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四次莅临祖国宝岛台湾
葛培林
孙中山的一生中,十分牵挂祖国宝岛台湾,不仅4次亲莅宝岛,而且在台湾建立革命组织,委派人员在台湾建立兴中会分会、同盟会分会,以此来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力量,开展革命活动,播洒革命的种子,让中华民族之根深深地扎根于台湾同胞的心中。孙中山去世后,台湾人民冲破日本帝国主义政府的重重阻挠,举行了追悼孙中山的活动,表达了台湾人民心向祖国、继承孙中山革命遗志的决心和行动。
在台湾建立革命组织,发展革命力量
在近代历史上,东西方列强都曾侵略过我国的宝岛台湾,其中,日本的野心更大,侵占台湾是早有预谋的。1874年10月31日,中日两国在北京签订了《台事专约》三款及凭单,清政府承认日本侵略台湾系“保民义举”,并付军费50万两,日本应允撤兵。
1884年10月,法军进攻台湾,侵占基隆,在淡水被击退,乃封锁台湾海面。攻打台湾受伤的法国军舰开到香港修理,中国工人拒绝工作;法国商船到香港,船民及水上居民拒绝卸货;法国船至香港采买,中国船民不与之交易。
香港工人和商人的爱国行动给孙中山以极大的希望和勇气。同时,孙中山对清政府的腐败及军备的落后很失望。
![]()
孙中山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将台湾割让给日本。6月7日,日本占领台北,台湾人民开展了顽强的抗日武装斗争,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从此,台湾被日本侵占。
收复祖国失地,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实现祖国统一,一直是孙中山革命的奋斗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派人员在台湾建立革命组织,发展壮大革命势力。1897年9月初,孙中山派陈少白赴台北组建兴中会分会。据冯自由在《台湾兴中会》中指出:兴中会会员杨鹤龄有族弟名心如者,亦兴中会员也。乙未(1895年)九月广州失败后即赴台湾谋生,充任台北永乐町美时洋行买办。陈少白于丁酉年(1897年),至台湾访之,遂结识侨商容祺年、吴文秀、赵满潮数人,共组兴中会分会,惟因党员不多,未设会所,即以心如居宅充之。
之后,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台湾不断出现新的革命景象。1904年,台湾新竹蔡洁琳等人在台湾各地秘密组织“复兴中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日本殖民统治。从此开始了革命党人领导台湾同胞开展了同日本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
为了使革命力量在台湾生根、发芽、壮大,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逐渐传播到台湾,加之孙中山的亲自策划和宣传,成立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10年,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同年,台湾进步人士连横主持《台南日报》,刊登反对清王朝的言论,与革命党人在香港主办的《中国日报》互通声气。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丘逢甲代表台湾同胞在南京参加了孙中山的就职典礼。
革命党人在台湾建立革命组织,发展革命力量,其目的就是把侵略者赶出台湾,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祖国的统一。因此,孙中山在不同场合的演讲中多次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关于统一祖国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对台湾抗日斗争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胜利,给台湾人民以极大地鼓舞,在1912年至1913年,较大规模的抗日斗争有5次,其中以同盟会会员罗福星为首的台湾爱国革命志士,响应武昌起义,从事革命组织活动,计划推翻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斗争,影响最大。
