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烧了20亿,小鹏汽车闯入无人区

0
分享至


烧了20亿,提前了两年

近期,小鹏汽车在广州新总部举办了今年的科技日,何小鹏向外界扔出一颗“重磅炸弹”:他们做出了“去语言”的第二代VLA方案。

VLA模型最早由谷歌AI公司Deepmind推出,主要用于机器人领域。相比于Chatgpt、Sora等视觉语言模型,VLA增加了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动作能力(即“Action”),也就是说,它不仅可以理解周围环境,还能输出动作指令,因此逐渐被应用到智能驾驶领域。

除了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元戎启行等头部车企和智驾供应商也在推行VLA技术架构,他们将VLA视为挑战特斯拉端到端大模型的“法宝”。

在过去几年中,小鹏汽车的智驾方案经历了几轮迭代,从最早的规则算法,到逐渐在感知、规划、控制等模块进行AI化尝试。

在此次科技日之前,小鹏就已经量产了由AI驱动的VLA智驾方案,并在城区智驾中取得了不错表现。

但小鹏汽车的团队,在推进VLA技术架构的时候也意识到了局限。

因为标准的VLA是将视觉信息转换为语言,再从语言通道学习人类的交通规则和开车方法,转化成为运动规则(包含轨迹和速度),这其中包含了两层转化过程。

“从第一性原理分析,这非常不好。”何小鹏提出,能否把看到的世界直接转化成运动规则?

因此,去年部署VLA模型的时候,小鹏就在琢磨,能否遵循第一性原理,把Language(语言环节)给“干掉”?这样就能直接从Vision到Action。

换句话说,从语言模型为核心,进化成以物理世界为核心,如此一来效率飞升,也将彻底解决延时和信息损耗的问题。

但这是一条还没有人走过的路。

大语言模型成熟可用,演进方向明确,去掉语言这根“拐杖”后,究竟能做成什么样,没人知道。

去年,小鹏汽车内部进行了多番讨论和决策,最终决定同时并行两套VLA的方案——一套是标准的VLA,另一套就是在去掉语言转译环节的VLA。

后者由当时刚加入不久的刘先明带队。

刘先明是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前沿专家,他2016年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在去小鹏之前曾在Facebook(现Meta)、Cruise任职。

“去语言”的VLA立项时,内部几乎完全没有信心。但从理论上推演,这件事又是成立的,所以何小鹏还是给了团队大量的资源支持。

这并不容易。据何小鹏介绍,为了训练这个新模型,小鹏汽车有时一个月就得花上1亿,甚至更多,小鹏汽车CFO顾宏地看到每个月付的账单,都恨不得拍桌子。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二季度的某一天。

当时小鹏要开一个内部高管会,一两位来自自动驾驶部门的高P说“不参加了”,原因是模型没跑通,不好意思参会。

然而,就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他们忽然在测试版本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跳跃——

之前是完全不可用,但在某一个场景却显示出了效果。于是整个团队开始广泛尝试,试图跑通更多的场景。

自此,小鹏便停止了现有版本VLA技术的开发,同时加大了下一代VLA技术的投入。

据何小鹏介绍,第二代VLA光训练费就烧了20亿——这是过去一年里,小鹏汽车一个季度研发费用的水平。

今年10月9日,世界基座模型负责人刘先明接替李力耘,开始执掌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

何小鹏对第二代VLA的评价很高,称它开始了在量产上的全新范式,并将小鹏自动驾驶的升级换代提前了两年。

“它能够处理很多极限场景。以前很多场景,用规则写好多年都解决不了,但对于第二代VLA来说,一下子就变成了基础的事情,而且它处理得非常丝滑。”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几个测试场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第二代VLA的水平和潜力。

比如可以在两边各仅有3公分的极窄道路上蠕动通行,还能在十字路口红灯即将变绿时提前缓慢起步,甚至能识别交警手势、即刻停车……这些都是未曾训练过的复杂路况,但车都能展现出高度拟人的应对方式。

