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理论灌输与青年学生生活感知的有效契合,已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挑战。与此同时,公益传播也正经历由广谱化动员向精准化表达的转型,但仍存在抽象化、口号化以及青年参与不足等困境。本文以“传播共振”为视角,结合高校“精准公益”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其如何突破传统“单向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局限。研究指出,青年学生作为策划者、表达者与传播者,能够在思政教育与公益传播之间形成认知共通、情感共鸣与行为联动的互动机制,并通过公益实践将价值理念外化为具体的社会行动,不仅实现了教育育人与社会动员的双向增益,也为“大思政课”体系注入了新的传播创新思路,为社会公益教育提供了青年主体的活力与可持续动力。
关键词
精准公益 传播共振 青年思政教育 公益普及教育 双轨融合
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China, aligning theoretical instruction with students’ lived experiences is a key task in building the “Great Ideological-Political Course”. Meanwhile, public welfare communication is shifting from broad mobilization to precision-oriented expression, yet it still faces problems of abstraction, sloganism, and limited youth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resonance” and examines teaching practice cases of “precision public welfare”. The study argues that communication resonance provides a mechanism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one-way indoctrination and passive reception by positioning students as planners, narrators, and disseminators. Students generate cognitive alignment,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behavioral linkage between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ublic welfare campaigns. Furthermore, the practice of public welfare serves as an externalization of values into concrete social actions, thereby linking education with social mobilizat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uch dual-track integration not only enha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revitalizes public welfare education by embedding youth participation as a source of vit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rethinking the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s in the “Great Ideological-Political Course” and highlights the strategic role of youth in bridg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s with societal engagement.
Keywords
Precision public welfare Communication resonance You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Public welfare education Dual-track integration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大思政课”建设正持续推动课程体系改革、话语方式创新与教学场景拓展。然而,现实中仍普遍存在思政教育难以被青年学生真正理解、认同和内化的问题。学生往往将其视为外在任务而非内在需求,理论灌输与生活感知之间存在显著张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话语体系的代际翻译与教学场景的实践拓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与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媒介习惯及社会化需求深度契合,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能够主动倾听并形成价值共鸣,在内化知识体系与意义认同的基础上能够以自我化的话语予以准确、合理和情感饱满的表达,并最终在价值信念转化为行为意愿的驱动下,将所学所悟落实到自觉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的实际行动之中,从而实现认知、情感、价值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构建稳定而可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链条,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亟须突破的关键点。
