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风
媒体曝光: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乡清河沿村,长期存在“抽水吸金”现象。多数深井无取水许可证,抽水量每小时可达数十吨。为了“抽水吸金”,有村民家月用电量高达1万多度,年花费近8万元。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周围村庄家用浅井常抽不出水。
所谓“抽水吸金”,是指将地下水抽上来,流经装有活性炭的铁桶,金子被“吸”附在炭上,废水排入河道。更换下来的活性炭,经焙烧等工序处理后,就能提炼出黄金。如此一套复杂繁琐的操作流程,换来的是一点零星的金子,浪费掉的则是动辄数吨、数十吨的地下水,以及每家每月上万度的电力,在当地却是村民熟知的“致富经”。
村民们只能看到眼前金价上涨、收入增加,看不到生态环境污染、公共健康隐患等潜在的风险。算“抽水吸金”的账,不能只是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民生账。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动辄年抽十余万吨的地下水,已远超法定上限,不仅容易导致地下水位骤降,更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地表裂缝等地质灾害。
从民生账来看,“抽水吸金”大肆流行,导致周围村庄村民吃水的浅井要么抽不出水、要么水中带泥沙,电力等公共资源也颇不稳定。更严重的是,村民们“抽水吸金”后排出的废水,直接流入附近河道,影响民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利益。
当地相关部门虽已看到“抽水吸金”愈演愈烈、需要出手干预,但可能并未深入探究其背后“法不责众”的普遍心理,以及已然形成的一整套成熟的“变现”产业链。今年5月,当地村委会就已发出通知提醒,“现在水井干枯户已达到50多户”;当地水务局此前也曾处罚过相关抽水村民。但时至如今,村里的井却越来越多、越打越深,泵换得越来越大,岂不怪哉?这一方面说明,相关监管处罚工作,并没有精准到位;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面对村民强大的“吸金需求”,治理工作仍需系统化、深入化、持久化。
根据我国水法和矿产资源法相关规定,未经许可擅自取用地下水、私自提炼黄金,均属违法行为;若造成生态破坏或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非法采矿罪。因此,对于“抽水吸金”行为,当地相关部门必须通盘考虑,下大力气加强乱象监管;同时,需对村民强化普法教育宣传,以案释法,既强力整治乱象,也要兼顾人心人情。当然,对于“抽水吸金”链条上存在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也要根据情形、性质等调查清楚,严肃查处。
深井里挖的不是“金”,而是“坑”。“抽”走抽水的装备、管住“吸金”的冲动,斩断借此牟利的链条,才能让“抽水吸金”消停,呵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公共利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