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您的英雄,正在野区空降“上塔”

0
分享至

近日,一段

“国家电网用直升机吊人检修”的视频

在社交平台刷屏,

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网友关注,

4天播放量超500万。

据了解,

这段视频的现场

是江苏淮安500千伏伊上5251线的

缺陷处置现场,

作业人员由直升机从地面吊至线路上,

仅用1小时

就完成3处地线断股缺陷修补,

较传统上塔方式开展作业

效率提升了4倍。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

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电网,

中国电网承载着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服务“双碳”目标的核心使命。

从广袤平原到崇山峻岭,

从江河湖畔到城市腹地,

数百万基输电铁塔

构成了纵横交错的“能源血管”。


而在这场席卷全国的

电网智能化转型中,

上塔作业的变革,

是中国电网

从大量投入生产要素的“汗水型增长”

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

“智慧型增长”转变的生动缩影,

更是电网企业深入实施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层实践。

过去:中国电网运维的“汗水印记”

“上塔一身汗,下塔一身灰,三餐挂腰间,风吹日晒陪。”这句老电力人的顺口溜,曾是中国电网运维的普遍写照。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输电线路不仅穿越平原沃野,更跨越江河湖海、翻越高山峡谷。

彼时,全国范围内的上塔作业几乎全凭人力。作业人员身着沉重的绝缘防护装备,背着装满工具的背包,踩着狭窄的角钢攀爬几十米高塔,单次攀登耗时近半小时;一旦上塔,便要在不足1平方米的塔头平台值守全天,吃喝拉撒全在高空解决。夏天,绝缘服内温度突破40℃,汗水能浸透整套衣物;冬天,寒风穿透防护层,手脚冻得僵硬仍要紧握工具。


在各种复杂地形区域中,跨湖线路巡检来回坐船需半天,山区线路检修要徒步翻越数座山,遇到设备缺陷,往往需要多组人员轮换作业,效率低下且安全风险突出——高坠、中暑、溺水等隐患,曾是一代电力人的“职业考验”。

这种“人海战术”式的运维模式,制约着中国电网的供电可靠性。随着“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等国家能源战略的推进,特高压线路不断延伸,传统人工运维已难以满足全国能源保供的高效需求,技术变革迫在眉睫。

现在:科技赋能,上塔也可以“从从容容”

当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能源领域,中国电网拿出“装备升级、模式重构、体系重塑”三个实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推动运维体系从“人海战术”向“人机协同、智慧作业”深刻变革。

01

外骨骼机器人

电力人的“机械铠甲”

适用范围

外骨骼机器人全面适用各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铁塔、配电线路电杆等登高作业场景,涵盖角钢塔、钢管杆等多种杆塔类型,可为电网检修维护与应急抢修作业提供有效支撑,显著降低作业人员登高负荷与作业风险,全面提升高空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

电网登高作业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以一次普通500千伏铁塔检修为例,作业人员需背负重达10公斤的工具包,攀爬36米高的铁塔并进行走线检查,其间腰部受力达体重的60%。作为“科技减人、机械替人”的关键装备,外骨骼机器人对于此类场景有较高应用价值。

外骨骼机器人基于仿生学原理精心设计,由柔性碳纤维框架、电驱伺服系统等构成。它通过内置的6组压力传感器实时感知人体动作,在攀爬、俯身等环节提供20公斤级的腰部助力,并根据步态分析算法精准调节助力强度,其模块化关节设计使其能够自如适应铁塔横担等狭窄空间内90度弯腰需求。机器人配有可拆卸的锂电池组,单次续航能力达8小时。


在淮安盱眙500千伏堡安、堡澜线480号至486号塔检修现场,国网江苏电力运用外骨骼机器人辅助人工登高作业,以减轻一线人员的劳动强度和风险

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将登塔效率提升了30%。它的出现,不仅切实改善了电网一线员工的作业环境,减轻了他们的劳动负担,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安全隐患,为电力作业的安全稳定开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正从“试点探索”走向“广泛应用”,逐步覆盖输、配电线路施工和检修等电力高空作业多个场景,将智能化、机械化的优势辐射到更广阔的领域。

02

直升机

搭起检修“空中云梯”

