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需补气血?为何孙思邈称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千金要方》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间之人,十有八九皆言气血不足。

面色苍白者说自己气血亏虚,精神疲惫者也说气血不济,手脚冰凉者更是将一切归咎于气血匮乏。

于是乎,阿胶、当归、人参、黄芪,各种补气养血之物成了寻常百姓家中的常备之物。

可奇怪的是,有人日日进补,却依旧面黄肌瘦。

有人餐餐滋养,反倒愈发困顿乏力。这究竟是为何?



唐代药王孙思邈活了一百四十余岁,济世救人无数,他在《千金要方》中写下一句话:"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这句话道出了养生的根本,却被后世之人忽略了。难道气血不足,不该直接补气血吗?为何孙思邈要将脾胃提到如此高度?这其中到底藏着怎样的医道玄机?

话说回来,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孙真人,到底凭什么敢说出这样的话?他的医术高明到什么程度,才能参透人体气血生化的奥秘?而这"后天之本"四个字,又蕴含着多少代医家都未曾看透的道理?

孙思邈生于西魏,那是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他自幼体弱多病,家中为他求医问药,几乎耗尽家财。正是这段痛苦的经历,让年少的孙思邈立下宏愿:若能痊愈,必倾尽一生研习医术,救济天下苍生。

十八岁那年,孙思邈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恩师。那位云游四方的道医老者看出他根骨奇佳,收他为徒。老者传授的第一课不是教他辨识药材,也不是教他把脉诊病,而是让他观察一个现象。

"你去看看,那些面黄肌瘦的病人,他们的舌苔是什么颜色?"老者问道。

孙思邈遵师命观察了数十位病患,发现这些气血不足之人,十之八九舌苔厚腻,有的发黄,有的发白。他不解其意,回来请教师父。

老者捋须笑道:"气血从何而来?饮食化生而成。饮食由何消化?全凭脾胃运化。若脾胃虚弱,吃进去的东西不能化为精微,如何能生出气血?这就好比你往炉子里添再多的柴火,若是炉膛堵塞了,火也烧不旺。"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孙思邈恍然大悟。他开始留心观察,发现确实如此。有位富家小姐,家中每日为她炖煮各种补品,阿胶、燕窝、人参不断,可她反倒越来越虚弱,动辄生病。孙思邈细细诊察,发现她脉象濡软无力,舌苔白腻,这分明是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的表现。

"姑娘这病,不在气血,而在脾胃。"孙思邈对那位小姐的父亲说道。

那富商不信:"我女儿就是气血不足,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这不是气血虚是什么?"

孙思邈耐心解释:"正是因为脾胃虚弱,吃进去的补品无法消化吸收,反而成了脾胃的负担。就像一个人本来力气就小,你却让他扛着百斤重担爬山,他只会更加疲惫。"

他为那小姐开了几味调理脾胃的平和之药,嘱咐她停掉所有补品,饮食清淡,少食多餐。一个月后,那小姐气色竟然好转了,三个月后,面色红润,精神焕发。



这件事让孙思邈更加确信师父的教诲,也让他开始深入研究脾胃与气血的关系。他遍访名医,博览医书,发现古人早已有类似论述,《黄帝内经》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脾胃就像国家的粮仓,人体所需的营养都从这里产生。

之后的数十年里,孙思邈游历天下,诊治病患数以万计。他发现,凡是气血不足之人,必定脾胃有病;凡是脾胃强健之人,即便粗茶淡饭,也能气血充盈

有一年,孙思邈来到一座山村。村中有位老农,年过七旬,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下地干活毫不费力。孙思邈好奇地询问他的养生之道。

老农憨厚地笑道:"我哪懂什么养生?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从不贪多。饿了才吃,吃了不撑。冬天喝点姜汤暖胃,夏天吃些山药健脾,就这么简单。"

孙思邈为他诊脉,发现他脉象和缓有力,脾胃强健。再看他的舌头,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正是脾胃调和的表现。

同村还有一位富户,家境殷实,日日山珍海味,顿顿补品滋养。可这人才五十出头,就已经步履蹒跚,气喘吁吁。孙思邈为他诊脉,发现他脉象沉滞无力,舌苔厚腻,这正是脾胃运化不及、痰湿内停的表现。

"先生平日里吃些什么?"孙思邈问道。

那人如数家珍:"每日早晨炖人参鸡汤,午时吃鹿茸炖肉,晚上还要喝阿胶膏。我这身子骨不好,不这么补着怎么行?"

孙思邈摇头叹息:"正是这些补品害了你。你的脾胃就像一盏小油灯,本来只能承载三分油,你却往里面灌了十分,火怎么能烧得旺?"

他劝那富户停掉所有补品,每日只吃些小米粥、山药、白扁豆之类调理脾胃的平和之物。起初那人将信将疑,勉强照做。三个月后,他竟然感觉身体轻盈了许多,半年后,走起路来也不气喘了。

这些经历让孙思邈越发坚信,脾胃才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意思是说,要想保养身体,必须依靠饮食,不懂得饮食调养的道理,就无法维持生命健康。

孙思邈晚年隐居终南山,潜心著述。有一天,一位中年妇人千里迢迢来求医。她面色萎黄,形容枯槁,说自己气血亏虚已有十余年,遍访名医,吃遍补药,却总不见好转。

孙思邈仔细诊察后说:"夫人的病根不在气血,而在脾胃。"

那妇人急切地问:"可是大夫都说我气血不足,为何要从脾胃治起?"

