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安全感替代恐惧:培育孩子成熟超我的教养之道

分享至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图景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扮演着塑造其内在道德架构的关键角色。这一内在架构,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被称为“超我”。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个体与外部权威(最初是父母)的互动中逐步构建。超我的发展轨迹,通常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而这一路径的质量,根本上取决于父母是选择以恐惧为基石,还是以安全为导向来引导孩子。本文旨在阐述为何以及如何通过后者——即一种能够提供安全感的教养方式——来培育孩子成熟的超我,从而为其一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奠定坚实基础。

起点:不成熟超我的形成与恐惧的桎梏

心理动力学理论将超我视为人格结构中内化的道德规范。在儿童早期,其超我处于原始状态,即“不成熟的超我”。这一阶段的超我,其运作机制直接而绝对,其力量源于对失去爱和遭受惩罚的恐惧。父母若采用严厉、专断且难以预测的惩罚性教育方式,便会强化这一机制。

此时,父母的规则是外部的、强加的,如同一个不容置疑的绝对命令。孩子遵守规则,并非源于理解规则背后的道理,而是为了避免随之而来的责骂、羞辱或体罚。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其内心体验充满了限制与恐惧,“感觉就好像是,做错了一件事情天就会塌下来一样”。这种弥散性的焦虑,是因为孩子无法内化规则的边界,只能将父母的愤怒与否定内化为一种持续的自我威胁。他们的行为动机是“逃避惩罚”,其道德判断是僵化的、非黑即白的。长期处于此种环境,孩子可能发展为两种极端:一是过度压抑,变得怯懦、缺乏主见,深陷于自我谴责;二是表面顺从但内心叛逆,一旦外部监督消失,行为便可能失控。不成熟的超我,本质上是将外部恐惧转化为了内部的牢笼。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