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大叔分床多年才醒悟:妻子手机设密码、态度冷,婚姻亮起红灯

分享至

陈健在清晨五点十七分准时醒来。

卧室里一片灰蒙,只有空调运转的微弱声响。

他习惯性地扭头看向右边,那扇深褐色的房门依旧紧闭。

这扇门,将他与妻子宋丽萍的世界隔开,已经整整五年三个月零六天。

起初是他说自己打呼噜太响,怕影响她第二天给学生上课。

她也只是点点头,默默帮他把枕头和被褥搬进了客房。

这一分,就再也没能合到一起。

以前,无论他加班多晚回家,客厅总会有一盏小灯为他亮着。

那团昏黄的光晕,曾是他奔波一天后最温暖的慰藉。

不知从何时起,那盏灯不再亮了。

他摸黑进门,脚下磕绊过几次,她也只是隔着门轻声问一句“回来了?”

声音里听不出多少波澜。

最近半年,变化愈发明显。

宋丽萍那部用了三年的旧手机,突然设上了密码。

她接电话开始走去阳台,声音压得很低。

餐桌上不再有交流,只有碗筷碰撞的细微声响。

她看他眼神,像是在看一件熟悉的旧家具,有距离,没温度。

陈健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却又说不出了所以然。

直到单位新来了那个叫杨美惠的实习生,用毫不掩饰的崇拜眼神望着他时。

他才猛地意识到,自己在妻子眼里,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这种光了。

一种说不清的烦躁和莫名的恐慌,开始在他沉寂多年的心湖里投下石子。

他隐隐感觉到,那扇紧闭的房门背后,藏着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分床而眠的妻子。

而是他从未真正读懂,也或许即将彻底失去的,某种重要东西。



01

窗外的天色由深灰渐渐转为鱼肚白。

陈健躺在客房的床上,没有立刻起身。

他能听到主卧那边传来细微的动静,是宋丽萍起床了。

拖鞋摩擦地板的声音,卫生间水龙头开关的声音,都很轻。

仿佛生怕惊扰了这清晨的宁静,或者说,生怕惊扰了他。

分床的这些年,他们形成了一套心照不宣的作息规律。

他总是比她晚起十五分钟,错开使用卫生间的高峰。

这小小的错位,起初是为了方便,后来却成了习惯。

他坐起身,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

五十六岁的身体,像一台运转日久的机器,各处都透着些力不从心。

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微凉的空气涌进来,带着楼下桂花树的淡淡香气。

今天是个晴天,阳光已经开始描摹对面楼房的轮廓。

他走出客房,主卧的门果然已经开了条缝。

里面空无一人,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一丝褶皱也无。

就像宋丽萍这个人,总是把一切都收拾得妥帖,不给人添麻烦,包括他。

走到客厅,餐桌上已经摆好了早餐。

一碗白粥,一碟榨菜,一个剥了壳的水煮蛋。

简单,近乎简陋,却是他吃了二十多年的标配。

宋丽萍背对着他,正在厨房里冲洗杯子。

她的背影瘦削,套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淡蓝色家居服。

肩膀微微耸着,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疲惫。

“今天天气不错。”陈健在餐桌旁坐下,没话找话。

“嗯。”宋丽萍应了一声,没有回头,继续擦着手里的玻璃杯。

水珠顺着杯壁滑落,她的动作细致而专注。

仿佛擦拭的不是杯子,而是某种心爱之物。

阳光透过厨房的窗户,在她花白的发丝上镀了一层浅浅的金边。

陈健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她也是站在这个厨房里。

那时她头发乌黑浓密,腰背挺直,一边炒菜一边会哼着不成调的歌。

他会偷偷走过去,从后面抱住她,她便会笑着用手肘轻轻推他。

那些温存的情景,如今想起来,遥远得像上辈子的事。

“粥要凉了。”宋丽萍端着洗好的杯子走过来,声音平静无波。

她把杯子放进橱柜,动作流畅,目光始终没有与他对接。

陈健低下头,拿起勺子,舀了一勺粥送进嘴里。

温度正好,不烫不凉,就像她为他做的一切,都恰到好处。

却也仅止于恰到好处,再无多余的暖意。

他咀嚼着寡淡的粥米,心里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滞闷感又浮了上来。

这日子,怎么就过成了这个样子?