罗福星(1884—1914),近代民主革命者,字东亚,广东镇平(今蕉岭)人。生于印度尼西亚,少时随祖父迁居台湾,1906年回到祖国大陆,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被派往南洋任教,组织华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并参加了黄花岗之役。辛亥革命爆发后,率南洋华侨民军回国支援革命。1912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台湾成立同盟会支部,秘密进行抗日活动。同时秘密发展革命组织,分别以华民会、三点会、同盟会、革命会等名义,招募党员。1913年3月15日,在苗栗召开各地抗日志士大会,发表“大革命宣言”,号召台湾人民团结起来,配合辛亥革命,举行全省大起义,驱逐日寇,收复台湾。由于各地积极展开活动,引起敌人极大的注意。12月18日,罗福星在淡水被日本警察逮捕。1914年3月3日,罗福星在台北殉国。
罗福星在《大革命宣言书》中指出:“由五大洲六大洋组成之世界中,人口最多者,唯我中华民国。然而,吾民不知国家为何物,不解爱国心为何物,亦不知团体为何物。”致使“我台湾亡于日本,于兹十有九年;人民蒙害,譬如身体,今不过剥我皮肤,又四五年后,而削我骨肉,八年十年后,必至吸我骨髓,亡我民族,夺我财产,绝我生命。”号召台湾人民团结起来,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罗福星领导苗栗起义失败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了《祝我民国词》:“中土如斯更富强,华封共祝著边疆。民情四海皆兄弟,国本沧桑气运昌。孙真国手著先唐,逸乐丰神久既章。仙客早贻灵妙药,救人于病身相当。”每句的字头合为“中华民国,孙逸仙救”。充分表达了这位革命先烈坚信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一定能成功,台湾一定能回到祖国温暖的怀抱。
四莅台湾,指导革命斗争
孙中山第一、二次到台湾,争取日本当局对中国革命的支持,策划惠州起义。1900年9月24日,孙中山由神户出发赴台湾。据日本外务省档案:“孙逸仙24日午后1时,乘‘台南丸’启赴基隆。”9月25日,孙中山离开台湾赴日本。9月28日,孙中山自神户抵台湾基隆。据台湾民政长官是日电报:“孙逸仙本日到达。有六名清国人和三名本地人因孙逸仙来此,由广东渡台。”9月29日台湾民政长官致电内务省:“关于孙逸仙渡台之事,知悉该人等阴谋,我政府是否不予妨害或过问,尚在犹豫,望指示。”同日内务省总务长官回电:“对孙逸仙阴谋采取防遏方针,特别是对我国人援助其事,因有碍外交,必须严格阻止。”并注明:“此内务总务长官之回电,系依内务省、外务省协议决定照发。”
9月30日,日本外务大臣致电驻上海、汉口、厦门、福州的日本领事:“据报孙逸仙在9月28日抵达台湾基隆,其一行如向清国渡航,台湾总督当向所到之地领事发电报,注意日本人登陆,防遏其阴谋。”10月2日,日本外务大臣致电驻上海、汉口、厦门、福州等地领事,通告取缔参与中国革命嫌疑之日本人名单:开列参与孙中山活动之嫌而被取缔登陆的日本人名单,共45人。
10月3日,孙中山命清藤幸七郎代笔致函内田良平,告知在台湾的行动:“今尚在基隆停留,约请华南同志,观察华南形势。目前英国当局在华南沿海警戒甚严,不易找到立足之地,预定暂住于此。”10月上旬,孙中山在致郑士良电中指出:“如机密已泄,应暂行解散以避敌锋。”10月6日,惠州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又给郑士良的电令云:“若能突出,可直趋厦门。到厦门当有接济之法。”10月上旬,孙中山又两次致电宫崎寅藏:第一电令其取出枪械,“准备雇船运粤”。孰料承担购械之事的中村弥六从中渔利,所购之械全系废枪弹,于是宫崎寅藏电告孙中山弹药难送。孙中山复电宫崎寅藏:“急速变卖,现款汇来。”以此作为革命的经费。10月8日,革命军举义于惠州三洲田,后因补给不继,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台湾作为此次革命的策源地,留下了光辉的一章。
11月10日,孙中山化名吴仲,由基隆乘“横滨丸”轮船离开台湾赴日本,又开始对下一步革命行动进行谋划。
