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肥胖已不再仅仅是体型问题,而是被明确定义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体重管理是慢病防控的‘牛鼻子’,能撬动从预防到治疗的全链条健康干预。”近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在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中国会客厅时强调。
![]()
聚焦“科学减重重塑体内生态,打造慢病防控新范式”,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聘教授赵立平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小英共同参与探讨。
在最新科研层面,赵立平教授强调,肥胖不只是体态问题,更显著增加糖尿病等多种慢病患病风险。他形象地将肠道两大核心菌群比作为“跷跷板”:充足特异性的膳食纤维可以激活基石功能群,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肽YY(PYY)等饱腹感激素分泌,激活脂肪燃烧基因进入“耗能”模式;反之,高脂高糖饮食会导致病生功能群占优,触发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并关闭脂肪燃烧基因进入“储能”模式,它们就像跷跷板的两端,此消彼长地维持人体健康平衡。基于此,他提出应将两大核心菌群作为新靶点,通过菌群结构分析、靶向移植和精准营养等恢复基石功能群的优势,进而撬动体重管理和慢病防治的“顽石”。
李小英则从临床角度强调,肥胖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病需遵循“防治康管”全链条理念。目前肥胖干预主要手段:营养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尤其是以GLP-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减重药物,能实现10%-20%的减重幅度,但需要关注个体差异、不良反应和肌肉流失等问题。体重反弹是最大挑战,这与激素调节、基础代谢密切相关,需要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和医生共同构建长期支持体系。
提及政策落地,吴静指出,“十五五”时期将强化适宜技术推广,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平台,推动体重管理等技术下沉基层。她特别强调,把体重置于血压、血脂、血糖之前排序,体现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战略思维,体重具有可见、可测、可感知的特性,更易激发公众健康意识。未来体重管理将实现从认知、技术到环境的“三重跃迁”:从单一治病转向全面健康管理,从通用方案转向个性化干预,从医疗卫生系统独担转向全社会协同参与。
对于个体健康管理,专家建议从日常细节入手。配备体重秤有助于形成健康意识,健身步道可促进身体活动,设置智能设备能提供即时反馈。饮食方面应注重基石功能群特异性可利用膳食纤维摄入,优化肠道菌群结构;运动方面需结合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含量以提高静息代谢率。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是构建健康支持环境的重要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