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 刘倩雯
企业核心秘密不再“裸奔”,武汉正通过一套制度创新与协同保护的新范式,为市场主体搭建起商业秘密的“防护网”。
11月18日,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武汉市加快构建商业秘密协同保护机制,打造“4+5+10+N”模式武汉市商业秘密保护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培育431家市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企业,形成“标杆引领、以点带面”的格局。通过制度创新、机制联动与服务赋能,武汉正努力为企业创新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为商业秘密保护“立规明矩”
商业秘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隐形资产”。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出台《企业商业秘密管理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从管理架构、合规体系到维权流程,为企业提供清晰指引,破解“不知如何护、不会如何防”的难题。与此同时,市场监管、公安、检察、法院部门制定商业秘密系列维权指南,推动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近日,由市场监管、公安、检察等多部门联合组建的武汉市商业秘密侵权预处理中心正式运行。该中心创新“联合问诊”机制,构建了集行政指导、刑事侦查、检察监督与技术支撑相结合的“全链条闭环服务”模式。此举不仅实现了多部门协同研判与快速响应,也为处理同类复杂案件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武汉经验”,标志着武汉商业秘密保护迈入“精准化、系统化”新阶段。
织密协同保护“一张网”,武汉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行政、司法与行业力量深度融合。在执法层面,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市开展商业秘密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侵权案件9起,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超6000余万元。司法层面,武汉建立商业秘密纠纷委托鉴定机制,依托法院司法鉴定库培育专业力量,破解技术事实认定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11月,中部地区首家商业秘密保护协会在汉成立,汇聚39家会员单位及16名专业人士,搭建起政企沟通、行业自律、专业服务的协同平台。
打造商业秘密保护公共服务平台
以市场监管局官网为依托,打造“4+5+10+N”模式武汉市商业秘密保护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涵盖4000余家企业的联系库,431家市级示范企业,形成“标杆引领、梯队推进”的发展路径。针对企业不同需求,平台提供差异化服务:预处理中心通过案件专题分析会,为企业提炼“密点”、梳理证据,提供“导航图”式维权指导;为科创企业提供免费商业秘密合规体检,为拟上市企业排查知识产权风险,为中小企业组织专题培训,全面提升企业保护能力。
在金融服务方面,武汉创新推出商业秘密质押融资模式,推动成立金融服务联盟并发布融资指南,助力企业将“隐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本”。
武汉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商业秘密保护实现从“企业自发”到“政企协同”的升级。431家示范企业的成长轨迹,正是武汉商业秘密保护成效的生动缩影。未来,武汉将继续为更多企业守住“商业密码”,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更强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