与此同时,社会公益传播也正经历从广谱动员向精准表达的深度演化。在短视频、社交平台、算法推荐等新兴媒介技术加速渗透的背景下,公益内容如何适应新环境下用户的接受习惯、情感结构与表达逻辑,成为公益传播面临的重要挑战。现实中,公益普及内容仍广泛存在抽象性、口号化、符号化的单向传播问题,缺乏贴近日常、具备社交语境与共情能力的表达方式,难以真正唤起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与深度参与。尤其在面对青年受众时,以传统的公益机构为主导、公众被动接受的传播范式已然失效;另外,青年力量和青年话语的缺位,使公益传播缺乏内生活力与持续推动力,如何鼓励并引导青年群体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用青年人的创新力激活公益传播的内生力量,不仅关乎传播效果的优化,更关乎公益行动的社会基础与可持续性。
基于当下思政教育和公益传播面临的高站位难以落地、青年参与度不足、话语系统脱节的三重困境。本文立足于高校精准公益教学实践案例,剖析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在情感认知、价值认同与行为意愿等层面形成同步联动的传播共振效应与机制,尝试搭建青年思政教育与社会公益普及教育相融合的可行路径,为“大思政”理念提供传播创新思路,也为社会公益教育提供青年共创的动能支持,推动实现高校育人与社会教育的双向增益。
1 公益实战:从价值灌输到传播共振的教育选择
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价值体系持续重塑的背景下,公益传播,尤其是以社会价值倡导为核心的精准公益传播,正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共识、构建公共精神的重要媒介路径。一方面,国家在顶层设计上积极推动社会公益治理体系建设,将公益理念深度嵌入社会治理、社区建设与公民教育之中,公益不再仅仅是帮助他人的道德行为,而是成为塑造公民意识、培育社会信任与重构公共关系网络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公益实践与传播的日益系统化与专业化,使其具备了显著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建构意义。它不仅通过真实议题的呈现与问题解决的导向,促进个体对社会结构、弱势群体及公共事务的理解,更通过广泛的动员与公共讨论,推动社会形成稳定的价值共识与行动合力。对于青年而言,参与公益已不仅是一次单纯的社会实践体验,更是一次关于个人认同和社会身份建构过程。在帮助他人、理解社会问题、参与公共表达与集体行动的过程中,青年逐步完成从个人意识向公共意识和国家认同的精神成长,实现自我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目标的双向塑造。
思政教育与公益传播虽源于不同的制度系统与学科谱系,但二者在育人逻辑与价值引导上呈现出高度契合性与深度耦合。在育人目标上,思政教育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公共精神与责任担当为旨归,公益传播以激活公民意识、促进社会互助与公共参与为指向,两者共同指向价值内化、品格养成、行动自觉的人之成全;在实现路径上,思政教育强调知、情、意、行的整体推进,公益传播遵循问题引入、情感共鸣、意义建构、行动转化的链条,二者从认知到行动的逻辑链条高度重合;在话语方式上,思政教育需要将规范性价值转译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日常语言,公益传播善于通过叙事化、场景化、同伴化的表达激活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二者都需要通过价值话语向生活语言实现有效对接;在媒介生态上,思政教育正在向融媒体转型、强调教学场景的跨域拓展,公益传播则深耕社交平台、短视频与社群网络等新媒介场景,二者共享相同的注意力场域与关系网络,具备天然的渠道协同;在评价导向上,思政教育的成效不应止于知识掌握,而应着眼于可持续的公共参与与价值践行,公益传播的有效性同样在于参与的深度与公共价值的生成。
然而,现实中的思政教育与公益传播依然存在着话语体系老化、内容形式僵化、青年参与稀缺等共性问题,导致系统性传播失效日益凸显。基于这一逻辑,精准公益实战项目成为思政教育与公益传播相互融合的重要载体:通过真实社会议题驱动、青年主体表达与公共行动落地,推动青年从道德认同走向公民实践,从个体体验走向公共参与。另外,当青年力量和青年话语加入公益传播,也能以更具活力和创新力的生活语境和表达方式为公益传播注入持久的新鲜活力和文化感染力,实现社会价值认同的衔接与延续。
为回应上述问题,将“精准公益传播”项目引入高校课堂,不仅是一次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融合,更是一次价值逻辑的深度联动:一方面,通过真实社会议题的介入,让思政课程从课堂讲授的价值灌输走向解决问题的实践教育,实现学生与社会的双向链接;另一方面,通过激活青年表达力与创意动能,让公益内容从社会中来,到青年中去,进而向全社会扩散,形成具备青年视角、青年语言、青年情感的传播特质。更关键的是,这样的公益和思政双重教育的协同机制,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共振传播效应,在不同群体间形成情感认知、价值认同与行为意愿等多维度的全面沟通和多维度联动,从而实现思想引导与社会动员的双重目标。
2 传播共振:精准公益实战的理论内涵与维度
