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有个中国富二代砸了 300 万美元拍下巴菲特慈善午餐,见面第一句就急吼吼地说:“老爷子,您把高盛 CEO 的微信推我呗?再帮我跟桥水的达利欧约个茶!”
巴菲特慢悠悠咬了口麦当劳的香肠蛋麦满分,没接话,反而从口袋里掏出个皱巴巴的小本子, 不是什么人脉通讯录,是他上周的作息表:
每天 6 点起床,先读 1 小时《华尔街日报》,8 点到办公室雷打不动看 3 份财报,中午花 10 分钟吃快餐,下午跟芒格打个不超过 20 分钟的电话,晚上 7 点后绝对不聊工作,只陪老婆看老电影。
富二代盯着那张纸,脸都绿了:“这破表能帮我赚大钱?我爸给我的人脉圈比这值钱多了!” 巴菲特嚼着汉堡笑了:“你爸的人脉是他的,不是你的。你要是能把我这表坚持 3 个月,高盛 CEO 会主动找你,前提是你那时候能看懂他聊的财报数据。”
这话听着像鸡汤,可细琢磨全是反常识的狠活。
我们总以为改命要靠 “硬通货”:人脉得够广,钱包得够鼓,学历得够亮。
可巴菲特活了 94 年,从奥马哈的普通小子到全球首富,偏偏把这些 “硬通货” 踩在脚下,靠的全是那些看起来 “不起眼” 的好习惯。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他那些能改命的好习惯,到底怎么颠覆了我们对成功的认知。
![]()
别再瞎混饭局了,巴菲特的 “人脉”,是好习惯 “吸” 来的,不是 “求” 来的
提到人脉,咱们脑子里总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西装革履的人举着酒杯,围着大佬说场面话,交换名片时手都在抖,转头就把 “张总李总” 的备注改得花里胡哨。
可巴菲特这辈子,几乎没参加过这种 “无效饭局”。
他在奥马哈的办公室里待了 60 多年,连华尔街的派对都很少去,却偏偏攒下了全球最顶级的人脉圈,芒格、比尔・盖茨、查理・芒格(哦不对,芒格是核心),全是主动跟他贴上来的。
这事儿就邪门了:别人求爷爷告奶奶要人脉,他宅在小城里看财报,人脉反而自己找上门?其实秘密藏在他的 “知识输入习惯” 里。
巴菲特每天要读 500 页书,不是小说漫画,是公司年报、行业报告、经济学著作。
他说:“我 90% 的时间都在阅读,剩下 10% 在思考。” 这种习惯让他对公司价值的判断,比华尔街那些天天跑会场的分析师准 10 倍。
就说他跟芒格的相遇吧。
1960 年,芒格还是个小律师,偶然看到巴菲特写的一篇关于 “价值投资” 的文章,越读越激动:“这小子跟我想的一模一样!” 于是主动跑到奥马哈找巴菲特。
两人一见面,从下午 2 点聊到晚上 8 点,聊的全是 “这家公司的护城河在哪里”“那笔投资的风险点怎么算”,连饭都忘了吃。后来芒格干脆放弃律师工作,跟巴菲特合伙干。
你看,这哪是 “求人脉”?这是两个有相同 “深度思考习惯” 的人,靠知识的磁场吸到了一起。
反观咱们身边,太多人把 “混饭局” 当成人脉的捷径。
有个朋友在金融公司上班,每周要赶 4 个饭局,喝到吐也要跟大佬碰杯,手机里存了 2000 多个联系人,可真遇到项目难题,没一个人愿意帮他。
为啥?因为他每次跟人聊天,除了 “张总您真厉害”“李总多关照”,就没别的话了,他没养成 “积累专业知识” 的习惯,跟别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大佬们聊的是行业趋势,他插不上嘴;人家问他对某个项目的看法,他只能说 “我觉得挺好”。这种 “无效人脉”,还不如回家多啃两本专业书。
巴菲特早就把这点说透了:“你最珍贵的人脉,是你自己的能力。当你有了持续学习、深度思考的习惯,同频的人自然会找到你。就像你站在山顶,不用喊,山脚下的人也能看到你;你要是在山底,再怎么喊,山顶的人也听不见。”
所以别再瞎跑饭局了,把喝酒的时间用来读几页书,把说场面话的功夫用来琢磨专业,等你有了 “被别人需要” 的习惯,人脉会主动来找你。
![]()
别再盯着 “第一桶金” 了,巴菲特的 “钱生钱”,靠的是 “管钱习惯”,不是 “本金多少”
咱们总觉得 “有钱才能赚更多钱”,觉得巴菲特能成首富,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有很多钱。
可事实恰恰相反:巴菲特 11 岁第一次买股票,只花了 114 美元;他 21 岁的时候,总资产只有 2 万美元。跟现在很多刚毕业就拿着几十万年薪的年轻人比,他的 “起点资金” 根本不算啥。
可为啥他能靠这点钱,滚成现在的 “财富雪球”?因为他有两个 “管钱习惯”,比 “第一桶金” 重要 100 倍。
第一个习惯是 “延迟满足”,不瞎花钱,把钱花在 “能生钱” 的地方。
巴菲特年轻时住的房子,是他花 3.15 万美元买的,一住就是 60 多年;他每天早餐只花 3.17 美元,要么是香肠蛋麦满分,要么是培根蛋麦满分,从来不多点;他没有私人飞机,直到 58 岁才买了一架,还给飞机取名 “不可原谅号”,因为他觉得买飞机是 “浪费钱”。
有人笑他抠门,说 “你都这么有钱了,还这么省”,可巴菲特说:“我不是省,是不把钱花在没用的地方。钱就像种子,你得把它种在土里,它才会发芽;你要是把它吃了,就永远长不出果树。”
反观咱们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都有 “超前消费” 的习惯:工资刚发下来,先还信用卡、花呗,剩下的钱再买名牌包、新款手机,月底一看,一分钱没存下,还欠了一屁股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