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11月18日电(记者朱程 刘桃熊 梁冬)2000多年前,这里是丝绸之路西行第一站,渡过渭河的旅人们略作休整,走向亚欧大陆腹地。2000多年后,这里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一支支“钢铁驼队”西去东来,传递着友谊与互信。
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的陕西省咸阳市,近年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锻造自身优势,融入贸易新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前三季度,咸阳实现进出口总值89.14亿元,总量居陕西第二。
推进西咸一体化 融入开放新格局
走进位于咸阳经开区的高盛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一块块电路板正陆续下线。公司负责人张顺告诉记者,公司选择落户咸阳,一方面可与下游客户靠得更近,另一方面可借助当地发达的空铁网络“走出去”开拓市场。
“咸阳经开区距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不过10分钟车程,发展临空经济的优势明显。我们将立足临空科技城定位,按照省市要求,以西安、咸阳一体化为战略牵引,加快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融合发展,聚焦临空先进制造、现代物流、高端服务等领域,构建产业链协同机制,联手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咸阳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兴国说。
坚持把西安——咸阳一体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总牵引,错位形成优势互补,这是咸阳探寻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据悉,2024、2025年,“支持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连续写入国家计划报告。陕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咸阳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承接功能、缩小发展差距。纲举目张下,加快交通互联成为重要先手棋。
打开咸阳地图不难发现,咸阳与西安两地主城区仅隔一条渭河,随着咸阳渭河高新大桥、地铁1号线三期、西兴高速改扩建等一系列交通项目的落地,两市间的交通路网正不断加密。越来越多的咸阳“智”造顺着这些大通道走出关中平原,驶向海内外。
走进正泰智能电气西北产业园,新厂房已初具雏形,该园区相关负责人王国荣说,公司正计划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咸阳与西安很近,西安与世界也很近,利用西安咸阳机场、中欧班列‘长安号’等通道,公司不仅方便与国际伙伴交流,更方便未来产品出口。”
近年来,咸阳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推进西咸一体化暨西安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与西安联手编制实施《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积极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市各开发区打造成为承接西安产业融合转移主阵地。
从咸阳高新区与西安国际港务区签订合作协议,双方互设制造基地和销售中心,到两市探索建立企业供需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持续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持续增多的一体化合作,推动咸阳持续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今年前三季度,咸阳出口53.28亿元,同比增加4.77%。
坚持锻长补短 塑造独特优势
“这是新疆产的坚果,那是本地产的柿饼,还有这内蒙产的烤酸奶,今年‘双十一’特别畅销。”在位于武功县的陕西美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沙指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表示,依托当地持续优化的物流网络和营商环境,公司短短数年间成长为当地龙头企业,年发货量1000万单以上。
这样的创业案例在武功还有很多。是什么让一座内陆小城成为电子商务弄潮儿?这背后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
“武功是咸阳面积最小的县,面临人多地少困境。但武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等交通干道,新疆的货物一天就能到达武功,再花两三天就能到全国各地。”武功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王雷说。据悉,如今新疆农产品电商出疆,首选在武功“中转”。今年前三季度,当地电商交易额超105亿元。
如果说西咸一体化是发展大势,不能“等靠看”,要“主动参与”则是不少咸阳人的共识。记者采访发现,该市正主动出击,锻长补短,在高水平开放中放大咸阳“音量”。
“咸阳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和优质苹果、蔬菜生产基地,拥有‘咸阳马栏红苹果’‘武功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咸阳也是老工业城市,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具有深厚积淀。近年来我们统筹部署,强化信息赋能,优化升级服务,助力咸阳优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咸阳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着眼外部不确定性,咸阳成立外贸拓展硬仗专班,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调度机制把握外贸新形势,出台《咸阳市打好外贸拓展硬仗行动方案》,通过“免申即享”、线上兑现等方式,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针对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所需,咸阳搭建起政银企对接平台,创新“特色产业+跨境电商+海外仓”联动模式,助力企业走出去。
“政府的培训服务助力企业培养人才,海外仓等公共设施助力提升企业履约能力,目前跨境电商已构成公司30%销售额,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出口。”昂煦生物负责人史高峰说。
今年来,咸阳先后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丝博会等重点展会,派遣代表团前往乌兹别克斯坦等1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宣传推介等活动,推动国际友城扩展至8个国家13个城市,数量居全省第二。持续扩大的“朋友圈”下,茯茶、汽车零部件等一批“咸阳造”加速走向全球,成为城市新名片。
锚定改革破题 优化创新生态
咸阳市三原县与西安市北部接壤,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有着“关中甲邑”之称。而今,当地锚定“科技创新”这一关键词,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思维,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30多位专家教授纳入县专家智库;推广“以演代评”“以赛代评”模式,以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就在不久前,陕西科技大学与三原县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打破传统“一城一地”思想禁锢,以改革破题吸引关键要素集聚。在咸阳,高水平“开放”不仅仅是发展的目标,更是发展的手段。“我们积极融入西安区域科技中心建设,强化与周边城市协同,聚力打造推动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升级的新引擎。”咸阳市发改委副主任叶中辰说。
直面西安、咸阳两市创新要素流通中面临的梗阻,咸阳在省内率先颁布实施《咸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对外开放共享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等资源。出台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政策包,与西安交大共建“三池一机制”共享平台,以“人才池”“项目池”“资金池”的聚集效应,带来各类科学创新元素的汇聚。
锚定全球前沿创新生态,咸阳紧盯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坚持消化吸收、复制推广。咸阳经开区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共同推进设立经开区RCEP企业服务中心,推动双方资源互通共享。咸阳高新区吸收西安优势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打造“西安研发、咸阳制造”发展模式,辖区企业依托进出口公司和西安综合保税区仓库,2024年实现进出口41.65亿元。
“落户咸阳以来,当地良好的创新政策和与西安较近的区位条件,让企业员工队伍保持稳定。”凯立新材相关负责人张兴振说,该公司正锚定贵金属催化剂的“国产替代”加大研发力度。
改革破障,开放创新,为咸阳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良好土壤。2024年,咸阳市高新技术企业达746家,同比增长25%;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41%较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创新能力位居陕西地级市第一。
据悉,下一步咸阳计划不断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推进陕西自贸区咸阳协同创新区等平台建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抢抓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实现从“内陆腹地”到“开放枢纽”的质变。(参与调研:吕光一 蔡博腾 刘辉)
编辑:高二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