像一杯不断续水的茶,越来越没滋味。

吃完早餐,他起身准备去洗漱。

宋丽萍已经开始收拾碗筷,动作麻利。

两人在不算宽敞的餐厅擦肩而过,她微微侧身,避开了可能的接触。

陈健闻到一股淡淡的药味,是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

“你身体不舒服?”他停下脚步,问了一句。

宋丽萍收拾碗筷的手顿了顿,随即恢复自然。

“没有,可能昨天收拾衣柜,沾了点樟脑丸的味道。”

她端起碗盘,转身走进厨房,留下一个疏离的背影。

陈健站在原地,看着她在厨房水池前弯腰忙碌。

阳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他的脚边。

他却觉得,两人之间隔着的,远不止这点距离。

02

餐桌上的沉默,比清晨的雾气还要浓重。

陈健拿起那个水煮蛋,在桌面上轻轻磕破。

蛋壳碎裂的声音,在寂静的餐厅里显得格外清晰。

宋丽萍坐在他对面,小口喝着粥,视线落在窗外的某一处。

她的手机就放在手边,屏幕朝下。

以前不是这样的。陈健心里嘀咕。

以前她的手机随便放,来了消息,她甚至会让他帮忙看一眼。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部暗蓝色的手机就像多了层盔甲。

每次他无意中靠近,她都会下意识地伸手盖住,或者迅速拿起。

有一次,她正在看手机,他走过去想问问晚上吃什么。

她像受惊一样,猛地锁屏,屏幕瞬间漆黑。

那动作快得有些不自然,带着一种防备的姿态。

当时他只觉奇怪,并未深想。

如今这一个个细微的片段串联起来,像一根根细小的刺。

扎在他心里,不疼,却总是隐隐地存在着。

“儿子前天发信息,说项目进展挺顺利。”陈健试图找话题。

儿子陈远在上海工作,是他们之间唯一还能聊上几句的纽带。

“嗯,他昨晚跟我视频说了。”宋丽萍的语气依旧平淡。

“视频了?什么时候?”陈健有些意外,他完全不知道。

“你昨晚在书房看文件的时候。”她拿起纸巾擦了擦嘴角。

动作优雅,却带着一种刻意的终结意味,表示这顿早餐该结束了。

陈健看着她,忽然发现她今天涂了点口红,很淡的颜色。

气色似乎也因此好了一些,但眼底的倦意却掩饰不住。

“你……今天学校有事?”他注意到她穿着出门才会穿的衬衫和长裙。

“嗯,区里有个教研活动,可能要晚点回来。”她站起身,开始收拾自己的碗筷。

她的手机屏幕忽然亮了一下,似乎是来了条信息。

屏幕提示需要输入密码才能查看详情。

她迅速拿起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快速点了几下,然后放回口袋。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带着一种不愿被窥探的匆忙。

“午饭我在学校解决,你不用管我。”她端起碗筷走向厨房。

陈健望着她的背影,那句“什么教研活动要搞到那么晚”在嘴边打了个转。

最终还是咽了回去。问多了,显得他多疑,也怕引来更多的沉默。

他听到厨房传来水流声,碗碟相碰的清脆声响。

这些日常的声音,此刻听来却有些刺耳。

他忽然意识到,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好好说过话了。

不是这种事务性的交代,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交谈。

说说工作上的烦恼,聊聊看到的新闻,或者只是闲扯几句家常。

都没有。他们的对话,精简得像电报代码。

他喝完最后一口粥,碗底已经空了。

就像他和宋丽萍之间,那些曾经充盈的东西,不知何时已被掏空。

只剩下日常的壳子,还在勉力维持着。

宋丽萍从厨房出来,拿起放在沙发上的包。

“我走了。”她说,声音不大,像是自言自语。

没有回头,径直打开门,走了出去。

关门声很轻,“咔哒”一声,将屋内的寂静彻底还给了他。

陈健独自坐在餐桌前,阳光已经完全照了进来。

尘埃在光柱中飞舞,像一群迷惘的精灵。

他伸出手,想抓住什么,却只握住了一片虚空。

那个设置了密码的手机,那个提前离开的背影。

像两个模糊的符号,在他心里投下了越来越深的阴影。



03

单位的办公室朝南,上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进来。

陈健坐在办公桌后,整理着下午开会要用的材料。

五十六岁,在单位算是老资历了,晋升无望,但也站稳了脚跟。

日子像窗台上的那盆绿萝,不温不火地延伸着。

“陈老师,您看看这个数据报表我做得对不对?”

