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接近尾声,印度的经济表面上看似繁荣,但外资撤离的现象却愈发明显。曾被誉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印度,正面临一场信任危机。
外国资本正在用脚投票,离开这个曾经充满潜力的市场。印度的投资环境为何急转直下?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
根据印度央行的数据,2025年5月,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净流入仅为3500万美元,同比暴跌98%。整个2024-2025财年的FDI总额预估仅为9.49亿美元,而上一财年接近100亿美元。
与此同时,截至2025年10月底,外资从印度股市撤资超过170亿美元,创下多年新低。全球新兴市场基金中,印度的配置比例从2024年9月的21%下降到16.7%,而同期中国的比例升至28.8%。
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市场对印度的信任正在快速流失。
尽管美国加征关税、提高H-1B签证费用等外部因素确实对印度的出口制造业和软件外包造成冲击,但真正让外资寒心的,是印度自身的政策环境。政策的不确定性和选择性执法,让外资企业难以适应。
印度政府一方面喊着吸引外资的口号,推出“简化审批”“补贴管够”等政策,另一方面却频繁修改法规,让企业陷入困境。
比如,2020年印度修改《外汇管理法》,要求“与印度接壤国家的投资必须政府审批”,明显针对中资企业。
到了2025年,又出台“外资控股实体”新规,连企业内部股权调整都需报备审查。
这种政策翻脸比翻书快的行为,让外资企业难以建立长期信任。
更令人担忧的是选择性执法。小米、VIVO、OPPO等中资企业被指控逃税,罚款金额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欧美企业也未能幸免,三星、亚马逊、沃达丰等企业都遭遇过巨额罚款。
沃达丰的案例尤为典型。2007年,它收购印度电信资产时完全合法,但印度却在2012年修改税法,追溯至1962年,要求其缴纳29亿美元税款,最终罚金翻倍至56亿美元。这种“先让你进来,再改规则收拾你”的操作,让外资企业对印度的投资环境失去信心。
此外,印度的成本优势也逐渐被现实击碎。供应链脆弱,手机屏幕、芯片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种高风险、高成本的投资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离开。
最近关于“印度罚苹果41亿美元”的传闻更是吸引了广泛关注。
然而,经路透社等媒体核实,这条消息纯属虚构。
苹果确实在游说印度修改税法,但尚未开出罚单。
这种假消息之所以能传播广泛,是因为它迎合了市场对印度“又骗又抢”的负面情绪。
尽管罚苹果的消息不实,但印度对外资的态度已经让市场彻底失望。
如今,外资撤离的现象已经从制造业蔓延到金融和基建领域。
至少三家国际投行缩减了在印度的团队,一些原本计划参与高速公路或新能源项目的外资基金也因土地纠纷、环评反复推倒而暂停出资。
甚至曾高调宣布“长期看好印度”的软银,也在悄然减持其在印度科技公司的股份。
越南、印尼、墨西哥等国家政策更稳定、成本更低、供应链更成熟,成为外资的新宠。
相比之下,印度的问题不在于缺乏机会,而在于缺乏信任。
想要成为世界工厂,光靠画饼远远不够,还需要让投资者相信:今天投的钱,明天还能安全赚回来。
否则,再大的市场,也只是一个漂亮的陷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