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
在湖北省一个被长江水汽氤氲着的普通小镇上,八岁的男孩小明就像一棵向着太阳使劲生长的向日葵,是全家人的骄傲和欢乐的源泉。
他的笑声,清脆得像挂在屋檐下的风铃,每天放学后,总能在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里,伴随着伙伴们的追逐打闹声,回荡很久很久。
小明的父母,李梅和张强,是镇上再普通不过的一对中年夫妻。
他们在镇中心最热闹的街角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从油盐酱醋到针头线脑,应有尽有。
生活虽然算不上富裕,但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独生子,却是倾注了他们全部的心血和爱。
在他们的观念里,爱就是给予,就是满足。
只要是小明想要的,无论是最新款的遥控汽车,还是包装花哨的进口零食,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地弄到手。
看着儿子满足的笑脸,他们觉得,这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
最近这段时间,这份被他们精心维护的宁静生活,被一丝不祥的阴影所悄然笼罩。
小明开始频繁地流鼻血,起初,只是偶尔那么一两次。
![]()
李梅并没有太在意,只是随手从柜台上扯过一卷卫生纸,撕下一截,熟练地帮他塞住鼻子。
她嘴里还念叨着:“跟你说了多少遍,别老吃那些上火的东西!肯定是这天太干了,回头妈给你多炖点雪梨汤喝。”
张强在旁边忙着给客人称重找钱,也觉得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男孩子嘛,哪个不是磕磕碰碰长大的,火气旺,流点鼻血,再正常不过了。
他们习惯性地将这些身体发出的微小信号,归咎于天气、饮食或者孩子自身的调皮。
这种缺乏对健康问题深入探究的意识,也是小镇上大多数父母的通病。
小明自己也浑不在意,每次流完鼻血,用凉水冲一把脸,又像个没事人一样,抓起他的小皮球,一溜烟地冲出去玩了。
那从鼻腔里流淌出的鲜红血迹,就像生活乐章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很快就被一家人匆忙的日常和琐碎的生意所淹没,抛在了脑后。
他们谁也没有预料到,这看似平淡无奇的鼻血,竟是一场即将席卷整个家庭的狂风暴雨,所发出的第一声微弱、却又致命的警报。
02
日子就像杂货店门口那条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在人来人往中一天天过去。
小明流鼻血的频率却越来越高,从最初的几天一次,变成了几乎每天都要流上那么一回。
有时候是在他趴在桌子上,一笔一画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是在他窝在沙发里,聚精会神看动画片的时候。
甚至有一次,是在万籁俱寂的半夜,他睡梦中毫无征兆地流了起来。
鲜红的血液染红了半边枕头,那触目惊心的颜色,让第二天清晨发现的李梅,心脏都漏跳了一拍。
李梅开始真正地慌了神,她发现,事情远不止流鼻血那么简单。
小明腿上不小心磕到的地方,那青一块紫一块的瘀斑会持续好几天都不消散,颜色深得吓人。
每天早上刷牙的时候,牙龈也总是会渗出斑斑血迹,吐出的泡沫里都带着淡淡的粉色。
“强子,你快来看,小明这是怎么了?怎么老是流血啊,身上还青了。”
一天晚上,李梅帮小明洗澡时,看着儿子身上那些旧伤未去、新伤又添的痕迹,声音里带上了哭腔。
“会不会是缺什么维生素了?还是得了什么怪病?”
