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家车企要合并的消息,当天把很多人都吓住了。日产和本田,从来没被传出要合并,这次突然宣布,很多人还来不及反应。日本车,之前一直是全球市场的老大,两头巨头的转变,怎么看都不对劲。
有人在问,合并真的有救?其实怎么看都不是好兆头。车是日本工业的命根子。不止有工厂,还有一大帮子零件企业跟着生存。日企喜欢全产业链,什么都自己干。有人说这样好,其实很容易出问题。
2024年日产和本田合并,汽车板块出现大动作。
![]()
合并背后,是日本制造业长久的问题。以前玩大锅饭,大家养着子公司,从整车到小螺丝都包。本来没什么毛病,但技术进步太快了,单靠自己过时了。芯片和外包潮流,日本没抓,西方企业靠联盟迅速领先。
芯片那阵,80年代日本还能占70%。等到阿斯麦的光刻机出来,外包成主流,日本模式却一成不变。芯片份额一年一年掉,到2023年只剩8。68%。再这样下去,2030年几乎归零。谁都看得到日本的老路走不通了。
合并不是第一次。还记得2010年吗?那时候富士通和东芝手机部门合并,希望能抗住苹果的冲击。结果呢,全球市场彻底没了位置。后来只剩夏普在本土卖点小众功能机,到国外根本看不到。每次说抱团,最后都是一起退场。
日本制造业每次行业大合并之后,行业份额暴跌!
2012年索尼、东芝、日立做显示面板,刚开始还能领头。几年后,市场份额跌到2。3%。船厂也是,两个大厂2019年合并,希望保住竞争力。实际四年后,市场暴跌到2。8%,全球前五都进不了。每次合并都很高调,结果都一样。
有人质疑,为什么总是合并?有时候不是他们愿意,是没法子。经济下行,被技术打垮,只剩最后一搏。希望能一起活,实际只能拖延点时间。日本很多行业,建筑机械、钢铁、半导体,都是越来越难,最后选择合并。
企业抱团真能解决问题吗?事实是,问题根本没变。日本企业喜欢守旧,一旦市场变了,就很难跟着变。零件一多,技术一细分,哪怕一个环节落后,全行业就被拖死。大家都看谁掉队,没人敢冒风险。
日本GDP变化很说明问题。2012年最高到6。2万亿美元。十年之后,跌到4。2万亿美元。每消失一分钱,都是企业输给中国的直接代价。家电方面,松下和索尼失去了世界地位,国内买得到,国外全被格力、美的顶替。
轨道交通变化更明显,早先日立、川崎重工很强,但现在中车直接把他们拉下来。显示面板行业也是,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势头很猛,夏普和东芝只有小份额。通讯设备,NEC曾经有名气,现在华为全球都能看到,彻底被比下去了。
现在中国企业全面超越日本多个行业。
就业岗位直接跟着产业变动走。汽车产业在日本撑起了542万个岗位。平均一份工作年薪28万美金,高的有41。7万。还有很多间接相关的岗位,一旦汽车跌倒,失业人数非常多。日本人均GDP是3。8万美元,靠汽车行业稳住。一旦汽车不行了,市场萎缩很快,国际竞争力会越来越低。
![]()
有些专家还在幻想日本能靠自己振兴。其实日本历史上一直是被外部势力推动。明治维新时英国扶持,后来美国也帮手,主要就是为了牵制对手。日本资源本来就少,如果没人支持,很难自给自足。古代的时候,只有少部分产业能赚钱,大多数人生活并不轻松。
产业支撑一旦没了,日本人民收入马上就降。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出国打工,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一些本地厂商努力创新,难度太大。日本制造业吸引力减少,新鲜血液不足,老龄化加重。外企减少投资,本地经济动力都很弱。
产业合并反映紧张局势。管理层盲目相信规模效应,却忘了技术才是真正关键。单凭规模,没有创新很快就被淘汰。日产和本田合并,不是强强联合,更多是无奈之举。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萎缩,只剩下日企互相融合,被动防守。
世界市场变化太快。日本企业应对速度慢,行政官僚风格明显。新技术不敢冒进,风险都推给下属。时间久了,企业缺乏活力,员工创造力越来越弱。市场需求变了,企业还按照老方法生产、销售,竞争力快速流失。
不少消费者还以为日本车安全可靠。实际上,国内品牌技术迭代快,年轻用户更看重性价比。日本车企在新能源、电动车发展阶段被甩开,后来跟不上步伐。研发资金也越来越少,旧有技术优势逐步消失。
日企的封闭体系错失芯片与新能源两大机遇。
就算是汽车行业,日本与中国的品牌差距越来越明显。中国造车新势力市场扩展快,用户习惯变得多样,日本车还想靠传统单一技术立足,根本不现实。消费者选择空间变大,谁都知道技术是硬道理。
日本的企业多数模式保守。上下级分明,决策慢,技术转型难。创新型企业发展不起来,90年代后很多新技术浪潮都错过了。西方主打外包和专业分工,日本继续搞大包大揽,敏捷性不够,步步落后。
有人认为日本制造还能卷土重来,很多证据说明希望不大。数据下滑,行业退步,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投资新产业。本地市场活力大,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日本企业逆势而行,效果很有限。
日本失去产业支撑的后果影响着整个社会。高薪岗位减少、消费能力下降,最终人口外流。国家国际地位改变,从发达国家回到发展中,成为现实可能。全球产业分工变化后,日本作用越来越小。
曾经的日本制造业神话,其实是特殊时代的产物。英美第三方支撑,产业外部注血。特殊环境消失后,被动变革,主动创新力不足。中国企业崛起,市场份额回流,事实证明日本产业黄金时代终将过去。
对普通日本人来说,合并最多只是“拖延危机”。不能带来实质性复苏,只能延缓下滑。这是日本现代产业结构一个冷静而明显的现实。企业高管嘴上说乐观,但市场数据比什么信号都清楚。
对外看,日本一直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工业化潮流已过,后续发展被新技术和新兴市场占据。国内企业适应变慢,国际市场份额收紧,合并成为最后选择。
中国崛起不仅仅是补位,还把全球制造业重心彻底拉走。日本只剩下回归原本状态的事实。新一轮技术革命里,老模式终究被淘汰。
产业合并代表日企应对困境的最后手段。
写到最后
产业变动越来越快,市场压力很真切。数据变化一目了然,没有人能轻易逆转当前趋势。合并只是无奈之举,谁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