何小鹏宣布,基于第二代VLA,小鹏汽车即将发布“小路NGP”功能,在全新技术框架的加持下,小鹏汽车在复杂小路的平均接管里程(MPI)提升了13倍。

去掉数据标注和语言转译的第二代VLA,在泛化性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

这意味着,小鹏可以去各个城市甚至海外市场推行智驾功能,因为它不再需要做任何数据标注——只要当地有小鹏的车,就可以在各地进行泛化。

在欧洲,小鹏与特斯拉上一个版本的FSD进行了智驾对比,在一段20公里的复杂小路上,小鹏仅接管了1次,优于特斯拉。

何小鹏颇有信心地表示,下个月也会与特斯拉FSD的最新版本进行测试对比。

基于此,小鹏汽车还将在行业首发“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Super LCC+人机共驾,不依赖导航全球范围均可开启,在漫游的过程中轻转方向盘,车辆即可协同完成变道和转向。

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这一全新的VLA架构,是小鹏首个量产物理世界大模型。

它不仅将用于智能驾驶,也会同步应用于小鹏的Robotaxi、人形机器人IRON以及飞行汽车上,它们将与智驾车辆一起,共同构成何小鹏勾勒的“物理AI”完整版图。

从云端训练到车端部署

去年3月,刘先明加入小鹏汽车,担任小鹏AI团队负责人。

如何小鹏介绍,小鹏汽车去年同时并行着两个项目,由于“去语言”的VLA方案投入高、不确定性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先明都是带着团队做秘密开发。

今年4月,小鹏汽车正式对外提出了 “基座模型” 的概念,称内部在开发一个720亿参数的超大规模自动驾驶大模型。6月,刘先明曾以小鹏汽车世界基座模型负责人的身份发表演讲。

随着第二代VLA的发布,在今年小鹏科技日的次日,刘先明也与部分媒体进行了小范围交流。

这是他接任小鹏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以来第一次公开露面。

刘先明解释,第二代VLA其实在做三件事:泛化、涌现和演进。

首先,模型能量产,就要求它泛化性足够强,即能适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场景,比如园区、地库、漫游、LCC,也能到海外。

其次,当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突变,过去不太能想象的业务形态也会变得顺理成章。

“为什么(现在的智驾方案)不同版本之间总拉不开差距,不同厂家的方案好像也感觉此起彼伏、没有代际差?就是技术没有达到新水平,所以不停地压跷跷板。”

最后,还要演进,未来还有很多技术迭代和场景应用的路要走。

过去几年,小鹏汽车一直走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前沿,用算法去试图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刘先明指出,这种研发模式很难突破当前系统的局限。

“我每天模仿学习不停地解,每天解99%,你要挑战多少位才能达到L4?这个是不可收敛的。”

大语言模型的成功给了团队一些启发——如果有办法能大规模使用数据,让自监督变成可能,这个事情是有可能成的,因为不用加人工标注的规则,也不用加人工校验。

但它同时也面临三大难点:

第一,当输入信号从文字变为视频,就意味着从明确离散的结构化数据变成了连续信号,有大量的信息损失;

第二,文字是可数的,但控制信号是个连续量,没办法通过离散化Token的方式来进行输出;

第三,缺乏真实交互反馈。

刘先明指出,现在很多人是将强化学习当成一个有监督的Imitation learning(模仿学习)来用的,就像解物理题,按照步骤给分,但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则需要拿到真实反馈。

基于上述问题,刘先明表示,第二代VLA的第一个核心就是:输入信号尽量使用真实世界的物理信号,也就是Video,而非大量文本;

第二个核心则是:输出空间不再采用文字的离散化表达,而是使用更多的连续信号来完成相关任务,从而让网络结构极其简单。

“当下很多VLA基本都是这种结构——图像、指令进来,通过一个大语言模型,最终去输出token,再通过文字的方式decode。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很多开源模型可以直接用,但带来的问题是引用了一个离散化的文字输出,这样就会让数据使用规模成为限制。”

为什么视频进来直接输出的这种大模型好用?就像人类做出一个动作,要经历几个过程,他需要理解这个场景怎么构建的,并根据过去的历史信息做出对未来的判断,最后再做出最后的行动。

因此,如果最终输出的信号是行为,模型就包含了重建、理解、生成和推理的所有过程——只要能用更大规模的数据、更大的模型,就能把这个事情做下来,理论上这是成立的。

但更大规模的数据怎么来?