张强丢下手里的账本,皱着眉头走过来。
看着儿子那比同龄人明显苍白的小脸,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他蹲下身,仔细检查着小明身上的瘀青,沉默了半晌。
然后站起身,从自家店里最高的货架上,拿下了几盒包装最精美、价格也最贵的进口儿童复合维生素。
他不由分说地塞给儿子,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叮嘱他每天必须按时吃。
可这些昂贵的保健品并没有带来任何奇迹,吃下去就如同石沉大海。
小明的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小明在院子里和邻居家的小伙伴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跑得正欢时,又一次毫无征兆地流起了鼻血。
这一次,血流得又快又急,像关不住的水龙头,怎么也止不住。
李梅吓得手足無措,眼淚都快要掉下來了。
她用盡了所有從老一輩那裡聽來的土辦法,仰頭、拍後頸、冷水敷額頭,全都不管用。
张强当机立断,丢下店里的一众顾客,抱起脸色越来越苍白的儿子。
他开着家里那辆送货用的、满是灰尘的小货车,一路按着喇叭,直奔镇上的卫生所。
镇卫生所的医生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中医。
![]()
他给小明把了脉,又翻开眼皮看了看,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只是开了几副清热去火、凉血止血的中药,又配了点维生素K之类的西药,嘱咐他们回去好好调理,少吃辛辣油腻的东西。
然而,这些苦涩的汤药和白色的药片,并没有能力挽狂澜。
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小明的情况时好时坏,流鼻血的次数虽然少了点,但人却越来越没精神。
他整天蔫蔫的,连最喜欢的动画片都提不起兴趣看。
在一次又一次用卫生纸团堵住儿子鼻孔的深夜里,李梅和张强的心,也像那被鲜血浸透的纸团一样,变得沉重、潮湿而又冰冷。
最终,一个从省城回来探亲的远房亲戚,在看到小明的情况后,用一种极其严肃的口吻对他们说:
“你们两口子心也太大了!孩子都这样了,还待在镇上磨蹭什么?”
“赶紧去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别耽误了!”
这番话如同一记警钟,彻底敲醒了抱有侥幸心理的夫妻俩。
他们决定不再拖延,连夜收拾了行李,带上店里所有的积蓄。
在第二天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带着小明,踏上了去省城的路。
03
省城的大医院,像一个巨大而精密的机器,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人群。
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特有的、冰冷又略带刺激的味道,让人的心情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和压抑起来。
李梅紧紧地牵着小明的手,生怕在这人海中把他弄丢了,张强则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在前面跑前跑后地挂号、排队、缴费。
![]()
通过熟人介绍,他们挂到了血液科一位姓王的副主任医师的专家号。
王医生四十多岁,戴着一副干净的金丝眼镜,看起来非常专业和严谨,说话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
他没有因为他们来自乡下而有丝毫的轻视,非常耐心地、详细地询问了小明的全部症状。
他从第一次流鼻血是什么时候,频率如何,出血量多大,到身体上有没有其他异常的出血点或瘀斑,都问得清清楚楚。
王医生一边听,一边用笔在病历本上飞快地记录着,他的表情随着李梅和张强的叙述,变得越来越严肃。
听完他们磕磕巴巴的描述后,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他用一种不容商量的语气对他们说:“先去做个血常规检查吧,立刻就去,结果出来了直接拿到我这里来。”
漫长的等待是世界上最难熬的酷刑。
在检验科门口的长椅上,李梅坐立不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菩萨保佑,一定要没事”。
张强则在走廊里来回踱步,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脚下很快就积了一小堆烟头。
当张强从检验科的窗口里拿到那张薄薄的、还带着打印机温度的化验单时,他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他看不懂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缩写和数字。
但他能看到,在白细胞、血小板等好几个项目后面,都标着刺眼的、远远超出正常范围的向上或向下的箭头。
王医生的办公室里,气氛凝重得可怕,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王医生拿着那张化验单,又仔仔细细地对照了一遍电脑上的数据,然后抬起头。
他目光沉重地看着眼前这对满怀期望又极度焦虑的父母。
“孩子的白细胞数值异常,高得离谱。”王医生的声音很平静,却像一把无情的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李梅和张强的心上。
“血小板数量又极低。从这份报告来看,我高度怀疑,孩子可能患上了白血病。”
![]()
“白……白血病?”李梅的脑子“嗡”的一声,瞬间一片空白。
她踉跄了一下,整个人向后倒去,幸好被反应过来的张强一把扶住。
那三个字,她只在那些催人泪下的电视剧里听过,她怎么也无法把这个代表着死亡和绝望的可怕病症,和自己那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联系在一起。
张强也彻底懵了,他通红着眼睛,像一头受伤的野兽。
他声音嘶哑地抓住医生的手问:“医生,是不是搞错了?会不会是化验的机器坏了?”
“我儿子平时好好的,能吃能睡,怎么可能得这种要命的病!”
王医生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肯定。
他从张强手里抽出自己的手,平静地说:“为了百分之百确诊,我们还需要做骨髓穿刺。”
“但是,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这份血常规的数据来看,误诊的可能性非常小。”
那一刻,李梅和张强同时崩溃了。
他们瘫坐在冰冷的椅子上,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自责和恐惧。
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带孩子来大医院?为什么当初会愚蠢地觉得流鼻血只是上火的小事?
