赏者变为赛事的参与者,赛场与生活融为一体,精英体育和全民健身融为一体,国家记忆与个人体验融为一体,由此开始,体育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将有望从愿景变为现实。
与三地联办相映成趣的是,本届全运会首次支持高校组队参赛。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多所高校派出队伍参赛。此外,不少省市代表队的部分项目由“学生军”组成,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已成十五运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专业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大趋势和新动力——十五运会的成功举办再次验证和强化了体育界的这一共识。
跨界与融合,让全运会的价值升华,让体育不止于体育。一位观众在观看十五运会的开幕式后动情地说:“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时,我突然明白,体育场上的每一步奔跑,都在缩短湾区人心的距离。”十五运会即将圆满落幕,但湾区故事并没有结束。它是湾区故事的新起点,也是中国体育故事的新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