据何小鹏介绍,第二代VLA的训练使用了1亿Clips的数据,不是标准数据,而是各种corner case的数据,相当于驾驶65000年才能遇到的极限场景之和。

为了研发这个更大的模型,小鹏采用了阿里云3万卡云端超大算力集群,每五天全链路迭代一次,最终才做出这个720亿参数的基座大模型。

据何小鹏介绍,小鹏明年会有5万张卡甚至更多,他认为超大的云端算力集群是实现物理AI的重要基础。

但仅仅具有云端算力还不够,小鹏构建了从芯片到算子再到模型的全链路优化——一颗图灵芯片算力达到750TOPS,一辆整车上的算力则可达到2250TOPS,是行业的3-22倍,算子提高了12倍的模型推理效率,模型参数则是行业的10倍以上。

在车端部署方面,刘先明介绍,小鹏第二代VLA在训练过程中,直接内嵌推理逻辑,部署时就可去掉云端计算部分——这意味着,在量产上车时,可以直接使用VLA架构进行推理,大大提高了测算和推理效率。

“我们做了一个低延时、本地化、高帧率的版本,让这个模型在本地图灵芯片上跑到实时,跟设想的帧率完全一致。否则一个模型如果只能跑4赫兹,如果前方有一辆车或者一个行人切入,反应时间在700、800毫秒,根本来不及,直接撞上去。”

为了在车端的图灵芯片上跑到实时,跟摄像头同帧率,小鹏汽车重新开发了针对性的编译器和软件栈,榨干了图灵芯片每一比特的算力。

技术、产品及未来规划

在媒体问答环节,刘先明、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也就更多技术细节、产品体验及未来规划等相关话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以下是交流纪要(经编辑):

技术细节

Q:你们是真的把“L”去掉了吗?还是说,中间依然是有一道转译的?就像以前Language那样代表着大脑的思考和常识推理的部分。

A:Language确实拆掉了。正常训练的时候用的是图文,给你一段视频、一段文字做联合训练,但其实我们有文字的话,文字还是会做Token化。

其实没有必要把这个事情说得这么绝对,有或者没有,任何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把信息变成一个Token,然后想办法去做一些推理,翻译成语言,再放到大语言模型里做推理,这个事情就很绕。

Q:小鹏的车并不是最多的,为什么有大量的长尾数据可以用来训练?

A:第一,车端的Infra(即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连接算力和应用的AI中间层基础设施),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哪些数据是我们要的,哪些数据是我们不要的,这个数据只要你有办法识别出来就可以。

第二,在云端,我们爱比较大的数据闭环,这些闭环也在调,数据上来之后要看它的质量。

Q:在智能还没有涌现之前,我们知不知道它为什么没有涌现?又是什么促成这个转折点的出现?

A:“涌现”不是偶然性的问题。这个事情从去年开始做规划,做数据累积、Infra的累积,如果你看不到这一点,不太可能做这么多前期投入,如果是偶然,是不是成功都不知道,我觉得也没办法说服整个公司支持。

这个转折点的出现肯定是有底层Know how,但这个我也不太能说,面对各位媒体,第二天友商全知道了。

第二点,其实背后还有很多Infra的投入,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大的事,就这么说,你要从训练端一口气做几十个PB的数据,还不要产生系统延时,导致你训练拖慢,这不是一两天能做完的。所以出现这样一个质变,并不是简单拼运气。

Q:车端真的有推理还是单纯在应用,或者说,会不会有隐式的推理?

A:对,就是隐式推理,整个推理过程还是在的。

Q:大模型的方案有可能效果很好,但下限也无法保证。小鹏第二代VLA在两边各有3公分的场景通行,这是强化训练做出来的吗?是一个一个做,还是成批次解决?

