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时限将至,中国没有签字,美财长通知中方,不给稀土后果自负。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采访中突然放出重磅信号,他宣称中美针对稀土供应保障的协议仍未完成,美方希望能在感恩节之前,也就是11月27号前敲定这份协议,只要生效,美国的稀土供应将恢复到4月4号之前的自由流通状态。然而,他同时又暗示,如果中方临阵变卦,美方有多种报复手段,这一“后果自负”的口气,不免让人感受到明显的威胁意味。
问题在于,中美难道还没有达成协议吗?事实上,在大多数关注中美贸易博弈的人看来,两国在10月底先后于吉隆坡和釜山的会谈,已经基本解决了相关问题,暂时形成了控制局势的框架。按理说,美国此时极度急于签署协议,以恢复稀土供应,但中方至今没有签字,这其中的原因就值得深思。
考虑到目前有关事项的消息完全来自美方,美国当然不会承认自身的问题,也不可能承认存在任何障碍,因此外界不能简单把矛头指向中方。在中美贸易博弈中,无论是稀土问题还是其他分歧,协议的本质应该建立在双方共同让步、共同承担义务的基础上,否则根本谈不上“协议”。
如果协议只要求中方单方面做出让步,而美方无需付出等价交换,那么无论协议看起来多么形式上达成,中方的利益都可能被严重侵蚀。换句话说,中美稀土协议如果最终因为中方未签字而未能落实,其背后的核心原因,很可能是美国没有拿出足够对等的条件,想在谈判中占便宜,这也是中方坚持谨慎的必然逻辑。
至于是否会谈崩,目前中美双方都没有公开指责或批评对方,这说明争议还没有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仍处在协商和探索阶段。贝森特此番变相喊话,甚至提到美国掌握多种报复手段,更多是施压而非威胁实质爆发,目的在于迫使中方交出稀土,但从现状来看,事情还远没有失控。只要双方保持基本的对话框架,并愿意坐下来理性谈判,再大的分歧也有望找到解决方案。
然而,美国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也不容忽视。以特朗普为例,其对外政策一向极端、缺乏耐心,从调停俄乌的表现来看,他的判断力并不总是可靠,如果在稀土问题上出现误判,甚至可能突然掀桌,这种风险虽然不大,但绝不能忽视。美方已经将感恩节明确作为最后时限,这一时间节点几乎可以视作其内部判断和对中方施压的信号。如果到时中美仍未就稀土协议达成一致,美国可能采取更激烈的对策,因此中方必须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保持高度警惕和战略定力。
回看整个中美稀土博弈,这不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战略问题。稀土在高端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性,决定了供应安全与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中方的谨慎签字,并非拖延,而是确保协议条款中包含足够的公平、互惠和安全保障。美国急于恢复自由流通状态、强硬施压、甚至暗示后果自负,其实折射出其急功近利和依赖中方资源的现实,但这恰恰也说明,中国掌握了全球稀土供应链话语权,任何不公平条件都不可能被轻易接受。
在最后时限将至之际,中方的策略明显是稳健而坚决的:在确保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前提下,不被威胁或施压所动摇,同时继续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留出充分空间进行谈判,以期达成真正平衡、对等的协议。美方若想通过威胁手段获得短期优势,最终可能不仅无法达成目的,反而加剧双方紧张局势,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综上所述,这场中美稀土谈判,本质上是力量与智慧的较量,是战略定力与急功近利的对碰。最后时限将至,但中国没有签字,其背后的原因是清楚的、理智的,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的必然选择,美方自负其后果的口气,只能说明他们低估了中方在全球稀土格局中的关键地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