孙思邈微微一笑,指着院中的一株枯萎的草木说:"你看这棵草,叶子枯黄,是因为缺水。可若是它的根系坏了,你就算天天浇水,它也无法吸收,依然会枯萎。人体也是一样,脾胃就是这个根,气血就是这个叶。根不好,叶子怎么能茂盛?"

这番话说得妇人茅塞顿开。孙思邈为她开了调理脾胃的方子,并详细叮嘱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那妇人谨遵医嘱,半年之后,面色红润,体力恢复,十余年的沉疴竟然痊愈了。

消息传开后,许多气血不足的病患纷纷前来求医。孙思邈总是先调理脾胃,待脾胃功能恢复后,气血自然充盈。他常说:"治病如治水,不能只看水少,要看水源。脾胃是源头,源头旺了,下游自然水量充足。"

有位年轻书生,寒窗苦读多年,身体日渐虚弱。他听说吃人参大补,便每日煎服人参汤。没想到服用一个月后,不仅没有改善,反而经常流鼻血,夜晚难以入睡,脾气也变得暴躁。

他惶恐地来找孙思邈。孙思邈一诊脉,便知是补过头了。"你这是虚不受补,脾胃运化不了这些大补之药,反而变成了体内的火气。"

书生不解:"可是人参不是大补元气的吗?为何我吃了反而更虚?"

孙思邈解释道:"人参确实能补气,但你要想想,气从何而来?是你的脾胃把食物转化成的。你的脾胃本来就弱,无法运化人参的药力,这些药力堆积在体内,就变成了火热之邪,伤害身体。这就好比一个穷人家,你突然给他送去一屋子金银财宝,他没有能力保管,反而招来祸患。"

书生恍然大悟。孙思邈为他开了健脾和胃的方子,嘱咐他先养好脾胃,再谈补益。几个月后,书生脾胃渐健,气血自生,身体也强壮了许多。

还有一次,一位官员请孙思邈去为他母亲诊病。老夫人年过六旬,近年来身体每况愈下,虽然家中请了最好的大夫,用了最贵的补药,却总不见效。

孙思邈为老夫人诊脉后,发现她脉象细弱无力,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这是典型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的表现。

"老夫人平日饮食如何?"孙思邈问道。

那官员代为回答:"母亲胃口不好,每日只能吃小半碗饭。我怕她营养不够,特地让人炖各种补汤,人参、鹿茸、阿胶轮着来。"

孙思邈摇头道:"正是这些补汤害了老夫人。她本来脾胃就弱,吃不下东西,你还让她喝这些腻滞的补汤,这就像让一匹瘦马拉沉重的车,只会把马累死。"

他让老夫人停掉所有补品,改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糊、莲子羹等。起初那官员不放心,担心母亲营养不够。孙思邈耐心解释:"老夫人现在不是缺营养,而是脾胃无力运化。就像一个工厂,机器坏了,你再往里面送原料也没用,得先把机器修好。"

那官员勉强同意试一试。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老夫人的胃口竟然好转了,能吃下一碗饭。三个月后,她的面色红润了,说话也有力气了。半年后,她竟然能下地走动,甚至能到花园里赏花了。

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许多人这才明白,原来气血不足不能盲目进补,关键要先调理好脾胃。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专门写了一篇"养性"的内容,其中详细阐述了脾胃对人体的重要性。他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意思是说,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好本性,而脾胃就是这个"本"。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两个农夫,一个每日吃粗粮野菜,却身强体壮;另一个家境稍好,能吃些肉食,却体弱多病。为什么?前者脾胃强健,粗茶淡饭也能化为精微;后者脾胃虚弱,山珍海味也难以吸收

孙思邈曾经遇到一个奇特的病例。一位商人,家财万贯,每日珍馐美馔,却日渐消瘦,百思不得其解。孙思邈为他诊脉,发现他脉象虽弱却不乱,仔细询问起居饮食,才找到了病因。

原来这商人生怕自己吃得不够好,每餐都要准备十几道菜,每样都吃一点。孙思邈摇头道:"你这是把脾胃累坏了。脾胃运化食物需要专注,你吃得太杂,它无法一一消化,反而造成负担。"

他让商人每餐只吃三四样菜,细嚼慢咽,不要贪多。商人照做后,三个月竟然胖了十几斤,身体也强壮了。

孙思邈晚年隐居终南山时,曾收了几位入室弟子。有一天,他把弟子们召集到一起,说要传授他一生最重要的医道心法。

弟子们以为师父要传授什么秘方妙药,个个屏息凝神。孙思邈却缓缓说道:"为医者,当知人体之本。气血固然重要,但若不明其源,则无异于舍本逐末。"

他顿了顿,继续说:"我行医七十余年,诊治病患无数,悟出了一个道理......"

说到这里,孙思邈突然停下了,端起茶杯慢慢品茗。弟子们急得抓耳挠腮,却不敢催促师父。



过了良久,孙思邈放下茶杯,目光深邃地看着弟子们:"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

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治病如神;不懂这个道理的人,越治越糟。"

那么,孙思邈究竟悟出了什么道理?这个道理为何如此重要?

他又是如何将这个道理应用在实际诊疗中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