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
“国家电网用直升机吊人检修”的视频
在社交平台刷屏,
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网友关注,
4天播放量超500万。
据了解,
这段视频的现场
是江苏淮安500千伏伊上5251线的
缺陷处置现场,
作业人员由直升机从地面吊至线路上,
仅用1小时
就完成3处地线断股缺陷修补,
较传统上塔方式开展作业
效率提升了4倍。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
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电网,
中国电网承载着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服务“双碳”目标的核心使命。
从广袤平原到崇山峻岭,
从江河湖畔到城市腹地,
数百万基输电铁塔
构成了纵横交错的“能源血管”。
![]()
而在这场席卷全国的
电网智能化转型中,
上塔作业的变革,
是中国电网
从大量投入生产要素的“汗水型增长”
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
“智慧型增长”转变的生动缩影,
更是电网企业深入实施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层实践。
过去:中国电网运维的“汗水印记”
“上塔一身汗,下塔一身灰,三餐挂腰间,风吹日晒陪。”这句老电力人的顺口溜,曾是中国电网运维的普遍写照。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输电线路不仅穿越平原沃野,更跨越江河湖海、翻越高山峡谷。
彼时,全国范围内的上塔作业几乎全凭人力。作业人员身着沉重的绝缘防护装备,背着装满工具的背包,踩着狭窄的角钢攀爬几十米高塔,单次攀登耗时近半小时;一旦上塔,便要在不足1平方米的塔头平台值守全天,吃喝拉撒全在高空解决。夏天,绝缘服内温度突破40℃,汗水能浸透整套衣物;冬天,寒风穿透防护层,手脚冻得僵硬仍要紧握工具。
![]()
在各种复杂地形区域中,跨湖线路巡检来回坐船需半天,山区线路检修要徒步翻越数座山,遇到设备缺陷,往往需要多组人员轮换作业,效率低下且安全风险突出——高坠、中暑、溺水等隐患,曾是一代电力人的“职业考验”。
这种“人海战术”式的运维模式,制约着中国电网的供电可靠性。随着“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等国家能源战略的推进,特高压线路不断延伸,传统人工运维已难以满足全国能源保供的高效需求,技术变革迫在眉睫。
现在:科技赋能,上塔也可以“从从容容”
当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能源领域,中国电网拿出“装备升级、模式重构、体系重塑”三个实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推动运维体系从“人海战术”向“人机协同、智慧作业”深刻变革。
01
外骨骼机器人
电力人的“机械铠甲”
适用范围
外骨骼机器人全面适用各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铁塔、配电线路电杆等登高作业场景,涵盖角钢塔、钢管杆等多种杆塔类型,可为电网检修维护与应急抢修作业提供有效支撑,显著降低作业人员登高负荷与作业风险,全面提升高空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
电网登高作业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以一次普通500千伏铁塔检修为例,作业人员需背负重达10公斤的工具包,攀爬36米高的铁塔并进行走线检查,其间腰部受力达体重的60%。作为“科技减人、机械替人”的关键装备,外骨骼机器人对于此类场景有较高应用价值。
外骨骼机器人基于仿生学原理精心设计,由柔性碳纤维框架、电驱伺服系统等构成。它通过内置的6组压力传感器实时感知人体动作,在攀爬、俯身等环节提供20公斤级的腰部助力,并根据步态分析算法精准调节助力强度,其模块化关节设计使其能够自如适应铁塔横担等狭窄空间内90度弯腰需求。机器人配有可拆卸的锂电池组,单次续航能力达8小时。
![]()
在淮安盱眙500千伏堡安、堡澜线480号至486号塔检修现场,国网江苏电力运用外骨骼机器人辅助人工登高作业,以减轻一线人员的劳动强度和风险
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将登塔效率提升了30%。它的出现,不仅切实改善了电网一线员工的作业环境,减轻了他们的劳动负担,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安全隐患,为电力作业的安全稳定开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正从“试点探索”走向“广泛应用”,逐步覆盖输、配电线路施工和检修等电力高空作业多个场景,将智能化、机械化的优势辐射到更广阔的领域。
02
直升机
