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份《共同社》民调里,高市早苗内阁支持率冲到69.9%,同时有48%的日本受访者赞同在“台湾有事”时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不是一组随手可见的数字,而是把日本政治气候、对外安全感和国内焦虑摆在同一张桌子上的信号
批评声在日本政坛并不稀缺,抗议也真实发生,但支持率依然向上,这种反差更值得追问
![]()
48%究竟是一时情绪的投射,还是一种经过权衡的安全判断?
时间线很清楚
11月中旬前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抛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表述,并把它与“存亡危机事态”框架相连
11月15日,据新华网记录,她在国会答辩时没有后退
“涉台相关言论符合日本政府看法,无意撤回或取消”
尺度比以往内阁更直白,也更具对外可感知的指向
来自日本政界的异议并未缺席
自民党资深人士石破茂在11月13日的电台节目中提醒,历届政府对台湾议题通常避免明确预设选项
“日本历届政府在台湾问题上都避免发表类似‘在某种情况下就会这样做’的明确言论”
同一时期,野田佳彦、鸠山由纪夫等多位前首相表达担忧,认为这类表述打破中日之间原本维持的谨慎平衡
东京街头也出现了对首相官邸的围堵式抗议,人数上百,标语直指涉台言论
按常识推断,政治层面的批评叠加街头压力,支持率往往会被拖拽
![]()
偏偏这次不是
11月16日《共同社》的统计显示,内阁支持率不降反升,来到69.9%
这背后有一条慢变量正在发挥作用
日本过去十四年连续增加防务开支,预算曲线在稳步抬升
防务支出十四连增,早已把“安全优先”的政治语言常态化,民众对更强势姿态的容忍度因而被不断抬高
另一方面,经济长期承压的感受也在社会底层蔓延
新产业爬坡缓慢,传统制造面临份额流失,日元贬值没有带来预期中的出口红利,现实挫败感常常会寻找外部出口
高市早苗本人的政治标签为这次表态提供了可预期的延长线
她长期被外界视为日本政治光谱中更强硬的一翼,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华历史的言行屡被纪录
对部分选民而言,这类姿态是“敢于正面冲突”的象征
对另一部分选民而言,则是把日本拖向风险的开端
民意并不等于共识,更不等于授权动武
![]()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城市里有人举牌支持,也有人围着官邸喊停
需要留意信息边界
此次《共同社》民调中的48%是可核对的数据,时间是11月16日
与此同时,网络流传“82%日本人声称台海有事就参战”的说法,被不少日本网友指出数据成谜,和《共同社》结果矛盾
流传的“82%参战”说法未经证实,不应作为判断依据
用可靠数据说话,不放大未经证实的情绪,是理解局势的基本功
中国方面的反应迅速且制度化
11月13日深夜,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提出严正交涉
对外公开表态里,措辞非常清晰
“日本当政者妄图介入台海事务,若胆敢武力介入,中方必将迎头痛击”
这不是情绪宣泄,而是对既有政策框架的强调
一个中国原则与中日四个政治文件,构成双边关系的底线文本,越线意味着关系基础被掏空
氛围在11月17日再次被推高
![]()
当日,中国东部战区发布了MV《若一去不回》,主旨是缅怀抗战先烈,强调牺牲与守护
东部战区在11月17日发布MV《若一去不回》,核心是缅怀先烈,被广泛解读为对相关言论的回应
关于“MV是否直接对准日本”的说法,官方没有明确表述,相关解读应当谨慎
与此同时,日本议员吉田康一郎抛出“新中国没签署日本受降书,无资格发表意见”的观点,引发舆论反弹
用“谁在1945年签字”来否定今日中国对历史与安全议题的发言权,既不严谨也无助沟通
把镜头拉远,这次争议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曾根康弘参拜靖国神社时的舆论风暴并不完全相同
那时争执集中在历史认知与象征性政治动作上,经济背景还是增长期
而安倍时期的修宪与防务松绑,更偏向渐进式推进,语义上留有余地
如今则是把台海与集体自卫权直接捆绑,话语更直白,代价更具体
这种变化和经济感受、地区安全结构的重排叠加在一起,容易让社会情绪短时间被推向高点
法律与政策层面,红线并不模糊
一个中国原则是广泛得到国际承认的政治现实,中日之间的四个政治文件明确要求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
国际法也不鼓励以集体自卫之名介入他国内政,尤其是在未受直接武装攻击的场景下
![]()
把“集体自卫权”当成任意的门票,既挑战国际规则,也直接碰撞双边政治底线
这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会落到具体的制裁、军事对峙和经贸风险上的现实清单
回到数字本身
69.9%的支持率在日本政治史上并非绝无仅有,但在批评与抗议同频出现的当周逆势上扬,确实罕见
把台海与集体自卫权直接绑定,叠加国内经济焦虑,正在把日本政治的制动踏板一点点推开,这才是这轮支持率异常的关键
民调只是横截面,不能替代长期趋势判断
下一步要看的是,政策是否会配套投入资源、修改文件、推进训练与部署,而不是停留在表述强度的竞赛
也别忽略内阁自身的脆弱处
此前高市内阁所任命的54名副大臣及政务官中,有7人卷入“黑金”争议,这一串“老问题”,在安全话题上扬时常被暂时按下,但不会消失
政治支持率既能被安全议题拉升,也会被廉政议题拖累
风向会变,代价不会少
日方舆论仍在分裂
有人赞许“强势外交”,有人强调“审慎现实”
![]()
在中国国内,则更多体现为一致的主权立场与情绪凝聚
地区上,台海与东海的安全感彼此联动,任何单点升温都会牵动一片
在这种高耦合的安全结构里,每一次话语加码都可能引起链式反应
接下来三天有几个节点值得盯紧
11月19日,观察日本政界是否出现新的缓和或加码表态,以及街头是否有新的集会活动
11月20日,关注中方外交部是否对民调与日方动向作进一步回应
11月21日,看东部战区是否有后续公开动作,MV的舆论发酵会不会转化为制度化信息发布节奏
接下来72小时的三个观察点将决定舆情与政策会不会进一步走向硬对硬
在这个问题上,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响的口号,而是更清楚的边界管理与沟通机制
把情绪从决策里剥离,把规则从纸面搬回现实,才是避免误判的最低成本路径
数字可以热闹,视频也可以热血,但它们都不是政策
最终起作用的,是机构如何落笔、各方如何守住底线,以及是否还能为谈话留一扇没被关死的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