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一共铸造了10亿枚,如今只剩不到1亿,那9亿枚都去哪了?

分享至

在我国近代货币史上,“袁大头”绝对是最家喻户晓、又命运多舛的一款货币。

它曾是市井交易中最“硬”的通货,也是战乱年代里最被信任的“硬通货”。

据多方资料统计,从1914年到1950年代,全国各类“袁大头”铸造总量超过了10亿枚。

然而,百年之后,如今存世的却不足1亿枚。很多人都在质疑,那消失的9亿枚,究竟去了哪里?



“袁大头”铸造史

清朝覆亡后,当时我国一时陷入币制混乱、金融失序的局面。各地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成色不一,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为统一币制、稳定财政,1914年2月,袁世凯以大总统的身份颁布了《国币条例》。

其中,正式确立了以银元为主币的新货币体系,并决定铸造以袁世凯头像为主图案的国币。

虽然当时我国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但是对袁大头的设计和铸造工艺要求极高,不仅代表着我国最高的制币水准,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位居前列。

据悉,当时的袁大头为银铜合金,含银量约为89%,重约26.6克,直径39毫米,符合国际标准。

币面图案由意大利雕刻师路易·乔治设计,袁世凯头像立体感强,发丝、衣褶等细节清晰可辨。



在防伪方面,“袁大头”采用了边齿设计、暗记系统、标准化重量等多种手段。

如,边齿多为直齿或橄榄齿,齿距均匀;部分版别在衣领、嘉禾图案中隐藏微雕暗记,极难仿制。

“袁大头”的铸造始于1914年,最早由天津造币总厂率先开铸,随后南京、广东、武昌、甘肃等地造币厂陆续跟进。

最初铸造的是民国三年版,之后每年均有续铸,直至1920年代。

其中,民国八年(1919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铸模钢材短缺,铸造时间短暂,产量稀少,成为后世收藏界的珍品,价值也最高。

另外,不同年份、不同造币厂的“袁大头”在细节上也略有差异。

如,甘肃版因银料供应有限,成色稍低,人像雕刻风格也更为粗犷。此外,还出现了如“O记版”“三角圆”“签字版”等多种版别,丰富了其收藏体系。



正因袁大头有着极为严格且统一的形制、稳定的成色以及国家的信用背书,在民国时期,袁大头是流通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货币之一。

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很多偏远地区,当地百姓还是只认袁大头而不认其他货币。

1940年后,虽然袁大头开始慢慢退出流通市场,但其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更加凸显,以至于一百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最热门的收藏品之一。

不同年份、版别、品相的“袁大头”在收藏市场上价格悬殊,部分稀有版别如民国八年竖点年、签字版等,已成为拍卖场上的明星拍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袁大头之所以十分抢手,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的存量少了很多。

巅峰时期,袁大头共有10亿枚,如今仅存世5000-8000万枚,剩余的袁大头都去哪了?



“袁大头”都去哪了?

关于袁大头的去向,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消失了,综合分析来看,主要有四个原因:

1、政策回收

“袁大头”第一次大规模消失,始于1935年国民ZF的“法币改革”。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