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受邀为成都二中高一师生带来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仍需要加强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在励耘厅举行,彭吉象教授通过丰富案例与深入分析,阐述了审美修养与人文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
彭吉象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文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等职,其著作《艺术学概论》被全国数百所高校选为教材。此次讲座亦迎来彭教授高中母校成都七中的原校长、高68届校友王志坚先生,两位教育者的同台,体现了两校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对话。
科学为艺术奠基,艺术为科学增美
讲座伊始,彭吉象教授以跨学科视角指出,艺术并非孤立领域,而是与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深度交融。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见解强调,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推动科学与艺术协同发展,艺术能够培养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
彭教授进一步提出,审美不仅是视觉层面的“好看”,更是一种共情力、想象力与生命热情的体现。他通过李岚清副总理的《音乐·艺术·人生》及城市美化案例,说明个人至国家层面均需追求美感的提升。
AI可模仿风格,却无法注入灵魂
在探讨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时,彭教授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例,分析其构图独特性与艺术价值,指出人类对情感的把握与深刻理解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他表示,人工智能虽能基于数据生成符合“黄金分割”的作品,但无法理解梵高星空中的情感震撼,亦无法体会《梁祝》或杜甫诗句中的文化意境。
![]()
彭教授提出,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应是融合八大艺术形式与科技元素的“第九艺术”,其核心在于创造独特的艺术语言。他强调,审美能力是人类独有的精神财富,是技术无法替代的核心素养。
三点建议:培育人文内核、践行生活美学、守护心灵宁静
针对中学生如何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彭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通过阅读经典与欣赏艺术作品,建立深厚的人文内核;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美、感知美,唤醒感性力量;三是在浮躁环境中保持沉静,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
讲座尾声,彭教授与学生互动热烈,就“第九艺术”的探索路径、艺术与多学科融合等问题进行解答。活动最后,学校为彭吉象教授与王志坚先生颁发“办学指导专家”聘书,学生代表献花致谢。
![]()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此次讲座进一步凸显了美育的重要性。学校表示,将持续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探索美、感知美、创造美,培养其成为技术浪潮中保有温润心灵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