孙中山第三次到台湾,给台湾革命志士以极大地鼓舞。“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通缉革命党人。1913年8月4日,孙中山偕同胡汉民及日本人村田省藏,自福州马尾乘“抚顺丸”轮船赴台湾,由此转赴日本。台湾总督对中国革命领袖孙中山的莅临十分恐惧,一面佯示欢迎,一面在孙中山下榻的台北御成町“梅屋敷”四周,以安全为由严加警监,企图制止孙中山与抗日志士联系。但是罗福星等人仍多次见到孙中山,详细汇报了台湾的情况。罗福星遵照孙中山的指示,于8月19日派金星桥持他的亲笔信往福州找孙道仁都督联系。8月5日晨,孙中山与胡汉民抵达基隆港。台湾总督民政长官转告福州领事电称:黄兴已于昨晚离香港去门司,在神户等候孙中山。孙中山由台湾转航日本神户途中,曾电达日本友人犬养毅、头山满、萱野长知等,称:“文(孙中山自称)如远去欧美,对我党前途实多影响,故无论如何,希在日暂住,俾便指挥。9日船抵神户,并望与同志叙晤密商。”27日,孙中山在东京筹组中华革命党,继续革命。
![]()
1916年9月,孙中山在浙江海宁观潮后题词。
孙中山第四次到台湾,本打算借此机会宣传革命思想,鼓舞爱国斗志,因日本当局阻挠而未果。1917年,段祺瑞废除了《临时约法》,孙中山针锋相对地展开了护法运动。护法运动失败后,1918年6月1日,辞去大元帅的孙中山由广州到汕头,不久取道台湾赴日本,并在台湾有短暂的停留。孙中山原打算在台湾稍留,借此机会向台湾同胞“发表意见,宣传主义,唤起民族意识,鼓吹爱国精神,台湾同胞也很喜欢,以充分的热诚,准备欢迎。然而台湾总督府,用尽阻挠方法,不使我中山先生与台湾同胞晤谈。总理一到台湾,台湾官宪即派员到船中,招待总理一行;直驱到台北,翌晨便开船向神户去。”
为了革命事业,孙中山4次到台湾,不仅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昭告世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台湾各界追悼孙中山之活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北京大学的台湾学生会和台湾各地都在举行追悼孙中山的活动,深切缅怀这位用毕生心血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人。
![]()
在台中市举行的追悼孙中山的活动
当时北京大学台湾学生会撰写的挽联为:“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横额为“中山先生千古”。挽联与横额,充分表达了台湾同胞对孙中山逝世的悲痛心情,以及决心继承孙中山的革命遗志,完成祖国统一的心愿。
![]()
北京大学台湾学生送的挽联
当孙中山逝世的噩耗传到台湾后,3月24日,台湾的有志社召集同人,同文化讲座团体举行了孙中山先生的追悼大会。是夜,大雨淋漓,街道泥泞不能行,可是到会者有5000人之多。因会场太窄,最多只容得3000多人。入会场者佩一黑布条,态度严肃悲戚。自7时(开会前半小时已满员)起至10时止,竟没有私行退场者,可见台湾人民对于孙中山先生的热诚。3月31日,上海《民国日报》发表了署名台湾青年会的《悼孙中山先生》一诗:一世行为万世师,大勋未就竟长辞。台湾今日羞回首,无地安排纪念碑。4月16日,上海《民国日报》载《“台湾有志”的孙先生追悼盛况》记:台湾人被清廷所弃,至今已三十年了(指1895年4月17日清廷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一事)。台湾人的眷恋祖国之心,实在日深一日。
![]()
在台湾新化郡举行的追悼孙中山的活动
孙中山的一生中,十分牵挂祖国宝岛台湾,不仅4次亲临,把台湾作为惠州起义的指挥中枢,而且特别注重在台湾建立革命组织,发展革命力量,宣传革命思想,唤起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让中华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台湾同胞的心中。从而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实现祖国的统一。台湾人民冲破日本帝国主义政府的重重阻碍、不顾性命来参加追悼孙中山的活动,充分说明了台湾同胞对祖国深深地眷恋深情。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原载《炎黄春秋》2022年第2期)
作者:葛培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