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
他说:别走极端,先把经贸这根主线拎稳。我同意这个判断,先把饭碗守住,别把日常生意折腾砸了。要知道,曾经以发动机技术骄傲的日本车企,现在都主动找中国买“心脏”。
中国话里有句老话:吃饭的问题最重要。
这话放在今天的日本身上,突然格外应景。
就在中日关系风高浪急、政坛情绪一波高过一波的时候,一位“懂中国”的老外交官站出来说了句实话,直击要害。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不绕弯子,直接提醒日本政界:“别走极端,先把经贸这根主线拎稳。”
这不是客套寒暄,这是警钟长鸣。
要知道,这位前大使是少数真正懂得中日经贸“筋骨结构”的人,他说这话,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看清了一个摆在那儿的现实:政治可以吵,生意不能砸。
有人总说中日关系说难不难,说好也说不上好,但有一点谁都绕不过去:生意合着做了几十年,早就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公布的数据,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
不是一般的买卖关系,而是产业链上的“连体婴儿”。
中日之间超过六成的贸易都是“中间品贸易”——你造发动机零件,我装车;你造芯片设备,我封装测试。
这意味着两国的工厂是协同运转的,出问题一个都跑不了。
你说要“脱钩”,那代价可不止是涨几块钱成本,分分钟让生产线停摆、企业裁员、工厂关门。
日本的制造业早已深度扎根中国,从丰田、本田到索尼、松下,哪家不是在中国建厂、设点、组装、销售一条龙?靠的是中国的供应链、劳动力和市场。
这不仅是企业的利益,更是背后几百万日本普通家庭的饭碗。
反过来,中国市场也需要日本的精密仪器、高端零部件、甚至是化妆品。
双方早已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真想跳船,先看看有没有救生衣。
如果说数据还不够直观,那就看看最有说服力的现实:日本人开始买中国的发动机了。
这事几年前没人敢想,曾几何时,日本车的发动机是世界标杆,“中国制造”只能仰望。
但现在,连老牌企业川崎重工都悄悄下单,向中国奇瑞采购发动机。
这不是一次两次的小批量,而是连续十年、累计超过30万台的大规模合作,不是什么友情订单,而是实打实的市场选择。
为啥?很简单,中国的发动机现在质量够硬,节能环保跟得上,价格还更有优势。
这不是“情怀”,这是生意人的理性判断——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同样性能,干嘛不选便宜的?”
这场“反向采购”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也是日本制造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过去日本主导技术,现在中国在一些领域已经补位甚至超车。
这不是威胁,而是市场规律的演变,合作不是谁施舍谁,而是互有需求、各取所需。
垂秀夫的大实话,其实也在提醒一个正在被忽略的现实:政治上的强硬,动不动就“脱钩”,最终吃亏的还是企业和老百姓。
看看最近的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半导体方面,日本跟着美国限制对华出口高端设备,结果东京电子的利润一下子掉了两成。
设备卖不出去,工厂订单少了,工人奖金缩水,连股民都跟着遭殃。
汽车更是明显,日本车在中国曾风光无限,现在呢?销量下滑、市场被瓜分,部分品牌甚至考虑撤出。
说中国消费者变了?不,市场永远看的是性价比你政冷之后,消费者也“冷静”了。
还有核处理水事件,日本水产品在中国几乎卖不动,渔业损失惨重。
一个政治决定,砸了成千上万渔民的饭碗,谁来买单?不是政客,是那些靠海吃饭的普通人。
别忘了,现在的日本经济也不宽裕,日元贬值、物价高企、政府债台高筑,经济增长几乎停滞。
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政治豪赌”都可能带来“经济滑铁卢”,这时候最需要的是稳,不是折腾。
垂秀夫的提醒,说白了就是在给日本政界泼冷水,他不是说不能有政治分歧,而是说,再吵也别把生意一块砸了。
饭碗一碎,再谈啥都没意义。
中日关系再复杂,经济这根线不能断,这不是道义问题,是现实利益。
日本政界如果真想“对华强硬”,不如先问问企业界答不答应,问问民众愿不愿意。
因为最终买单的,永远不是喊口号的人,而是养家糊口的普通百姓。
合作不是软弱,是成熟,该竞争竞争,该合作合作,这才是大国之间的正常逻辑。
动不动就脱钩、对抗,不仅伤人伤己,还违背基本的经济常识。
饭碗不能当筹码,现实才是硬道理。
听不听垂秀夫的劝,是日本自己的选择,但有一点是写在市场铁律里的:谁破坏了经贸主线,谁就要承担后果,政治可以有立场,但经济只有结果。
中日之间那根经贸的“生命线”,不是谁想剪就能剪的,更不是谁说了算。
真正聪明的国家,不是看谁喊得响,而是看谁守得住饭碗。
信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中国消费市场蕴藏无限商机新华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