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是杨美惠,部门新来的实习生,二十八岁,充满活力。

她拿着一份文件站在桌旁,微微俯身,眼睛里闪着光。

那是一种混合着请教、信赖,甚至有点崇拜的眼神。

陈健已经很久没有在异性眼里看到过这种眼神了。

尤其是在宋丽萍那里。

他接过文件,仔细看了看。

“这里,环比增长的计算基数选错了,应该用上月终值,不是平均值。”

他用笔轻轻点着出错的单元格,语气平和。

“哦!对对对!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杨美惠恍然大悟般地拍了下自己的额头。

她的表情生动,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夸张和真诚。

“陈老师,您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来了。”

“经验多了而已。”陈健淡淡一笑,心里却有一丝微小的涟漪荡开。

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像一剂温和的补药,注入他有些干涸的心田。

杨美惠没有立刻离开,而是饶有兴致地问:“陈老师,您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啊?”

看着她求知若渴的样子,陈健的话匣子不知不觉打开了。

他讲起年轻时跑项目的艰辛,讲起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讲起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决定成败的细节。

杨美惠听得十分专注,不时点头,发出由衷的赞叹。

“陈老师,您懂得真多,跟您学一个月,胜过我自己摸索一年!”

她的赞美直接而热烈,像冬日的暖阳,晒得人有些发懒。

陈健注意到,办公室其他几个年轻同事,偶尔会交换一下眼神。

那眼神里似乎带着点意味深长的笑意,但他并不在意。

甚至,有点享受这种被仰视的感觉。

自从儿子长大离家,宋丽萍对他越来越冷淡。

他在家里,更像一个熟悉的房客,而不是丈夫。

只有在单位,在这个年轻实习生面前。

他才重新找到了那种作为男人、作为前辈的价值感。

“老陈,侃大山呢?”同事老吕端着茶杯晃了过来。

吕洋比他小两岁,是单位里少数能说得上话的朋友。

“给美惠讲讲过去的经验。”陈健说。

“哟,老陈可是我们单位的活化石,宝贝着呢。”

老吕打趣道,目光在陈健和杨美惠之间扫了一个来回。

杨美惠脸微微一红,抱着文件说了声“谢谢陈老师”,便转身回了自己工位。

老吕在陈健旁边的空椅子上坐下,压低声音:“老树逢春了?我看这小姑娘,对你可不是一般的热情。”

“别瞎说,人家年轻,就是好学。”陈健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

“好学是好事,但也得注意分寸。”老吕抿了口茶,语气随意。

“你这年纪,这身份,有些热情,接不住,也烫手。”

陈健没接话,目光不自觉地飘向杨美惠的工位。

她正低头认真修改着文件,侧脸线条柔和,充满朝气。

“对了,你老婆最近怎么样?”老吕话锋一转。

“挺好,老样子。”陈健的回答有些敷衍。

“老样子?”老吕挑眉,“我上周在中心医院好像看到她了。”

陈健心里咯噔一下:“医院?她没说啊,你看错了吧?”

“可能吧,离得远,一晃就过去了。”老吕耸耸肩,站起身。

“不过老陈,两口子之间,有时候太‘老样子’,未必是好事。”

老吕拍拍他的肩膀,端着茶杯走开了。

陈健却有些坐不住了。

医院?宋丽萍去医院做什么?

她最近是有点容易疲惫的样子,但每次都说是工作累的。

那个设置了密码的手机,那个匆忙锁屏的动作……

难道,真有什么事?