“共振”一词源自物理学领域,指两个或多个系统在某一特定频率上相互作用并产生强化效应。本文提出的“传播共振”概念,融合了“叙事沉浸”“情感动员”“认知、情感与行为一致性”等理论视角,强调传播效果的多维协同与深度转化。具体是指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在特定媒介通道与社会语境中与受众产生高度情感契合与价值认同,从而引发深度认知加工与主动行为参与的一种综合效应。本质上是传播者与受众在特定内容、媒介与社会语境中,形成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与行为联动的综合传播效应。
“传播共振”在“精准公益实战”的教学语境下,不仅是一种信息触达后的感知反应,更是一种由青年主体与真实议题之间的深度连接所触发的价值转换机制。它贯穿于公益组织、数字平台、高校教师、青年学生、被捐助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公众之间,围绕特定社会议题在认知理解、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与行为驱动等层面形成频率对齐的联动效应,最终促成“知、情、意、行”的协同整合,推动形成系统化的思想认同与公共参与路径。
知识认知(知):是传播共振的逻辑起点。通过情境化、生活化与数据化的内容设计,学生首先在信息输入环节获得对公益议题的基础理解与问题意识。在精准公益实战项目中,这一环节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访谈、素材拍摄、项目研判等方式,促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议题,而是亲身接触议题、深入探究问题、充分理解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认知维度强调知识的可感性与议题的现实贴近性,为后续的情感触发与价值判断奠定认知基础。
情感共鸣(情):是传播共振的情绪引爆点。指精准公益实战项目通过真实故事、具身叙事与代际共感表达,全方位、多感官地调动项目参与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情绪系统,引发共情体验。通过乡村儿童的足球梦、独居老人的饮食日常等方式,引起全社会对“真实存在的他者”的情绪连接。青年学生敏锐、细致和去模式化的观察和表达,为传统、固化的公益议题传播表达注入强有力的新鲜血液,促成人们从理性关注走向情感认同,打破传播的“冷启动”瓶颈,建立充分的心理联结。
价值认同(意):是传播共振的内核环节。通过深度的议题研判与多维度表达,传播内容与受众原有的价值观系统实现趋同、重构或协商,青年在利他层面传播价值、连接社会情感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从旁观者到行动者的变化,更是逐步完成自我身份的确立与公共精神的养成,进化到利己层面性情和心智成长的精神转变。这一维度突出个体内在动机的建构,是通过精准公益实战体现并提升思政价值落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推动青年完成内心信念建构与公共意识觉醒的桥梁。
行为联动(行):是传播共振的最终指向与价值实现的落点。前述的认知基础、情感连接与价值建构,唯有通过清晰可感、可践行的行为路径转化,才能真正释放其教育与社会效能。在高校精准公益实战项目实践中,青年学生借助长短视频和信息流广告等形式,将公益议题通过自身的语言系统和情感表达推向公众视野,不仅带动了个人捐助行为的发生,也进一步激发了家庭成员、朋友圈、所在社群甚至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参与,不仅激发了同龄人的共情反应,也构建起一套以传播行动为核心枢纽的社会共识生成与公共价值释放机制,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育人与社会动员的双轨协同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支撑。
3 实践探索:精准公益实战项目的路径创新与协同机制
精准公益实战项目并非简单引入话题交由学生创作。而是依托一系列可被教学设计与传播机制协同推动的系统路径。
在项目内容的搭建上,首先关注内容的匹配机制,强调议题的真实性与青年语境的契合度。通过引入独居老人饮食健康、乡村儿童教育困境、先心病与唇腭裂等疾病救助等现实议题,既贴近青年认知,也具备情感穿透力,有效提升了内容的可达性和可感性。其次是语境嵌入机制,即通过从社会到课堂、从课堂到平台、从平台到社会的传播链条,将学生所产内容由社会而来,又通过平台资源的供给,从课堂内部传播延展至外部社交场域。学生不仅调研议题、策划传播,更主动借助平台传播工具和机制进行内容发布与互动,完成教学内容向公众表达的路径转化。最后是关系重塑机制,即推动青年从“被教育者”向“社会表达者”转变。在实践中,学生不再是公益理念的接受者,而是具备情感体验与传播能力的议题共创者,学生主体性、表达能力与受众共感力之间的协同联动在项目中不断强化。
在教学机制的创新上,始终围绕学生心智成长与社会价值提升展开。构建起赋权于青年学生的主动学习型教学机制闭环,强调学生在调研、策划、制作、传播等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以自身语言系统和文化经验重构公益内容的叙述方式,融合场景叙事、反差表达、沉浸体验等表达策略,使抽象议题具象化、生活化、情绪化;鼓励学生自主钻研社交平台的推荐算法与互动机制,带动公众捐助、志愿参与等实际行动,实现专业能力与社会价值的情感共振与传播裂变的多点联动效应,完成高校育人与社会动员的双向增益。
在上述教学实践进行系统调整的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公益传播融合探索出一系列机制创新路径。第一,表现在教学逻辑从传统的讲授到接受转向项目到实践,通过真实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与表达需求;第二,话语方式从规范灌输转向青年话语,注重媒介表达的代际适配与语义翻译;第三,传播结构从中心化发布转向社交驱动,依托平台生态构建去中心化的传播链路,实现共创与共鸣的社群化裂变;第四,评价机制从单一的教师评价指标转向传播共振导向,综合考虑情感反馈、价值认同、行为转化等多维指标,实现传播教育成效的多维评估,学生在评估中展现出的大格局和大爱已然成为项目创新成果的最好印证。