搭起检修“空中云梯”
适用范围
35千伏及以上线路均适用,目前主要聚焦于500千伏及以上超高压、特高压线路的紧急抢修、复杂缺陷处置,适配国内高海拔山区、跨江跨湖大型跨越塔等人工难以抵达的场景,无须开辟临时通道,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
5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构成了中国电网跨区域、远距离输电的骨干网络,或途经偏远山区、跨越大江大河,或穿梭于城乡复杂环境,传统人工运维模式均面临效率与安全的双重挑战。这些都共同推动着电网运维向智能化升级。
作为“机械替人”的代表之一,直升机吊椅法成为突破地理环境限制的关键方案,已在多地多项工程中成熟应用。
直升机吊椅法依托双发直升机与绝缘悬吊系统(系统由20米绝缘吊索、防护吊椅及屏蔽服构成),通过定位与空地协同指令,将人员精准送达作业点。作业时先经无人机探伤定位缺陷,地面核查风速、能见度达到气象条件后,直升机悬停误差控制在±0.5米内,将身穿屏蔽服的作业人员下放至输电线路上,单次消缺最快仅需10分钟。
![]()
直升机带电作业不受周边环境限制,安全可靠性高,能快速、精准地将作业人员送达作业点,节省了人员登塔、走线时间,大幅提升了作业安全系数和效率,相较传统人工带电作业方式,总体效率提升约60%。
目前该技术正从 “应急抢修” 转向 “常态化运维”,逐步覆盖输电线路补修、检测等全场景,为电网智能运检提供全新路径。
03
无人机
电网的“空中工匠”
适用范围
全面涵盖电网各电压等级输配电线路、变电站,可高效执行精益巡检、红外测温、激光测距等规模化作业,尤其适用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可灵活完成间隔棒安装、地线修补、异物清除等辅助性作业,适配平原、山地、河湖密集区等复杂地理环境。
科技的赋能,让上塔作业工作安全性和效率大幅提升。既然仍有风险与消耗,那么能否让作业工具脱离“人”的载体,自主完成高空任务?
无人机作业应运而生,它将高空作业从“亲力亲为”推向“远程精准操控”的新阶段。从巡检观测到精准实操,中国无人机电网运维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
在全国输电线路中,相间间隔棒被称为“定线神针”,但其安装曾是“高危高耗”作业——全国范围内,传统人工安装单支需50分钟,且需停电。利用无人机,可以攻克“运、装、固”三大难题:用载重无人机运输,安装带遥控电子锁的特制间隔棒,用监控无人机全程护航。

在江苏淮安110千伏御朱线37号铁塔附近,当地供电公司利用无人机成功安装3支输电线路相间间隔棒
不仅如此,如今,在变电站,无人机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江苏,国网淮安供电公司与宇树科技在220千伏武黄变共建机器人智能巡检实验基地,将四足机器狗与站端高清视频、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整合,初步构建了“空天地”立体化巡检体系,打造了变电智能巡检的示范样板。
![]()
“空天地”立体化巡检体系的建成让装备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最近,电网秋检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无人机开展的变电站各类巡视及隐患排查工作,可全面替代人工,将常规巡检工作量压降80%以上,为一线员工减负增效,将人力资源释放于设备状态分析等高价值运检场景。
变革背后:中国电网的“科技雄心”
上塔作业变革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电网“科技兴网”战略的必然结果。从过去一名运维人员日检2基塔,到现在平均日检6基塔左右,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国家对能源科技的持续投入。
这种变革,既是对电力工人的人文关怀——让全国数十万一线员工告别“高空持久战”,在更安全的环境中工作;更是中国电网迈向“国际领先”的底气:中国已构建起适配本国复杂地形、庞大网架的运维技术体系,为全球电网智能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从新疆到海南,从东北到江南,中国电网正以深化改革为帆、科技为桨,绘制着“智慧能源”的新图景。这场从“汗水”到“智慧”的变革,不仅保障了万家灯火,更将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强劲动力,充分彰显了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担当时代使命的坚定决心与行动力量。
![]()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
责任编辑丨张越越
校对丨程镜睿 刘一鸣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丨国网江苏电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