那些被他们轻易放过的警报,原来是死神在敲门。
在等待骨髓穿刺结果的那几天里,夫妻俩度日如年。
![]()
他们开始疯狂地、病态地回忆小明从小到大的每一个生活细节。
他们想起,为了让儿子高兴,他们几乎从不拒绝他任何关于食物的要求,汉堡炸鸡、可乐薯片,只要他想吃,他们就立刻去买。
他们想起,因为店里生意忙,常常把手机和平板电脑扔给儿子,让他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角落里玩上半天,而他们却为自己能安心做生意而感到庆幸。
他们想起,两人因为进货的意见、教育方式的分歧和各种生活琐事,没少在孩子面前大声争吵,甚至冷战好几天……
这些曾经被他们忽略的、自以为无伤大雅的日常琐事,此刻都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在他们的记忆里反复切割。
它们狠狠地扎在他们的心上,让他们痛不欲生。
最终,骨髓穿刺的结果出来了,那张报告单像一张死亡判决书,彻底击碎了他们最后一丝幻想。
小明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而且因为发现得晚,错过了最佳的早期干预时机,病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
王医生看着眼前这对失魂落魄、仿佛瞬间老了十岁的父母,沉默了片刻。
然后开口,用一种探究的语气问道:“孩子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你们平时是怎么安排的?”
“家里的氛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
04
面对医生的询问,李梅和张强再也控制不住情绪。
他们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讲述了他们那种自认为“最好”的爱孩子的方式。
从肯德基麦当劳的全家桶,到超市货架上五颜六色的垃圾食品,只要小明多看一眼,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放进购物车。
从每天放学后雷打不动的动画片时间,到周末可以玩一整天的手机游戏,为了让孩子安靜下来,不哭不闹,电子产品成了他们最方便、最省心的“高级保姆”。
他们一边说,一边忍不住地流泪,为自己的无知和疏忽而痛苦不堪。
他们以为给了孩子最丰富的物质生活,给了他最想要的快乐童年。
却未曾想过,这些东西,正是在亲手为他的健康掘下坟墓。
王医生静静地听着,眉头越皱越紧。
他没有立刻开口批评他们,只是在手中的病历上,又飞快地写下了几行字。
那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安静的诊室里显得格外刺耳。
“孩子先办理住院手续吧,我们需要立刻开始第一个疗程的化疗。”
王医生冷静地安排好后续的治疗方案,然后站起身,准备去查房。
在他走到门口时,他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停下脚步,转过身来。
他用一种极其严肃和郑重的语气,对还在座位上抽泣的李梅和张强说:
“我知道你们现在很难过,也很自责。但是,在配合医院治疗孩子的同时,你们作为家长,更需要从根源上反思和改变。”
![]()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像两把锋利的手术刀,扫过两人的脸。
然后一字一顿地、清晰地说道:“很多时候,孩子的病,根源都在家长身上。”
“尤其是,家长的这三种坏习惯,可能直接导致了孩子病情的发生和加重,甚至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李梅和张强猛地抬起头,脸上挂着泪痕,面面相觑。
眼中充满了巨大的震惊和深深的不解。
他们想立刻追问到底是哪三种坏习惯,可王医生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他只是简单地、不带感情地叮嘱道:“你们先回去好好想想吧,从今天起,彻底改变你们的生活习惯和育儿方式。”
“这对孩子的治疗,至关重要,甚至比药物本身更重要。”
说完,王医生便推门而出,将那个巨大的谜团和无尽的悬念,一同留在了这间压抑的诊室里。
医生的警告如同一个盘旋在他们头顶的诅咒,让他们坐立不安。
三种坏习惯?到底是哪三种?
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些吗?是我们每天都在做,却从未意识到是错误的事情吗?
还是有什么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更深层次、更可怕的问题?
这个问题,像一根无形的、带着倒钩的刺,深深地扎进了他们的心里。
它让他们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因为他们冥冥之中感觉到,这不仅关系到儿子的病情能否好转,更关系到这个已经风雨飘摇的家庭,未来的最终命运。
“什么?!”李梅像是被蝎子蛰了一下,失声惊叫起来,她猛地站起身,因为太过激动而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医生,您是说……那份……那份报告……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