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对小米汽车而言,是充满戏剧性张力的一年。这个诞生仅四年的品牌,在安全质疑的舆论漩涡与业绩突破的亮眼数据之间,展现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独特的剖面。
11月18日,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小米集团(01810.HK)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给出了强劲回应。
第三季度,小米汽车累计交付新车10.88万台,同环比大幅增长。得益于销售规模的提升,期内,小米集团智能电动车及AI等创新业务营收提升至290.1亿元,其中智能电动车业务实现营收283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25%;毛利率同比提升8.4个百分点至25.5%;单季经营收益达到7亿元,首次实现转正。
![]()
虽然小米汽车业务仅占集团总营收25%,但其所带来的生态价值远超这一数字。高盛指出的“生态整合能力”正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当其他新能源车企仍在单打独斗时,小米已经构建起从手机到家居、再到汽车的完整智能生态闭环。这种生态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更创造了独特的成本优势。
前三季度,小米集团智能电动车及AI等创新业务累计实现营收688.5亿元,累计实现毛利173.1亿元,期内毛利率约为25.1%。经营亏损由第一季度的5亿元收窄至第二季度的3亿元,直至第三季度实现盈利。
![]()
小米集团在财报中提及,今年第三季度其毛利率同比提升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单位制造成本降低;小米SU7 Ultra自3月起正式交付,有效带动小米汽车单车销售均价上涨。
此外,其他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提升也贡献了积极作用。不过由于小米SU7 Ultra由上市热销期进入平销期,导致其对集团营收的贡献减少,叠加电池价格折扣减少,运输费用季末集中计提,这都导致第三季度小米汽车毛利率较二季度有所回落。
从SU7 Ultra切入高端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到YU7瞄准主流SUV市场实现规模扩张,这种“由上至下”的产品发布顺序打破了传统车企的常规路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YU7起售价反而比SU7高出3.76万元,这种定价策略既避免了品牌内部竞争,又成功抬升了产品定位基准。
![]()
两款车型共同推动ASP从23.87万元提升至26.01万元,证明小米已经初步建立起品牌溢价能力。这种在短时间内完成从高端到主流市场覆盖的能力,正是互联网思维在汽车行业的成功实践。
不过管理层的态度依旧保持谨慎,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表示:“我认为今年第四季度(毛利率)的整体态势仍将保持稳定,但在2026年会面临较大挑战。”
较长的交付周期也短时间限制了业绩的快速增长,虽然小米也在不断的增加产能,但在小米汽车APP的订车页面,小米YU7锁单后预计交付周期为35-38周,小米SU7的交付周期为28-31周。
![]()
而舆论的漩涡也是小米亟需突破的困境。也许是担心相关言论在社交媒体平台被随意解读、引发舆论二次发酵,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此前鲜少在公开场合置评相关事宜。直至11月16日,他连发三条微博,正面回应外界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质疑。
强势增长的业绩未能完全平息舆论的声音。小米汽车能否延续业绩增长势头,并以实际行动回应市场对安全层面的关切,仍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截至11月19日收盘,小米汽车港股下跌4.81%,报38.82港元/股。自9月25日雷军年度演讲以来,跌幅累计已达34.2%,市值蒸发约5500亿港元,同期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2.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