04

下班回到家,屋里一片漆黑,寂静无声。

宋丽萍果然还没回来。

陈健摸黑按下开关,顶灯惨白的光线瞬间铺满客厅。

冷清感扑面而来。他换了拖鞋,走到沙发边坐下。

沙发罩是新换的,淡雅的米色,却丝毫增添不了暖意。

他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

新闻主播字正腔圆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制造出一种虚假的热闹。

他其实并没看进去,脑子里反复想着老吕白天的话。

医院。宋丽萍为什么会去医院?

他拿起手机,想给她打个电话问问。

翻到通讯录里“丽萍”的名字,手指却犹豫了。

打通了说什么?直接问你是不是去医院了?

万一真是老吕看错了,反而显得他疑神疑鬼。

而且,以他们现在的关系,这种突兀的关心,会不会很尴尬?

他放下手机,心里有些烦乱。

七点多,门口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

宋丽萍回来了,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疲惫。

她脱下外套挂好,换好拖鞋,动作有些迟缓。

“吃了没?”陈健问。

“在学校食堂吃过了。”她说着,走向饮水机接了杯水。

一口气喝了半杯,才长长舒了口气。

“教研活动这么累人?”陈健看着她倦怠的神色,忍不住问。

“还好,就是耗神。”她放下水杯,揉了揉太阳穴。

“那个……儿子好像有阵子没打电话回来了。”

陈健又搬出了儿子这个话题。

“嗯,他忙。”宋丽萍的反应很平淡。

“要不,今晚我们给他打个视频?聊聊?”

陈健试图创造一点家庭互动,打破这僵局。

宋丽萍却摇了摇头:“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说吧。”

她说完,便径直走向主卧。

“我洗个澡先睡了,你看电视声音小点。”

话音未落,主卧的门已经轻轻关上。

甚至没有问他一句吃没吃饭,工作顺不顺利。

陈健独自坐在沙发上,电视里的欢声笑语显得格外刺耳。

他关掉电视,客厅里顿时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他能听到主卧里隐约传来水流声,那是她在洗澡。

这熟悉的声音,此刻却隔着门板,显得无比遥远。

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儿子还小的时候。

晚上他们一家三口会挤在沙发上看电视,说说笑笑。

宋丽萍会削好水果,一块块递到他和小远嘴里。

那时候,这间屋子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烟火气和温度。

从什么时候开始,家变成了一个只是睡觉的地方?

是从他忙于应酬,一次次晚归开始?

是从她重心转移到儿子学业,彼此交流变少开始?

还是从那次激烈的争吵后,他第一次提出分床开始?

记忆像蒙尘的胶片,模糊不清。

他只知道,现在这个家,冷得让他有时都不想回来。

主卧的水声停了。过了一会儿,门缝下的灯光也熄灭了。

她睡了。甚至没有像以前那样,出来问一句“你不睡吗?”

陈健在黑暗里又坐了很久,直到手脚冰凉。

他起身,习惯性地走到主卧门口,手放在门把上。

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清醒过来。

里面反锁了。一直如此。

他站了一会儿,最终转身走向自己的客房。

客厅的窗没关严,夜风吹进来,拂动窗帘,像一个无声的叹息。

他知道,有些东西,就像这夜风,抓不住,也留不下了。



05

周末上午,陈健去小区门口的理发店剪头发。

碰巧老吕也在,正围着罩布,跟理发师唠得起劲。

看到陈健进来,老吕从镜子里冲他咧嘴一笑。

“哟,老陈,收拾这么精神,有情况?”

陈健在他旁边的空位坐下:“能有什么情况,头发长了碍事。”

理发师过来给他围上罩布,动作熟练。

“我看不像。”老吕啧啧两声,“最近气色不错啊。”

“是不是跟那位杨实习生交流工作,心情比较愉快?”