A:一定是成批次、大规模、自动化地做这个事情,昨天你看到在非常窄的路上通行,这不是一个一个解出来的,我们也不知道有那样的训练数据。它真的尝试理解这个世界怎么运行的,可能这个理解的过程也很简单,它自然就会理解这个事。

Q:我们的验证是怎么做的?像特斯拉好像是使用了生成式架构,做一个3D视界验证它的安全。

A:验证确实是大规模的仿真加上实测验证,对一个闭环系统来说很需要做里程累计,实车测试可控性很低,非常难以做到实测对比,很难遇到同样一个场景,但仿真可以给你更好的结果。

仿真再配上刚才说到的舒适、安全、效率、合规等指标,合在一起就给我们统计意义上的全貌。所以我们自己做的时候也在使用闭环仿真。

另外,我们还用更好的模型让整个重建质量变得更高,包括我们自己做的纯粹世界模型。

仿真+指标+实测,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坐标体系。关于兜底,其实这个地方没有太多兜底,我们整个系统里面基本没有规则(算法),但安全上一个下限是靠强化学习来强调安全本身,另外就是靠AEB,AEB永远是保护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产品体验

Q:之前我去试驾过一些世界模型方案的车,发现它在一些路口的时候,比如说它是头车,在面对直行待行区时,它无法识别,但第一代的VLA这一点是可以做到,把Language去掉后,第二代这一块能不能做得更好?

A:从我们自己的体感来说,待转区问题不大。

逻辑也很简单,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大量的模仿、学习和自监督,让模型学会某种corner case,模型还要学会推理,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泛化和涌现效应。说白了,我不需要告诉模型你到了哪里需要怎么开,只要训练数据里面有待转区就行。

Q:泊车什么时候能用新架构解决掉?

A:首先,现在推行的架构需要时间,核心就是把行车先做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下一代体验。说白了,大家都说你是第一,我是第一,意义有多大?如果产品没有拉开特别大的差距,技术没有拉开差距的话,其他都是白扯的。我们会优先解决“行车”的问题。

Q:老车主能否体验到第二代VLA技术?

A:答案是肯定的。发布会上,大师兄的OKR也已经拍下来了。

但芯片算力下降的时候,也一定会有一些损失的,所以我们会在内部优先解决当前的量产问题,保证第一波推送是大家都满意的,后面再逐渐解决Max出行的问题。

Q:什么节点海外用户能够用上?

A:海外预期是在明年。

因为海外我们有受到很多法律法规上的影响,LCC是在全球各个国家被法律法规所允许的产品,这是确定性的,所以我们会把极致性能的VLA2.0加持在LCC上,使它成为Super-LCC,同时把我们国内现在也广受好评的人机共驶,非常好的LCC,你又可以随时转向,用人来做转向或变道,但不退出本身的行车轨迹,相信一定会给全球小鹏用户带来新的、很好的体验。

Q:有人认为端到端架构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能设置速度,这准不准确?作为一个消费者,他要识别这种比较极致的端到端架构,要看哪些方面?

A:端到端外界有很多误解,最早期大家觉得门到门、点到点就是端到端。

端到端是一个技术路线,并不是一种产品形态,自动驾驶的核心是——能不能在一个有限的算力和系统下实现一个大家想要的体验,即安全、舒适、合规、效率。如果能做到这些,不用太纠结它是什么技术架构。

未来规划

Q:我有点不太敢相信这个事情发生了,而且是小鹏干出来的,从你的角度来看,这个工程做到了以后,未来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A:做这样一个东西,我觉得首先看公司。

小鹏是一家很有远见的公司,有很多事情是一号位工程。做这么一个冒险的事情,如果没有一号位的支持是做不了的,包括前期投入,每年烧掉多少钱的训练预算。

但前提就是你看到之后敢不敢投、敢不敢做,这是很重要一件事。国内大多数企业都趋向于稳定,要么拿开源模型试一下,要么就等别人做好了之后我去跟随,去工程化,去落地,甚至去挖人。

