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客厅灯还亮着,却不是等你回家。厨房锅里热着昨天的剩饭,两个人各吃各的,吃完各自回房,门一关,像合租的邻居——这不是段子,是北上广每三对夫妻里就有一对的日常。2025年,它有了个冷冰冰的名字:干婚。
干婚不是吵架,也不是出轨,是连吵都懒得吵。感情像被抽湿机吸走,只剩一张结婚证当晾衣绳,挂着孩子的书包、房贷的催款单、双方父母的体检报告。有人算过,在上海离一次婚,房子过户费加律师费够孩子补十年课,于是“忍”成了最经济的选项。80后尤其精于此道:他们年轻时见过父母为分房假离婚,现在为自己真不离。
![]()
更难受的是孩子。调研说,干婚家庭里小孩出现焦虑、强迫的概率是正常家庭的三倍——爸妈不吵,可也不笑,家里像静音的机场,连哭都怕打扰谁。有初中生在作文里写:“爸妈像两台WiFi信号,明明满格,却连不上。”老师给高分,孩子把纸撕了,说怕被爸妈看见。
![]()
有人把希望押给时间:等房贷还完,等孩子高考,等双方老人“百年之后”就能解脱。可心理门诊的记录显示,35%的干婚中年人已出现中重度抑郁,比真离婚的还高出一大截。离婚是割肉,干婚是慢慢放血,口子小,却更难愈合。
最讽刺的是,92%的干婚夫妻婚前签过协议,把房子、车子、份子钱算得门儿清,唯独没算到“感情破产”怎么清算。法律也不认“没爱”这回事——想离,先冷静三十天;说不爱,工作人员劝你“再想想”。于是大家干脆不想,像默认的电池省电模式,亮度调到最低,撑到自动关机。
![]()
也有撑不住的。深圳一位女白领去年偷偷报名非洲志愿者,一去半年,回来把离婚协议拍在桌上:“再耗下去,我连自己都找不到了。”丈夫愣了半天才说:“其实我也早想提,怕你不同意。”两人当场苦笑,像终于下班的同事。
![]()
干婚不是谁的错,是高楼、学区、社保、户口层层加码后的集体熄火。它提醒我们:婚姻不是保险箱,而是活物,会渴会饿。若整个社会继续把“稳住”当最高指令,把“完整”当唯一指标,那房间里的大象就会一直站着,直到把地板压塌。
![]()
有人提议给“无过错但无爱”的婚姻一条绿色通道,比如引入“感情评估”代替“过错举证”,让离开不必先撕破脸;也有人呼吁把婚姻辅导纳入社区基础服务,像量血压一样免费。办法总比困难多,前提是别再把“忍一忍”当美德宣传。
毕竟,日子不是用来熬的,是用来过的。若连回家都要深呼吸三分钟,那婚姻真的成了最贵的合租房。别让那张纸,最后只剩交电费时才有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