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贝尔乘坐专机抵达北京,开启了新一届德国政府的首次部长级访华行程。他此行肩负着沟通钢铁、光伏与电动车“产能过剩”等敏感议题的任务,强调通过直接对话稳定双边经贸秩序。然而,就在登机飞往中国前,这位财长在欧盟财长会上公开表态,支持尽快取消对价值150欧元以下小包裹的关税豁免,并直言“我们不想要‘中国垃圾’”。
![]()
原本计划访华的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因在出发前发表不当言论,导致行程被临时取消。柏林方面随后试图淡化事件影响,称访问仅是“延期”,并转而派出级别更高的副总理兼财长克林贝尔,试图重启对话渠道。这种外交上的“冷却”与财金上的“加速”并存,既体现出德中互动的敏感性,也暴露了德国内部对华政策路线的摇摆。
更具戏剧性的是,克林贝尔在欧盟财长会上的强硬表态,与法国推动将对中国小件包裹征税时间表从2028年提前至2026年的倡议形成呼应。这套组合拳被解读为欧盟贸易保护工具的升级,同时也是向本土选民展示“有所作为”的政治姿态。然而,经济现实却不容忽视——2025年前8个月,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对华出口额达550亿欧元,进口额突破千亿大关。对稀土、关键材料及中间品的供应链依赖,短期内难以逆转。
克林贝尔在北京强调“降低过剩产能、稳定合作”,与他在布鲁塞尔推动的“加征关税、严格审查”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德国在止损与结构性再平衡之间的策略选择。在会谈中,德方特别点出钢铁、光伏与电动车领域的“过剩产能”问题,认为其威胁公平竞争与工业就业;双方同意在维持稳定、公平条件的框架下处理分歧。措辞虽显克制,却清晰划出了谈判的“可交易空间”。
这种“边骂边谈”的矛盾行为,本质上是欧盟当前战略困境的缩影。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不仅是德国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更是新能源转型的关键合作伙伴——大众、宝马等巨头在华电动车生产线投资占其全球布局的三分之一,而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对德国车企的供应链支撑更是不可或缺。然而,欧盟内部的保守主义和亲美派不断施压,要求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态度,这种左右拉扯使德国政客陷入“既要又要”的尴尬境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