老吕的语气带着明显的戏谑。

“你这张嘴,就没个把门的。”陈健闭上眼,任由理发师摆弄。

喷壶的水雾落在头发上,凉丝丝的。

“说真的,老陈。”老吕稍微正经了点。

“那姑娘是不错,活泼开朗,对你也是真崇拜。”

“但咱们这个年纪,这种‘崇拜’,最好还是保持点距离。”

“人家年轻,前途无量,别到时候惹出什么闲话,对谁都不好。”

陈健闭着眼没说话。理发推子在耳边嗡嗡作响。

他能感觉到碎发掉落在脖颈上,有点痒。

保持距离?他何尝不知道。

但杨美惠那种毫无保留的热情和仰慕,像冬日里的一把火。

让他这颗被婚姻生活冷却了多年的心,忍不住想靠近取暖。

在家里,他是透明的,是被忽略的。

在单位,至少在杨美惠眼里,他是有分量的,是值得信赖的。

这种反差,像一种缓慢生效的毒药,让人沉迷。

“我心里有数。”陈健淡淡地说。

“有数就好。”老吕叹了口气,“咱们都是过来人。”

“年轻时候觉得感情是电光石火,上了年纪才知道,是细水长流。”

“可惜啊,很多人体会到这点时,水都快流干了。”

理发师给老吕解开罩布,用刷子清扫着碎发。

老吕对着镜子照了照,还算满意。

他站起身,摸出钱包付钱,状似无意地问:“对了,你老婆最近怎么样?身体没事吧?”

又来了。陈健的心微微一紧。

他睁开眼,从镜子里看到老吕探寻的目光。

“挺好的啊,怎么了?”他故作镇定。

“没事就好。”老吕拍拍他的肩膀,“可能就是我看错了。”

“不过我那天在医院门口,看她脸色确实不太好啊。”

“老陈,咱们这个岁数,老婆的身体可得上心。”

老吕说完,摆摆手,先走了。

留下陈健坐在理发椅上,心里七上八下。

理发师问他:“先生,长度这样可以吗?”

他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

镜子里的人,两鬓已经花白,眼角爬满了细密的皱纹。

确实不年轻了。宋丽萍也老了。

他们一起走过了大半辈子,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怎么就到了如今这步田地?连对方身体可能出了问题都不知道。

或者,是她不想让他知道?

那个密码手机,那些回避的眼神,那些“累了”的借口……

难道真的隐藏着什么?

剪完头发,他走出理发店,阳光有些刺眼。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杨美惠发来的信息。

“陈老师,下周那个项目启动会,我有点紧张,能提前跟您请教一下吗?”

后面还跟了一个可爱的表情符号。

若是平时,他可能会觉得这女孩贴心又上进。

但此刻,看着这条信息,他却感到一阵莫名的烦躁。

他没有回复,把手机塞回口袋。

家事一团乱麻,这种似是而非的“热情”,还是远离为好。

他抬头看了看自家所在的楼层,窗户紧闭。

不知道宋丽萍此刻在做什么?

是在批改作业,还是又一个人默默承受着什么?

他加快脚步,第一次如此迫切地想回家看看。

06

接下来的几天,陈健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宋丽萍。

他发现自己对她的了解,竟然如此贫乏。

她什么时候开始吃得那么少?

她看电视时,为什么会看着某个地方长久地发呆?

她接电话时,为什么总要走到阳台,还把推拉门轻轻带上?

这些细节,以前他都忽略了。

或者说,他习惯了这种忽略。

婚姻生活磨平了好奇心,也钝化了感知力。

这天晚上,陈健因为处理一个紧急邮件,睡得很晚。

凌晨一点多,他起来去客厅倒水。

却发现书房的门缝下透出微弱的光线。

这么晚了,谁在书房?

他轻轻走过去,推开虚掩的门。

只见宋丽萍坐在书桌前,台灯开着,映着她有些苍白的侧脸。

她似乎正在看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写写画画。

听到开门声,她猛地合上笔记本,脸上掠过一丝惊慌。

动作快得几乎带倒了旁边的水杯。

“你……你怎么还没睡?”她下意识地把笔记本往一摞书下面塞了塞。

“起来喝水。”陈健看着她,“你呢?在写什么?”