所以如果一个创新企业要做这件事情,一定要从根儿上提出问题,你要敢去想、敢去看,并且看准你的方向之后敢去投。我觉得也许也有其他友商在做类似的事情,或者在过程当中也已经达到一个类似的状态,也许后面会有越来越多人跟着这条路线,这就是一个内部创业的过程。

未来,其实我觉得一定得拆掉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这很重要。

我们明确了技术规划路径,也许到明年、后年,配合着更大规模算力的芯片,新的技术又涌现突破,可能还会更新。那个时候对这个团队的挑战就是——你敢不敢再革一次自己的命。

整个架构一定不停向前演进,我们现在看到的架构就是过去几年AI发展最核心的道理:数据的scaling,把整个系统打造成好用、规模化,让它的整个训练规模起来,能让这个事情变得可实现的,这是我们做得比较好的事情。

未来肯定会出现新的机会,我希望我的团队能把现有的东西干掉,再做一场新的。

Q:未来一年或者短期内,你最想实现的东西是什么?

A: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能不能进一步压榨芯片,进一步做软硬结合?另外,Robotaxi要解决更多长尾问题,需要更多时间的推理,同时更极致的原生多模态,这也需要往前去推。

Q:在Robotaxi上,同行们都采用激光雷达,而且不止一颗。小鹏未来会不会把激光雷达再放上去?

A:激光雷达是不会拿回来的。

首先我们的L4算力也非常冗余,为什么一定用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频率只有10赫兹,穿透一些透明、半透明的障碍物,需要很高的发射功率,这不符合车规,而且在很远的距离,100米、150米,一辆车就三个点、两个点,你能干什么?什么都干不了。

所以激光雷达相比于摄像头来说,没有特别大的优势,反而会带来一些问题。

为什么行业还在大规模使用激光雷达?过去,算力比较小、模型比较小的情况下,比较依赖于这种探测器给你一个准确的感知,但它输入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摄像头的问题是,之前的系统没办法通过更大模型、更好算法来利用这些信息。摄像头有一个其他的问题,是不是夜间看不见?也不是,摄像头一般进来的是28比特。所以问题不在于摄像头本身不行,强光、逆光、黑夜的环境,它不是完全看不见。

Q:小鹏说到一组数据,第二代VLA在小路上的接管率大幅降低,这是多大样本测试出来的?

这对于Robotaxi的部署是否足够?你们判断Robotaxi的部署先决条件,除了接管率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数据?

A:关于Robotaxi(部署的先决条件),这个没有硬性标准,做到什么程度都可以的。因为这个指标本身取决于运营场景,它是技术不停提升,降低云端接管的频率,最终达到一个平衡性和获利的状况。

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明确的收敛情况,说基本上到头了,不太可能往上涨了,还是按照目前的规划继续往前走,我们应该会不停看到接管率继续下降。

还有一个问题,自动驾驶的评价标准不仅仅只有接管率,很多接管只是人不安心或者效率原因。我相信,自动驾驶是综合性指标。自动驾驶的核心是要安全,这是第一原则,所以事故率肯定是其中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小米法务背刺雷军,一次社会性死亡

小米法务背刺雷军,一次社会性死亡

李东阳朋友圈
2025-11-19 14:09:15
42岁刘翔近况曝光,长期在国外旅游,靠终身合同吸金,远离喷子!

42岁刘翔近况曝光,长期在国外旅游,靠终身合同吸金,远离喷子!

