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停滞两个多月后,由北约牵头的“Purl”对乌军援计划终于重新启动,16个欧洲国家争先恐后掏钱支援,荷兰一口气砸下5.78亿欧元,德国不仅先拿出5亿欧元打底,还打算再追加1.5亿欧元,北欧8国更是抱团凑出5亿美金。
算下来整个计划要往美国军火商口袋里送120亿到200亿美元,场面看着十分“团结”,可再热闹的场面,也挡不住三个刺眼的名字,意大利、法国、英国,这三个G7核心成员国偏偏集体缺席。
一边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一边是核心国家的公开“拆台”,欧洲这盘军援大棋里到底藏着多少算计,美国又凭什么把欧洲当成予取予求的提款机?
![]()
要搞懂这场闹剧的本质,得先拆开“Purl”计划的真面目,这个全称“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的计划,说穿了就是“基辅提需求、美国出库存、欧洲掏腰包”的三角游戏。
自去年7月启动以来,乌克兰每月都会列一张武器清单,大到防空导弹,小到单兵装备,大多是欧洲本土军工产能跟不上的硬货,只能伸手向美国要储备,而所有费用都得欧洲国家自己分摊。
按照最初的设想,这笔钱要按月结算,每个月5亿美元,分两批支付,一直给到2026年,总规模直奔200亿美元而去。可这看似周密的计划,在今年10月突然卡了壳,整整一个多月里,欧洲国家只敢喊着支持乌克兰的口号,没人敢落地具体采购方案。
直到11月13日美国国会签完预算案,北欧-波罗的海国家联盟才立刻松口,由丹麦、芬兰、冰岛、瑞典等8国联合拿出5亿美元,成了计划重启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
这波操作把美国的“隐形操控”摆得明明白白。欧洲嘴上喊着“支持乌克兰”,但真要掏腰包时,眼睛却死死盯着华盛顿的预算动态。毕竟钱要花给美国,要是美国自己政府都停摆,这笔账找谁结都成问题。
这种“看美国脸色花钱”的姿态,早已不是单纯的军援,更像欧洲给美国交的“保护费”,只是这笔费用实在高得离谱,在这场“缴费潮”里,荷兰和德国是最积极的“排头兵”,荷兰早在8月4日就抢先出手,砸下5.78亿欧元采购美国导弹,比其他国家动作快了整整三个月。
德国更干脆,先是掏了5亿欧元打底,眼看计划重启,又宣布要追加1.5亿欧元。这两个国家的积极,一半是出于对俄地缘安全的担忧,另一半则是想通过“表忠心”巩固和美国的同盟关系。
可他们没算过一笔账,这些钱要是投给本土军工,既能拉动国内就业,又能摆脱对美国武器的依赖,远比单纯买现成武器划算得多。
![]()
在16国的参与名单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入最耐人寻味。这两个国家之前一直对增加军事开支避之不及,尤其是西班牙,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立场向来疏远,好几次在北约军费问题上都敢唱反调。
可如今西班牙总理桑切斯不仅要在近期会见泽连斯基,还私下敲定要拿出2亿美元支援,葡萄牙也跟着凑了5000万美元,这样的彻底转变让不少观察家感到意外。这种转变绝非“突然觉醒的责任感”,而是北约体系下的无奈妥协。
西班牙作为北约南翼的重要成员国,要是一直拒绝参与核心军援计划,很可能在联盟内部被孤立,后续涉及渔业、农业的欧盟补贴都可能受影响。说白了,这2亿美元买的不是导弹,而是在北约圈子里的“话语权门票”,不花这笔钱,以后在联盟里说话都没分量。
比起这些“被迫跟风”的小国,意大利的缺席堪称“反向惊喜”。作为政治上最亲近特朗普的欧洲国家之一,意大利本该是美国的“铁杆粉丝”,可这次却迟迟不松口加入计划。核心问题出在国内,意大利联合政府内部分歧严重,北方联盟等政党明确反对“拿民生钱填军援窟窿”。
![]()
再加上经济复苏乏力,去年的财政赤字还没消化完,国家根本拿不出额外的钱跟风采购。更关键的是,意大利民众对俄乌冲突的关注度持续下降,最新民调显示,超过55%的人认为“应该优先解决通胀,而非援乌”,政府要是硬着头皮加入,下次选举就得丢选票。
意大利的犹豫,恰好戳破了美国的“道德绑架”,欧洲国家的选择终究要靠国内实际情况说话,不是美国一招呼就能跟着走的。而英国和法国的缺席,则把这种“清醒”推到了更高层面。