“没什么,整理一些以前的旧教案,反正也睡不着。”

宋丽萍站起身,挡在书桌前,语气尽量保持平静。

但陈健还是捕捉到了她眼神里一闪而过的慌乱。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睡衣的衣角,这是她紧张时的小动作。

“教案需要大半夜整理?”陈健疑惑地问。

“突然想起来,就弄一下。”她避开他的目光,伸手关掉了台灯。

“很晚了,快去睡吧。”她说着,率先走出书房,脚步有些匆忙。

陈健站在黑暗的书房里,空气中还残留着她身上淡淡的药味。

还有一丝……纸张和墨水特有的气息。

他走到书桌前,打开台灯。

那摞书摆放得整整齐齐,看不出任何异样。

但他确信,刚才她藏起来的,绝不是什么旧教案。

那本能让她如此紧张的本子,里面到底写了什么?

他想起最近她总是说失眠,说累。

难道就是因为半夜偷偷起来写这些东西?

一种强烈的不安感攫住了陈健。

他回到客房,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

窗外的月光冷冷地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宋丽萍刚才慌乱的神情,在他脑海里反复回放。

他们结婚三十年,彼此熟悉得像左右手。

他从未见过她如此掩饰和防备的样子。

就像守护着一个不能让他知道的秘密。

这个秘密,会和医院有关吗?和她的健康有关吗?

还是……和别的什么有关?

他不敢再想下去。

翻了个身,面对墙壁,却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隔壁房间那个同样未眠的人。

他们躺在相隔不到五米的两张床上。

中间却好像隔着一片无法逾越的海洋。



07

自从那晚撞见书房的一幕后,陈健对宋丽萍的观察更加细致。

他像一个蹩脚的侦探,试图从日常的蛛丝马迹中拼凑真相。

他发现宋丽萍查看手机的频率确实高了很多。

有时正吃着饭,手机屏幕一亮,她就会立刻拿起来。

指尖飞快地输入密码,浏览信息,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然后迅速锁屏,将手机屏幕朝下扣在桌上。

整个过程不超过半分钟,却带着一种全神贯注的紧张。

有一次,她的手机在沙发上充电,人去了厨房。

陈健恰好从旁边经过,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显示一条新消息预览。

他只来得及看到发信人备注是“刘医生”,后面的内容被隐藏了。

刘医生?哪个刘医生?他们熟悉的医生里,没有姓刘的。

他的心猛地一沉。难道真和老吕说的一样,她身体出了问题?

宋丽萍从厨房出来,看到陈健站在沙发旁,目光扫过正在充电的手机。

她脚步顿了一下,随即若无其事地走过来,拔掉了充电线。

“电量满了。”她像是解释,又像是自言自语。

陈健很想直接问:“哪个刘医生?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怕听到不想听的答案,更怕这种直白的询问会打破眼下脆弱的平衡。

万一她只是咨询普通的健康问题呢?

万一她觉得自己小题大做呢?

多年来形成的疏离感,像一堵透明的墙,阻碍着关切的表达。

他甚至可悲地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自然地关心她了。

除了问“吃了没”“累不累”这些浮于表面的客套话。

更深层次的交流,似乎已经中断了很久。

这种无力感,比怀疑本身更让他感到挫败。

他开始留意家里的角落,试图找到那晚被她藏起来的笔记本。

书柜、床头柜、衣柜顶层……都一无所获。

宋丽萍是个极其细致的人,她若想藏一样东西,很难被找到。

这种刻意的隐藏,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重要性。

周六下午,宋丽萍说要去学校加班,整理下学期的新教材。

她出门后,陈健鬼使神差地走进了主卧。

这间他许久未曾踏足的卧室,依旧整洁得一丝不苟。

空气里有她常用的那种淡淡洗衣液的味道,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药香。

他的目光扫过梳妆台、床头柜,最后落在那个带锁的旧式床头柜上。

这个床头柜是结婚时买的,后来锁坏了,一直没修。

他走过去,轻轻拉开抽屉。

里面整齐地放着一些针线盒、老花镜、旧相册之类的小物件。

他翻动了一下,手指触到一个硬硬的、用牛皮纸包着的东西。

心头一跳,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剥开牛皮纸。

正是那晚见过的厚笔记本。

深蓝色的封面,已经有些磨损,看得出经常被翻动。

他深吸一口气,翻开了第一页。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