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十四五”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四川书写为民新答卷

0
分享至

人民网成都11月19日电 (李平、实习生李瞿黎)11月19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四川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乾围绕四川“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主要成就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王乾表示,“十四五”是四川发展历程极为不易,也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经济加速转型,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深刻调整,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极大的完善和提升。“十四五”时期,四川将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程来定位和谋划,以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为着力点,协同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省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会议现场。实习生 李瞿黎摄

一是以党的坚强领导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始终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把党的组织延伸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广大群体、社区和乡村,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这是“十四五”时期四川省社会治理最鲜明的特征。

高位推进“抓治理”的政策设计。省委高规格多次召开社会工作方面的会议,对突出抓好新兴领域党的建设、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等社会治理重点任务进行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新兴领域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健康发展、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专业社工服务和志愿服务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

不断完善“促治理”的工作格局。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运行机制。2024年组建省市县三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进一步集成社会治理工作职能,通过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督办落实”的作用,以工作的有效性把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社会治理的资源力量整合起来。

全面优化“善治理”的运行机制。完善“两新”工委运行机制,由党委分管领导担任书记,社会工作部部长、组织部分管副部长担任副书记。省市县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市县两级由党委书记作总召集人,明确乡镇党委副书记分管基层治理工作。健全各级信访联席会议机制,信访工作整体融入社会工作体系。

二是强化系统治理,开创了深耕善治新局面。积极探索顺应治理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契合四川实际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以整体性的考量从重点领域进行了有效实践。

着力抓城镇社区治理。聚焦全省近5000万城镇居民的急难愁盼,持续实施社区治理优化服务提升行动,围绕“补短板”“提能力”“创特色”,每年分别选择150个、100个、240个社区梯次推进,以点带面带动整体提升。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动态掌握并有效回应“一老一小”、孤寡残疾需求,多措并举推动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统筹推进“三无”小区治理,以片区化方式打造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不断让服务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便不便”提升。

着力抓乡村治理。出台《村(社区)工作机制指导目录》,深入推进强村弱村、重点难点村分类管理。以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准备为契机,持续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建立健全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推广“川善治”平台和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做法,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在移风易俗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厚葬薄养、高额彩礼等专项治理,创新开展“村字号”文体活动,全省乡村社会风貌焕然一新。

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跨越式变化。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让社会治理赋予更多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加快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显著改善社会治理基础条件,持续加大多元化服务供给力度,创新实施“微网实格”“三房治理”等新模式,促进了四川民族地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委、政府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三是强化依法治理,形成了现代社会新秩序。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守护社会安定的同时推动社会祥和。

深入开展更加有效的法治教育。省市县联动开展“八五普法”“宪法宣传周”“法律七进”“法治四川行”等宣传教育活动,创建703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培养21.7万名“法律明白人”。出台公共法律服务条例,全国唯一开展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国家标准化试点,推动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做实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广场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分层分类探索社区德治模式,营造尊法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全面实施更加有力的法治护航。成都“大运会”“世运会”重大国际活动和睦有序。落实公安武警联勤巡逻和“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巡防。常态化进行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突出违法犯罪,深化铁腕禁毒,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安全稳定。

大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互联网+群防群治”新模式,涌现出灯城义警、三雅红袖、西昌格格等多个特色志愿品牌。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基本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四是强化源头治理,书写了定分止争新答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更多社会治理力量向最前端和疏导侧发力,努力做到“消未起之患”。

以释法明理化解信访诉求。持续推进预防法治化、受理法治化、办理法治化、监督追责法治化和维护秩序法治化,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依法推进。大力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加强特殊和困难信访群体关爱服务。深入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行动,最大程度把诉求解决在初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以协同联动实现调解优先。统筹做好人民调解、做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做实行政调解、做强司法调解,贯通各类调解协同,平均每年调处矛盾纠纷超过40万件。

以主动介入深化接诉即办。德阳、乐山、攀枝花开展的党建引领接诉即办试点成果显著:共受理诉求123万多件,合理诉求办结率98.84%、群众满意率96.66%。“12345”市民热线,作为永不掉线的服务窗口,5年来处理来电来信超7184万件次,真正成为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任纽带”。

五是强化综合治理,激发出共担共享新活力。以共担作为对责任的诠释、以共享作为成果分配的原则,通过多元参与、平行互动把社会治理引向深入。

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完善镇街党委主导、各方参与的议事协商平台,以规则共创实质性推动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进而调整规范社会行为,理顺协调社会关系。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乡村事务,推动基层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社会更加活而有序。

合力办好民生实事。“十四五”时期,每年集中办好30件民生实事,各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保持在65%以上,同时导入市场性社会性资源服务民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确保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群众的幸福感在不断获得中提升。

全力发动社会参与。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全省有近1500万名注册志愿者,7万余支志愿服务队以及13.57万名专业社工活跃在社会治理一线,成为了四川“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成效的实践缩影和生动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68599文章数 20079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