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贵人相助的人,不是人脉广泛,而是长期保持这几个处世原则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论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觉得人脉越广、认识的人越多,路就越好走。

可真的是这样吗?《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德不孤,必有邻"。

真正的贵人相助,从来不是靠广撒网式的社交,而是源于自身德行的感召。

翻开史书典籍,那些得遇贵人、成就大业的人物,哪一个是靠着刻意经营人脉换来的?

管仲遇鲍叔牙,是因为诚信守义;诸葛亮遇刘备,是因为才德兼备。

玄奘西行取经,一路上得无数人相助,靠的是一颗至诚之心。



反观那些终日忙于觥筹交错、热衷攀附权贵的人,看似朋友满天下,到了关键时刻,又有几人愿意真心相助?贵人相助,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其中究竟藏着什么样的处世智慧?古人又是如何通过修养自身,自然而然地获得他人襄助的呢?

唐代有位高僧,法号鉴真,扬州人氏。天宝元年,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渡海来到大唐,诚心邀请高僧东渡传法。当时唐朝佛法昌盛,高僧辈出,可这两位日本僧人走访多处,竟无一人愿意应允。

这不是因为大唐僧人不慈悲,实在是东渡之路太过凶险。从扬州到日本,要穿越茫茫东海,遇上风暴葬身鱼腹是常有的事。更何况当时朝廷有禁令,不许私自出海,若被发现,不仅自己要受罚,连带寺院都要受牵连。

荣睿和普照几乎绝望了,最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扬州大明寺,见到了鉴真。

那年鉴真五十五岁,正值盛年,在大明寺讲经说法已有三十余年,门下弟子数千,声望极高。两位日本僧人说明来意后,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大唐佛法如日中天,而我国佛法初传,如婴儿学步,恳请大师东渡,传我正法。"

鉴真望着这两位远道而来的求法者,沉默良久。他的弟子们纷纷劝阻:"师父,东渡之路九死一生,况且朝廷有禁令,万万不可啊。"

可鉴真却说了一句话:"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为了佛法的传播,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一出,满堂皆惊。弟子祥彦当即跪下:"师父若去,弟子愿随。"紧接着,思托、义静等二十一位弟子相继表态,愿意追随师父东渡。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第一次东渡,他们刚到长江口,就遇上了官府巡查,说有人私自出海。虽然鉴真一行化险为夷,可船只被扣,无法成行。

第二次,他们换了路线,从南方出海。船刚下水没多久,就有人告密,说大明寺的和尚私自出海。官府追来,鉴真一行被押回扬州,那个告密者竟是寺中的僧人,因为担心寺院受牵连,竟做出这等事来。

第三次,他们准备更加充分,可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巨浪滔天,船只在海上漂了五天五夜,好不容易靠岸,却发现漂到了舟山,还是没能出海。

第四次,他们从福州出发,这次船只更大,准备更足。可老天爷似乎不开眼,又是一场暴风雨。这次更惨,船被打得七零八落,在海上漂流了十四天,最后漂到了海南岛。

在海南,祥彦病倒了。这位第一个表态愿意追随师父的弟子,水土不服加上旅途劳顿,高烧不退。鉴真日夜守在他身边,可还是没能救回他的命。祥彦临终前,握着师父的手说:"弟子不能陪师父东渡了,来世再续师徒缘分。"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在海南的强烈日光照射下,加上长期的劳累,鉴真的眼睛开始出现问题。起初只是模糊,后来越来越严重。弟子们请来当地最好的医生,可还是无能为力。

六十一岁那年,鉴真彻底失明了。

消息传开,所有人都以为鉴真会放弃了。连日本那两位僧人都说:"大师,您已经尽力了,这是天意,我们不该勉强。"

可鉴真摸着祥彦的遗物,平静地说:"我答应过要去,就一定会去。眼睛看不见,心里看得见。"



第五次东渡准备开始了。这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这位使臣在长安完成任务后,准备返回日本,听说了鉴真的事迹,主动找上门来。

"大师,我的使船宽大坚固,由大唐水手驾驶,而且是官船,不会被盘查。请随我一同东渡。"藤原清河恭敬地说。

为什么一个日本官员会如此相助?原来在长安期间,藤原清河多次听闻鉴真的事迹,被这位高僧五次东渡的决心深深打动。他专门派人去扬州打听,了解到鉴真二十多年来在大明寺的所作所为。

鉴真在大明寺期间,凡有人求医问药,不论贫富贵贱,一律诊治,分文不取。扬州曾发生瘟疫,其他人都躲得远远的,鉴真却带着弟子进入疫区,救治病患。有人问他不怕染病吗,他说:"医者仁心,僧人慈悲,如果我们都退缩了,那些病人怎么办?"

寺中有位老僧,性情古怪,常常无理取闹。别人都躲着他,只有鉴真每天去探望,给他送药送饭。老僧临终前,握着鉴真的手说:"这一生,只有你对我好。"

还有一件事在扬州广为流传。一个小偷潜入大明寺,被发现后逃跑时摔伤了腿。众僧要送官府,鉴真却说:"他也是走投无路才做此事,送官府只会毁了他。"不仅亲自为小偷治伤,还送他盘缠,劝他改过自新。

几年后,这个小偷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专程回到大明寺,跪在鉴真面前痛哭:"若不是师父当年不计前嫌,我早就是个废人了。"此后,这位商人成为大明寺最大的施主之一。

藤原清河听到这些事后,对随从说:"这样的高僧,是我们日本的福报。我必须帮助他完成心愿。"

可天意弄人,第五次东渡又遇风暴。船队在海上漂流,三艘船失散了。藤原清河的船漂到了今天的越南,而鉴真的船漂回了中国海岸。

这次挫折没有击垮鉴真,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他的事迹。各地的信众开始自发地帮助他。有人献出船只,有人提供物资,有人给他指点最安全的航线。

天宝十二年,已经六十六岁的鉴真,双目失明,身体虚弱,却再次踏上了东渡之路。这是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

这次船队有四艘大船,除了藤原清河派来的官船,还有几位商人自愿提供的商船。船上的水手,多是听说过鉴真事迹的人,都表示不要报酬,只求能送大师安全抵达。

船队出发那天,扬州码头挤满了人。有鉴真的弟子,有曾经受过他恩惠的病人,有被他感化的商人,甚至还有当地的官员。所有人都来送行,很多人流着泪。

一位老妇人挤到船边,对鉴真说:"大师,您还记得我吗?三十年前,您救过我的儿子。"鉴真虽然看不见,却伸手握住老妇人的手:"记得,记得。你儿子现在还好吗?"

"好,很好。他现在是个郎中了,也在救人。他说,要像您一样做个好人。"老妇人哽咽着说。

船队起航了。这一次,老天爷终于开眼。风平浪静,一路顺风。十几天后,船队抵达了日本九州。

消息传到日本京都,朝野震动。天皇下令,以最高礼仪迎接鉴真。可鉴真到底传授了怎样的佛法?为什么一个失明的大唐僧人,能让整个日本为之轰动?



更让人好奇的是,鉴真在日本的十年,究竟做了些什么,以至于千年之后,日本人还在纪念他?

这位六十六岁的盲僧,为何能让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倾力相助?

从扬州到日本,从大唐水手到日本贵族,从普通信众到朝廷官员。

这么多人为他提供帮助,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处世智慧?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