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首席科学家”的光环褪去,留下的不是丰硕的科研成果,而是一地鸡毛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谎言。近日,江苏科技大学前首席科学家郭某的“学术人设”全面崩塌,其涉嫌的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刺痛了公众的神经。
但这绝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学术不端事件。如果我们细看其履历中那五个被轻易戳破的谎言,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窃取——他窃取的,是无数寒门学子视为神圣的高考荣誉;是国家和人民宝贵的科研经费;更是他手下那些研究生们,最宝贵的青春与未来。
第一宗窃:窃取至高荣誉,玷污教育公平的圣殿
他的简历第一句就令人炫目:“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
这是一个在中国社会拥有至高重量的头衔,是无数家庭和学子通过汗水与拼搏改变命运的象征。然而,真相是,1994年陕西省真正的理科状元楚怀湘同学,正默默地在上海工作。
冒充高考状元,是所有谎言中最恶劣、最不能容忍的一个。这不仅仅是为了脸上贴金,这是对亿万中国人关于“公平”的集体信仰的一次公然亵渎。他窃取了本不属于他的万丈荣光,也玷污了无数人心中那片名为“高考”的圣洁之地。这第一步,就暴露了他毫无底线的窃取者本质。
第二宗窃:窃取国帑民膏,把科研经费当成提款机
“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发表SCI论文170余篇”、“提出‘郭氏模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一连串金光闪闪的履历,是他为自己披上的“黄金甲”。
然而,经不起最简单的核实:
- 三一集团确有其人,却非其身份。
- 在顶级期刊《自然材料》上,找不到他所谓的开创性论文。
- 国家科技奖名单上的同名者,来自完全不同的单位和领域,与他毫不相干。
这些用谎言堆砌的“丰碑”,目的何在?答案显而易见——就是为了撬开高校的大门,坐上“首席科学家”的宝座,从而窃取动辄千万级别的国家科研经费。这些经费,来自每一位纳税人的贡献,本应用于攻坚核心技术,造福社会民生,却可能成了他个人名利场上的筹码。这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最直接的盗窃。
第三宗窃:窃取学子青春,践踏学术传承的信任
在整个事件中,最让人心疼的,是他名下的那些学生。
新闻中,学院工作人员轻描淡写的一句“学生都已经安排了新的导师,不会影响学业”,恰恰暴露了此事对学生们造成的巨大冲击。试想,当你怀揣梦想,满怀崇敬地选择了一位“学术大牛”作为导师,将你的论文、毕业、乃至学术前途都托付于他时,却突然发现,你的领路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甚至已被警方带走。
他窃取的,是学生们最宝贵的几年科研黄金期,是他们对学术的纯粹信仰,是对师长的无条件信任。这种精神上的打击与时间上的损失,是任何“更换导师”都无法完全弥补的。他不仅是一个学术窃贼,更是一个青春与梦想的摧毁者。
追问:谁为“窃取者”打开了保险库的大门?
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圆,但郭某的谎言为何能如此顺利地“通关”?他的履历漏洞百出,为何却能通过江苏科技大学严谨的入职背景调查?是“唯帽子论”的用人导向让学校“饥不择食”,还是审核流程本身就形同虚设?
学校“已离职”、“不在学校”的快速切割,官网信息的火速撤下,都像是在急于掩盖一个更大的疑问:我们这个体系,为何如此容易被一个江湖骗子从内部攻破?
郭某被警方带走,是他个人骗局的终点,但不应是事件的终点。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大声追问:
我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何时才能建立起一道真正防火防盗防骗子的“金库大门”?我们的人才评价体系,何时才能从迷恋“状元”、“洪堡”、“顶刊”的虚名,回归到真实学问与品格的考察?
不能让窃取者轻易退场,更不能让滋养窃取者的土壤继续存在。因为这被窃走的,是我们社会的诚信基石、国家的宝贵资源和年轻人的无限可能。转发起来,让追问持续,直到正义得到伸张,直到制度得到修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