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全运会吉祥物“大湾鸡”彻底火了。这两只顶着七彩羽毛、眼神憨萌又带点“魔性”的吉祥物,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席卷社交网络——从表情包大战到全民二创,从“疑惑”到“真香”,一场属于“大湾鸡”的狂欢正在上演。
![]()
一场“意外”的走红
与其他大型赛事的吉祥物不同,“大湾鸡”的走红路径带着鲜明的互联网时代烙印。它们没有遵循传统“完美偶像”的设定,反而以其略显“土萌”的气质,瞬间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网友们乐此不疲地制作着它们的表情包,给它们换上皮肤、设计剧情,甚至引发了“全国吉祥物大乱斗”的二次创作热潮。
这种爆发式的传播,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见惯了精致设计的今天,“大湾鸡”以一种返璞归真的拙朴,击中了人们渴望真实、寻求解压的情感需求。
![]()
![]()
![]()
![]()
“亲切萌”背后的文化自信
当我们放下对“美”的单一标准,重新审视“大湾鸡”,会发现它们的设计其实深具匠心。其头顶的红、紫、绿三色,分别对应粤港澳的市花,既呼应大湾区海洋文化,又象征着携手并肩的体育精神。
官方大名是“喜洋洋”“乐融融”,原型明明是中华白海豚,却因为圆润身形、头顶浪花似鸡冠的模样,被老广们精准关联到白切鸡、豉油鸡,连设计师都笑着“认亲”:接受这届网友的“美食认证”。
它们让我们看到,文化自信的彰显,未必总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是接地气的、能与每个人产生共鸣的生动表达。这种“底蕴”,是深植于我们文化基因中的乐观、豁达与坚韧。
![]()
![]()
一场审美的破壁之旅
“大湾鸡”的走红历程,恰似一场生动的审美破壁之旅。它们打破了官方宣传与民间接受之间的那堵墙,证明了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是在与大众的互动中共同完成的。官方适时地接纳了这场民间狂欢,与网民良性互动,让一个原本可能停留在纸面的形象,真正“活”了起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引领——它们告诉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在于人民。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接纳民意,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时代气息、深受人民喜爱的文化产品。

“大湾鸡”的爆火,不仅仅是一个吉祥物的成功,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正如总执行人刘平云所说的,“我们相信,‘可爱’是这个世界的共通语言”。
这启示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全可以通过更具创意、更接地气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当我们能够以充分的自信,欣赏并创造这种源于生活、扎根传统的文化表达时,便是文化自信最为生动有力的体现之时。
充满活力的“大湾鸡”,不仅为我们带来欢笑,更成为叩开我们心中那扇文化自信大门的钥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使者”,用它们独有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THE END···
近期专题 欢迎投稿
出品 | 北科小博士新媒体工作室
文案 | 周雅琪
图片 | 新华社 部分来源于网络
排版 | 周雅琪
责编 | 粥
校核 | 怜星 小丸子 浅枔忆梦
值班编委 | 理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