适用范围

35千伏及以上线路均适用,目前主要聚焦于500千伏及以上超高压、特高压线路的紧急抢修、复杂缺陷处置,适配国内高海拔山区、跨江跨湖大型跨越塔等人工难以抵达的场景,无须开辟临时通道,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

5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构成了中国电网跨区域、远距离输电的骨干网络,或途经偏远山区、跨越大江大河,或穿梭于城乡复杂环境,传统人工运维模式均面临效率与安全的双重挑战。这些都共同推动着电网运维向智能化升级。

作为“机械替人”的代表之一,直升机吊椅法成为突破地理环境限制的关键方案,已在多地多项工程中成熟应用。

直升机吊椅法依托双发直升机与绝缘悬吊系统(系统由20米绝缘吊索、防护吊椅及屏蔽服构成),通过定位与空地协同指令,将人员精准送达作业点。作业时先经无人机探伤定位缺陷,地面核查风速、能见度达到气象条件后,直升机悬停误差控制在±0.5米内,将身穿屏蔽服的作业人员下放至输电线路上,单次消缺最快仅需10分钟。


直升机带电作业不受周边环境限制,安全可靠性高,能快速、精准地将作业人员送达作业点,节省了人员登塔、走线时间,大幅提升了作业安全系数和效率,相较传统人工带电作业方式,总体效率提升约60%

目前该技术正从 “应急抢修” 转向 “常态化运维”,逐步覆盖输电线路补修、检测等全场景,为电网智能运检提供全新路径。

03

无人机

电网的“空中工匠”

适用范围

全面涵盖电网各电压等级输配电线路、变电站,可高效执行精益巡检、红外测温、激光测距等规模化作业,尤其适用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可灵活完成间隔棒安装、地线修补、异物清除等辅助性作业,适配平原、山地、河湖密集区等复杂地理环境。

科技的赋能,让上塔作业工作安全性和效率大幅提升。既然仍有风险与消耗,那么能否让作业工具脱离“人”的载体,自主完成高空任务?

无人机作业应运而生,它将高空作业从“亲力亲为”推向“远程精准操控”的新阶段。从巡检观测到精准实操,中国无人机电网运维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

在全国输电线路中,相间间隔棒被称为“定线神针”,但其安装曾是“高危高耗”作业——全国范围内,传统人工安装单支需50分钟,且需停电。利用无人机,可以攻克“运、装、固”三大难题:用载重无人机运输,安装带遥控电子锁的特制间隔棒,用监控无人机全程护航。


在江苏淮安110千伏御朱线37号铁塔附近,当地供电公司利用无人机成功安装3支输电线路相间间隔棒

不仅如此,如今,在变电站,无人机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江苏,国网淮安供电公司与宇树科技在220千伏武黄变共建机器人智能巡检实验基地,将四足机器狗与站端高清视频、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整合,初步构建了“空天地”立体化巡检体系,打造了变电智能巡检的示范样板。


“空天地”立体化巡检体系的建成让装备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最近,电网秋检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无人机开展的变电站各类巡视及隐患排查工作,可全面替代人工,将常规巡检工作量压降80%以上,为一线员工减负增效,将人力资源释放于设备状态分析等高价值运检场景。

变革背后:中国电网的“科技雄心”

上塔作业变革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电网“科技兴网”战略的必然结果。从过去一名运维人员日检2基塔,到现在平均日检6基塔左右,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国家对能源科技的持续投入。

这种变革,既是对电力工人的人文关怀——让全国数十万一线员工告别“高空持久战”,在更安全的环境中工作;更是中国电网迈向“国际领先”的底气:中国已构建起适配本国复杂地形、庞大网架的运维技术体系,为全球电网智能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从新疆到海南,从东北到江南,中国电网正以深化改革为帆、科技为桨,绘制着“智慧能源”的新图景。这场从“汗水”到“智慧”的变革,不仅保障了万家灯火,更将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强劲动力,充分彰显了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担当时代使命的坚定决心与行动力量。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

责任编辑丨张越越

校对丨程镜睿 刘一鸣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丨国网江苏电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资小新 incentive-icons
国资小新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11718文章数 4111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