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产生惊人逆转,德国为何高开低走?德国财长体面投降的背后,是德国政府难以言说的无奈与苦涩。
本以为这两个月三番五次打出反华牌的德国会强硬到底,却没想到,11月17日访华的德国财长给了中国一个“惊喜”,不仅撕掉了打出来的反华牌,还反过来给欧盟其他国家出了个难题,事实证明,越是喜欢搞意识形态的西方国家,越是“死道友不死贫道”。
![]()
11月17日,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抵京首日,就与中方达成了27项共识,这一结果着实让外界大跌眼镜。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的欧盟财长会上,这位财长还曾针对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放言"我们不想要中国垃圾",言辞间满是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敌意。
可短短几周后,他却带着满满的诚意而来,不仅撕掉了对华强硬的标签,更是在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共识上签下了字,这前后的转变,说白了就是德国经济实在撑不住了,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德国经济如今的处境有多难?看看数据就知道了。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24年德国经济已经萎缩了0.2%,这意味着该国经济连续第二年陷入衰退。
而五家主要研究机构更是大幅下调了对2025年的增长预期,平均预计明年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3%,远低于此前预测的0.8%。
更让人忧心的是,德国工商总会的最新调查表明,三分之一的德国企业计划减少在本土的投资,这对于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德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机械制造、汽车、化工这些德国的王牌产业,如今都面临着生产成本攀升和结构转型滞后的多重困扰,曾经风光无限的"德国制造",如今却步履维艰。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错误的对华政策让德国自食苦果。要知道,中国早已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2025年前8个月,德国对华出口额达到550亿欧元,自中国进口额更是增长9%,达到1113亿欧元,中国继续稳居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
德国的汽车产业尤其依赖中国市场,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中国都是其重要的销售阵地和技术合作对象。
可此前德国却跟着一些西方国家搞对华"脱钩断链",试图在供应链上与中国切割,结果不仅没能达到目的,反而让自己的企业失去了巨大的市场和合作机会,这无疑给本就疲软的德国经济又浇了一盆冷水。
另一方面,美国的"功劳"也不可忽视。拜登政府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等一系列单边主义产业政策,简直就是在赤裸裸地掏空欧洲。
这些法案以高额补贴的方式,推动绿色技术和芯片制造向美国本土回流,从欧洲"吸走"的资金超过百亿美元。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就直言,美国的做法违反国际贸易规则,是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给欧洲国家造成了产业外迁压力,对欧盟工业的竞争力和投资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对欧洲经济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挑战"。
德国作为欧盟的核心经济体,自然受到的冲击最大,原本就面临能源危机的德国制造业,在失去大量投资后更是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德国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跟着意识形态走了,务实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次中德达成的27项共识,涵盖了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方方面面,每一项都切中了德国的痛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第一条共识,双方共同承诺"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这不仅是德国对自己此前错误政策的纠正,也给欧盟其他国家出了个难题——毕竟欧洲正在推行的相关政策本质上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德国如今转变态度,欧盟该何去何从?
更重要的是,双方在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很有可能有效打通中德金融血脉,让两国经济融合提升到新高度。对于急需资金和市场的德国企业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克林拜尔在会谈中也表态,认为中德联手能为这个时代的挑战找到解决方案,这句话的潜台词再清楚不过:德国不愿意再为别人的地缘政治游戏买单了。
毕竟中德之间几十年形成的产业链合作,不是几句政治口号就能切断的,德国的汽车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技术,如果放弃这些,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经济,放弃了民众的好生活,这显然是德国民众不会答应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德共识的达成也让欧盟的对华态度出现了微妙变化。据透露,欧盟已要求其外交官员使用"更温和的措辞"与中方进行来往,以此给双方紧张局势"降温"。
这从侧面说明,德国作为欧盟的核心力量,正在引导布鲁塞尔走出对华政策的迷宫。
之前德国外长在访华前夕,曾就台海问题发表不当言论,试图干涉中国内政,结果导致访华计划搁置。
而这次财长访华的成功,对比之下更凸显了务实合作才是正道。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指手画脚,这是中国的底线,德国显然也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在这次会谈中避开了敏感话题,专注于经济合作,这才使得双方能够达成如此丰硕的成果。
从贸易保护主义者到多边主义支持者,德国财长的"体面投降",其实是对经济规律的尊重。在经济相互依存的时代,人为制造对立只会两败俱伤。美国如此,德国也是如此,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制造业大国,就越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和市场。
德国如今的选择,不仅为自己找到了摆脱经济困境的出路,也为中欧关系指明了方向。未来的中欧关系,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对抗,而是更多像中德财金对话这样的务实合作。
当欧盟被自己的"去风险"反噬时,中德合作无疑为跨大陆合作提供了新模式,也证明了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对话,才能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复杂问题。
相信随着这27项共识的逐步落实,中德关系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德国也能借助与中国的合作,逐步走出经济停滞的泥潭,重新找回发展的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