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山11月19日电 闲记:歌颂收获 也歌颂耕耘
新华社记者王君宝
来广东多次了,但深入中山市小榄镇采访,还是第一次。这里有著名的乳鸽、脆肉鲩,也是中山市的工业强镇、商业重镇。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这些。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赛事举办地分散在粤港澳的十几个城市,来中山前,我很好奇为何棒垒球比赛要放在这里。
驱车从广州一路南下,穿过工厂、密密麻麻的街道,临近行程终点,突然街道变得安静,人也少了许多。透过车窗,“PANDAS 1941”的字样,映入眼帘。
棒垒球在国内并不被人熟知,很多人不清楚其具体规则。即便是采访过多次综合性运动会的我,站在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外,望着现代化的棒垒球场和头顶上特殊字样的“PANDAS 1941”,也颇感好奇和新鲜。
广东熊猫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场地运营,该公司广告企划副主管谢嘉尧告诉我,被誉为“中国棒球之父”的梁扶初,出生于中山,20世纪他组建和带领的熊猫棒球队,曾多次打败国外强队,声名大噪。新中国成立后,梁扶初和儿子继续在国内耕耘棒垒球人才培养。
2006年,中山市第一支棒球队在东升高级中学诞生,梁扶初的儿子梁友文从美国回到中山义务执教,并在随后数年与有识之士在中山举办各类赛事,助力当地棒垒球发展。
2016年以后,中山逐步建设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熊猫少年棒球场和熊猫纪念球场,并组建U8、U10、U12、U15、U18及成人棒球队。本届全运会,多位中山籍棒球运动员分散在各支球队里。如今逐步完善起来的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成为国内外赛事的举办地,同时吸引国家队等队伍前来训练。
听完故事,我再望向“PANDAS 1941”,似乎也领略了其中的奥义。
近百年的耕耘,让中山市拥有了如今的棒垒球基础,但如此动人的故事依然仅在少部分人口中流传,国内棒垒球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身处其中的人,靠什么在坚持?
我把问题抛给了辽宁女垒的鲁莹。这位打了二十几年垒球的36岁老将,在本届全运会与年轻队友一分惜败,获得银牌。“即便这是小众项目,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依然会选择垒球。它让我成长,给了我一切,垒球就是我的生活。”鲁莹说,有时候传承就是一种价值实现。
我又把问题提给了香港队球迷吴明汝。这位62岁的球迷专程来中山为香港队助威,她自己在香港也和一群长者成立了长者棒球队。“棒球将我们这些长者聚在一起,既锻炼身体,又带来快乐。”吴明汝说,香港棒球队前几日在全运会上迎来历史首胜,这样的突破会激发更多人参与这个运动,让更多人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我还把问题抛给了两位教练。江苏女垒教练宋秋元说,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棒垒球赛事体系及人才培养机制,全运会针对队员年龄结构的新要求,也是希望通过以老带新实现传承,接续发力、促进项目发展。天津棒球队教练吕建刚认为,中国的青少年棒球运动员越来越多,但是仍需要更好地开展高中棒球联赛、大学棒球联赛以及职业联赛,不断推进中国棒球职业化进程。
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那些磨损的球棒、褪色的手套,以及被无数双脚踩结实的投手丘,都在诉说着细水长流的坚守。小到个体,大到一座球场,每个环节默默的付出才能实现项目的不断发展。即便无法立刻攀登到顶峰,但过程中的美景足以让人陶醉。
黄昏时分,我走出场馆,意外撞见球场后面一大片向日葵花海。传承、积累、付出……受访者们的话飘散在岭南的风里,像极了角落里向阳而生的花朵——不必居于中心,依然追逐光芒;无需万众瞩目,照样灿烂绽放。
花海旁的熊猫里商业体育休闲中心正加紧施工,日后将承担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赛事后勤保障、运动员接待及文化交流功能,同时也将成为普通市民文旅体育消费的载体。
晚风掠过,捎来场内比赛的欢呼。我循声望去,不知为何,几日来从市中心找到花海的人越来越多,这处角落热闹了起来。(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