4 生态协同:构建支持精准公益实践的系统化信任与平台协作网络
在已开展的实践基础上,未来的“大思政”教育需进一步激活青年的内驱力与表达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思政育人与社会动员的双向融合。然而这一育人与传播协同的进化路径依然任重而道远,亟须在制度设计、资源配置与实践机制上实现更深层次的系统支持与生态优化。具体而言:
首先,构建更加开放且可持续的社会议题供给体系。当前,公益议题的开放程度与合作边界仍较为保守,未来应通过引入政府、媒体、公益机构、智库等多元主体参与,建立议题协同共建机制,拓展青年可触达的社会问题清单,为青年参与提供真实、多元、具有结构张力的公共议题资源,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深度对接,让其在选题初始阶段就能与真实社会痛点建立链接,在现实语境中找寻“我的位置”与“我们的责任”,从而推动“大思政”教育与社会公益传播在议题层面实现有效对接与长效共振。
其次,构建合规指导下更自由的青年表达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具创造力、沉浸感与表达权的内容生产空间。在坚持公益传播价值导向与社会责任底线的前提下,应尊重青年在媒介表达中的语言逻辑、情感方式与技术路径,鼓励其使用短视频、播客、虚拟形象、互动剧本乃至AI创作等多样化形式进行公益叙事。教师和合作团队应加强自身作为风险导航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在保证合规的同时最大限度释放青年叙事力,使公益内容真正实现“代际表达”与“感性落地”。
再次,推动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复合型平台联动传播体系,打通高校课堂与社会舆论场之间的壁垒。在课程层面搭建与完善平台资源矩阵与运营接口库,推动与微博话题引导机制、抖音公益传播与转化体系、微信公众号话题推流机制、地方融媒体内容分发网络等形成机制化合作,使青年主导的内容面向公众产生持续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建立更加稳固与可信的校内外信任支撑机制,形成青年驱动的社会公益共建新秩序。一方面,各高校校内及高校之间搭建跨部门协同支持平台,将教务、思政、团委、创新创业中心等资源统筹整合,形成集项目支持、导师指导、思政推广等为一体的支持系统;另一方面,融合公益组织、社区单位、企业资源及数字平台的协同力量,增强青年公益传播行动的认可与推广,强化其价值感与获得感。精准公益传播实战项目,不仅应被看见、被理解,更应被信任、被响应,从而真正推动从课程到社会的协同逻辑走向现实。
5 结语:激活青年内驱力,实现“大思政”与“新公益”的协同进化
面向新时代发展的“大思政”使命,绝不只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扩展,更是教育理念、传播逻辑与社会动员机制的系统重构。只有当社会问题成为青年学习的入口、青年表达成为价值传播的载体、青年参与成为公共行动的新力量,思政教育与公益传播的融合才可能真正走向“在场”,实现深层转型。在这一背景下,精准公益实战课程通过传播共振机制的引入与实践,提供了一条以青年为主导、以共创为方法、以行动为落点的融合育人路径。
本文所提出的“传播共振”概念,旨在揭示思政教育与公益传播之间的协同机制。它强调在特定传播实践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在情感认知、价值认同与行为意愿上的频率对齐与联动效应。在精准公益实战教学场域中,青年学生作为内容策划者、情感表达者与传播执行者,不再是价值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生产的能动主体。他们通过真实议题的发现、自主内容的创作与社交场域的扩散传播,实现了从认知共建到情感触达、从价值认同到行为转化的完整闭环,构建起以青年为核心的传播共振链条。
更重要的是,精准公益实战项目不仅拓展了“大思政课”的教育边界,也为社会公益传播注入了持续的青年动能与文化活力。在真实议题的驱动下,课程融合了社会调研、传播策划、媒介表达与效果反馈等全过程传播策略,为青年提供了一个跨越知识学习、价值表达与公共参与的综合型实践平台。学生在公益项目中将专业能力与社会关怀结合,将传播内容转化为社会回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角色认同的建构与责任意识的深化。这一过程有效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理论灌输的认知壁垒,实现了价值理念的潜移默化与情感落地。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大思政”与“新公益”场域中的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潜能,是激活新一代公益传播生态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跃迁、构建面向未来的共建共治共享育人新格局的可行之道。唯有真正释放青年的主体性、行动力与创造力,思政教育与社会公益才可能完成持续共建和信任积累的战略升级。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与传播范式,精准公益传播实战项目为未来高校课程建设与社会动员机制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范式,也为“大思政”理念在数字生态中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有力支撑与现实突破口。
本文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数智时代的实战化广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
谭宇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告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