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大树的格局)
今天就聊聊昨天董秘回答投资者的几个问题:
先聊聊产能这事儿,709 基地都开起两班倒连轴转了,这哪儿是产能利用率饱满,分明是订单排得实打实,机器不停歇,真金白银的营收就是这么干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顺德基地量产 2.0 技术的落地,这玩意儿堪比给生产线装了 “涡轮增压”,效率直接拉满,八月份就早早搞定了今年的客户交付需求 —— 这可不是小进步,直接给光启腾出了超大的战略缓冲期,能安安心心推进株洲基地投产、天津基地建设,稳稳接住明年客户的更高需求。
所以你看,株洲和天津的新基地就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匆匆忙忙、连滚带爬”地抢工期了,可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地把基础打牢、把设备调试到最佳状态。
这就好比做饭,火候到了才能出佳肴,匆忙上马反而容易夹生。这种游刃有余的感觉,是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说明光启从“救火队”模式,切换到了“战略预备队”模式,能主动规划未来了。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第三个问题,卫星天线。这才是藏着千亿级市场的大蛋糕!董秘说因为产能原因还没开展,这我信,好钢得先用在刀刃上,现在的产能优先保障国防安全,这没毛病。但咱们心里得清楚,卫星互联网这片海,马上就要起风了。
咱们国家自己的“星链”可不是空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搞的“鸿雁星座”,计划在近地轨道上部署300多颗卫星,目标是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信息丝绸之路”。另一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也计划发射15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要消除全球互联网的“盲区”。
这俩国家级项目,就是未来低轨卫星市场的两大支柱。有分析预测,光是“鸿雁星座”相关业务,在2026-2028年就能带来百亿级的订单。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接下来需要成千上万副高性能、轻量化、能批量生产的卫星天线——而这,恰恰是光启超材料的绝对主场!
超材料天线对于传统天线,那简直是降维打击。传统卫星天线好比一口笨重的“大锅”,又重又占地方。而光启的超材料天线,能做成一张薄薄的“贴纸”或者一块平整的“瓷砖”,直接嵌在卫星表面或者手机里,厚度降到毫米级,重量能减掉30%到40%,但信号接收效率反而更高。这就解决了低轨卫星大规模组网的核心痛点——每颗卫星都要轻量化,才能用更便宜的火箭一次打更多颗上天。
据称,如果低轨道卫星应用了光启超材料卫星天线技术,通信速率可以提升30%-50%,这就是实力的证明,并且卫星天线对价格不像手机天线那么敏感。所以我认为,超材料赋能地轨道卫星天线,极有可能成为继无人机、智能汽车检测和人形机器人之后,光启的第四民用赛道。
这把“利器”磨锋利了,下一步的自然就是6G手机天线。6G的核心是“天空地一体化”通信,你的手机将来不仅要连地面基站,更要直接连接卫星和无人机。这对手机天线提出了变态的要求:既要小到不占地方,又要能精准捕捉来自上千公里外卫星的微弱信号。
现在华为、荣耀们搞的卫星通话功能只是个开始,未来的6G手机天线,必须能动态追踪卫星,信号要更稳、功耗要更低。这活儿,传统材料基本没戏,非得靠超材料这种能“编程”电磁波的革命性技术不可。
想象一下,未来你的手机后盖,可能就是一个能自动寻星、放大信号的超材料天线,那体验将是颠覆性的。有分析预测,到2027年,全球卫星通信终端市场规模能冲到109亿美元,这还只是终端市场的一角。
聊到这儿,我想说:光启过去十几年,干了一件看似很“笨”的事:自己啃下了从超材料设计、专用设备(4641套!)到基础材料(161款!)的全链条。这就像在一条充满岔路的科技峡谷里,咱们自己修桥铺路。
当初有人笑话光启的资产太重,但现在看,这座自己修的“桥”,成了咱们最宽的“护城河”。当别人的新技术还躺在论文里时,咱们已经能用97.51%的高良品率,大规模、低成本地把它造出来,用在最尖端的装备上。这种“深度垂直”的能力,一旦切换到民用卫星、6G手机这些广阔市场,爆发力将是惊人的。
所以啊,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沉住气。一边看着709基地稳稳地产出“现在”,一边期待着株洲、天津基地好好孕育“未来”。等新产能就位,光启自然会考虑把在航空装备上验证过的超材料天线技术,像复制粘贴一样,快速平移到卫星和手机领域。
这条路很长,但桥和路,光启已经修得差不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