姩姩有娱
2025-11-10 17:49:18
中日一战不可避免,日本达成一致:解放军若武统,日本定武力介入

中日一战不可避免,日本达成一致:解放军若武统,日本定武力介入

胖福的小木屋
2025-11-20 00:02:51
里子面子都没了!邹市明赔光两亿后,冉莹颖亲手撕碎他最后的体面

里子面子都没了!邹市明赔光两亿后,冉莹颖亲手撕碎他最后的体面

赶鸭子上架
2025-11-14 15:48:42
10余名台湾同胞在意大利餐厅点5份披萨遭老板讽刺,当地华人团结反击致闭门歇业,旅行团:一共13个人,还点了多杯饮料

10余名台湾同胞在意大利餐厅点5份披萨遭老板讽刺,当地华人团结反击致闭门歇业,旅行团:一共13个人,还点了多杯饮料

极目新闻
2025-11-19 15:35:21
杭州官宣取消灵隐寺门票

杭州官宣取消灵隐寺门票

界面新闻
2025-11-19 10:37:00
喻恩泰和妻子婚内双出轨,聊天记录不堪入目,妻子约P喜欢大的

喻恩泰和妻子婚内双出轨,聊天记录不堪入目,妻子约P喜欢大的

社会酱
2025-11-19 17:42:35
前日军退将曾扬言:若不考虑弹道导弹,日本海自一周全歼中国舰队

前日军退将曾扬言:若不考虑弹道导弹,日本海自一周全歼中国舰队

不掉线电波
2025-11-19 16:31:08
陈梦:没想到能进决赛甚至冠军,健康完赛是队伍对我的最大愿望

陈梦:没想到能进决赛甚至冠军,健康完赛是队伍对我的最大愿望

懂球帝
2025-11-19 22:50:07
小米市值,两个月跌没了整个“蔚小理零”

小米市值,两个月跌没了整个“蔚小理零”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19 18:32:09
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法老不说教
2025-11-03 19:36:43
南极游发全员信引吐槽,俞敏洪乘坐的邮轮被曝入住价最高约148万元

南极游发全员信引吐槽,俞敏洪乘坐的邮轮被曝入住价最高约148万元

界面新闻
2025-11-19 10:20:20
俄罗斯警告高市早苗

俄罗斯警告高市早苗

极目新闻
2025-11-19 17:31:43
演员张艺洋已执行死刑!中国娱乐圈首例,倪大红、李雪健被牵连

演员张艺洋已执行死刑!中国娱乐圈首例,倪大红、李雪健被牵连

阿纂看事
2025-07-25 17:12:19
人口不到16万的库拉索首进世界杯!

人口不到16万的库拉索首进世界杯!

扬子晚报
2025-11-19 17:47:44
特斯拉起诉30多家中国公司!

特斯拉起诉30多家中国公司!

鞭牛士
2025-11-19 21:15:57
还想淡化?日媒最新爆料

还想淡化?日媒最新爆料

环球时报国际
2025-11-19 22:09:33
中国一邮轮放弃日本靠岸,取消乘客下船

中国一邮轮放弃日本靠岸,取消乘客下船

极目新闻
2025-11-19 17:58:05
吴艳妮哭成泪人!颁奖典礼掩面痛哭,三届全运会无缘金牌

吴艳妮哭成泪人!颁奖典礼掩面痛哭,三届全运会无缘金牌

奥拜尔
2025-11-19 22:57:40
微信群里转发一篇文章,两人被跨省传唤;最新情况:均不予处罚

微信群里转发一篇文章,两人被跨省传唤;最新情况:均不予处罚

大风新闻
2025-11-19 13:01:32
2025-11-20 00:52:49
亿欧
亿欧
更多优质行业资讯请访问亿欧网
128224文章数 953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一夜封神,Gemini 3让谷歌找回“碾压感”

头条要闻

日方要求解释为何未告知磋商后会有媒体拍摄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日方要求解释为何未告知磋商后会有媒体拍摄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世界杯最小参赛国诞生!15万人岛国的奇迹

娱乐要闻

史林子出轨对方前妻放锤!

财经要闻

重磅!中金公司拟收购东兴与信达证券

汽车要闻

此刻价格不重要 第5代帝豪本身就是价值

态度原创

家居
手机
本地
公开课
军事航空

家居要闻

水岸美学 书香人文生活

手机要闻

荣耀GT2 Pro再次被确认:8500mAh电池+骁龙8E5,12月发布引期待!

本地新闻

第十二届影展携手重庆来福士丨两江交汇,光影共生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量大管饱 中国军网在海外发布备战视频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