英国不是不援乌,恰恰相反,它已经给了138亿欧元军事援助,是乌克兰的第二大援助国,可就是不加入Purl计划。
原因很简单,英国的财政预算每年4月才启动,现在调整资金要走复杂的议会流程,与其在多边计划里耗时间,不如直接双边援助更灵活,这种“务实主义”,比盲目跟风要理智得多。
![]()
在法意英三国里,法国的缺席最有“反抗精神”,马克龙政府从没回避过对乌援助,自冲突爆发以来,法国已经累计提供60亿欧元援助,比很多参与Purl计划的国家加起来都多。但马克龙咬死不加入计划,核心原因只有一个,不能让美国砸了欧洲本土军工的饭碗。
法国的算盘打得极精,这些年马克龙一直在欧盟内部倡导“欧洲防务自主”,就是想把德国、西班牙等国的军工企业整合起来,打造能和美国抗衡的“欧洲军工联合体”。
而Purl计划本质是“美国武器专卖”,所有资金都流向美国军火商,欧洲企业连汤都喝不到。要是法国带头加入,等于亲手推翻自己的“防务自主”口号,达索、泰雷兹等本土军工巨头第一个不答应。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法国给乌克兰的援助大多是“凯撒”自行火炮、“西北风”导弹这类本土产装备,既帮了乌克兰,又给自家企业刷了订单。
![]()
去年达索公司的军工订单增长23%,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对乌援助的带动。这种“双赢”模式,远比单纯买美国武器高明得多。马克龙很清楚,欧洲要是一直当美国的“军火买家”,永远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只有把军工产能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安全问题上真正挺直腰杆。
从乌克兰的物资清单也能看出法国的担忧并非多余,据基辅方面透露,Purl计划的资金已经买了75%的“爱国者”导弹和90%的其他防空导弹,这些武器全是美国产的。
照这个趋势下去,欧洲国家的军购预算会越来越向美国倾斜,本土军工企业要么被兼并,要么倒闭,最后欧洲的防务安全就彻底攥在美国手里。法国的拒绝,不是对乌克兰绝情,而是给欧洲军工留一条活路。
Purl计划停滞两个多月的经历,更把欧洲的被动处境暴露无遗,美国只要轻轻动一下预算闸门,欧洲的军援就跟着停摆,美国一直否认政府停摆影响计划,但时间线不会说谎。
![]()
10月美国政府陷入预算僵局时,欧洲国家就集体沉默,11月13日美国预算案一通过,北欧8国的5亿美元立刻到位。这种精准的“联动”,根本不是巧合。
美国早就把军援变成了收割欧洲的工具,一方面通过Purl计划把欧洲的军购资金牢牢锁在美国企业手里,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军火商今年的欧洲订单增长了40%,利润创下新高。
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武器供应,让欧洲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护,哪怕是德国、法国这样的大国,也得看美国脸色。英国外交大臣库珀喊着“要动员伙伴对抗普京”,可她没说的是,欧洲越依赖美国武器,就越难摆脱这种“被保护”的依附关系,最后只能任由美国拿捏。
美国还在利用欧洲的分歧“分而治之”,对荷兰、德国这样的“听话国”,美国给足武器供应,甚至承诺优先交付,对法国、意大利这样的“反抗者”,则通过北约盟友施压,比如推迟F-35战机的交付时间,或者在贸易谈判中设置障碍。
![]()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让欧洲内部很难形成统一立场,只能被美国各个击破,但法意英的缺席已经撕开了一道口子,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跟着美国砸钱买武器不是长久之计。波兰最近就宣布,要把明年的军工投入增加到GDP的3%,重点扶持本土的导弹生产。
德国也在推动“欧洲防空系统”计划,想联合法国、西班牙摆脱对“爱国者”的依赖。这些动作都说明,欧洲的“觉醒”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国家不想再当美国的冤大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