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客运站、大型商超等公共场所,前来回访的公益诉讼检察官看见统一规范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机柜整齐排列,设备旁的操作指南清晰明了——曾经“沉睡”的救命设备,如今随时准备响应。
相关研究表明,一旦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至6分钟后人体脑细胞就会因缺氧出现不可逆的损害。每延迟除颤1分钟,生存率便会下降7%至10%。因此,“黄金4分钟”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桃山区检察院守护“黄金4分钟”的行动,始于一次日常公益诉讼巡查。
作为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救命神器”,桃山区红十字会将AED配备在辖区10家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但检察官实地巡查时的所见所闻,让人揪心——客运站里的AED被摆放在杂物堆旁,没有任何引导标识;商场机柜中的急救呼吸面罩早已过了有效期;体育馆的工作人员被问及如何操作AED时,坦言“没接受过相关培训,遇到紧急情况根本不敢碰”。
经过走访调查,桃山区检察院迅速依法启动公益诉讼监督程序,向相关行政部门和设备使用单位制发检察建议,并逐项列明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标准和时限。
检察建议发出后,相关行政部门迅速整改。桃山区检察院还联合该区卫健委、红十字会组建专班,协调专业机构开展3场集中培训,覆盖10家单位的120余名工作人员,确保人人掌握AED操作和基础急救技能,并推动建立“AED电子地图”,实现设备位置实时查询、动态实时监控。
如今,再看桃山区公共场所的AED,变化已然发生。“现在知道这东西在哪儿、怎么用,心里踏实多了。”市民王女士说。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建立AED管理长效机制,时刻守护群众生命安全。”桃山区检察院负责人表示。
来源:检察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