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派属下到山西农村找人,老农冷笑:我正要找你们校长要人呢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们是南京蒋校长派来的。」两个军官客气地站在山西五台县徐家门口,「蒋校长让我们来问问,您知道徐向前的下落吗?」

徐懋淮看着这两个穿军装的陌生人,心里咯噔一下:儿子七年前考上黄埔军校后就没了音讯,现在蒋介石派人来找,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老人冷笑一声:「自从他考上黄埔军校,就没了消息。我正要找你们蒋校长要人呢!」

01

1924年初春,山西五台县永安村。

天还没亮,徐懋淮就起身了。这位清末秀才站在院子里,望着屋里昏黄的油灯光。儿子徐象谦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南下广州。

「孩儿,路上多穿点,这天能把人耳朵冻掉。」母亲赵金銮一遍遍摸着儿子的脸,眼眶发红。

徐懋淮没说话,只是递给儿子一个布包。里面是东拼西凑的路费,还有几件打了补丁的衣裳。

23岁的徐象谦接过布包,冲父亲深深鞠了一躬。

这个年轻人心里清楚,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两年前,他在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当教师,给学生讲鸦片战争、讲太平天国、讲辛亥革命。校长段保芳听说后,当即把他开除了。理由是「思想激进,不宜为人师表」。

去年秋天,他又在河边村川至中学附小找到教书的差事。这次他更谨慎,只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些历史故事。校长还是把他辞退了。

连续两次被开除,徐象谦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黑暗的时代,想靠教书救国,根本行不通。

1923年冬天,他在太原街头闲逛时,瞥见一张告示。

「黄埔军校,孙中山先生创办,招收全国青年,不分贫富,一律官费。」

那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孙中山联俄联共,决心改组国民党。为培养新式军事人才,他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聘请苏联顾问,吸收共产党员入校。这所学校不同于旧式军阀学堂,它要培养的是有革命理想的军官。

徐象谦盯着告示看了很久。他想起十几岁时在书店当学徒,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心里暗暗佩服那些能征善战的英雄。

他决定去试试。

从太原到上海,徐象谦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车厢里挤满了人,空气浑浊得让人喘不过气。

到了上海,他才见识了什么叫繁华。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洋人们穿着笔挺的西装在街上大摇大摆。而码头上的苦力们,一个个瘦得皮包骨头,为了几个铜板累得直不起腰。

徐象谦攥紧了手里的包袱。

初试在上海进行。考场设在法租界一栋洋房里,门口站着两个穿制服的卫兵。

徐象谦排在队伍里,看着前面一个个考生走进去,又一个个走出来。有人满面春风,有人垂头丧气。

轮到他时,一位中年军官抬头瞥了他一眼。

「籍贯?」

「山西五台。」

「学历?」

「国民师范毕业。」

「为什么要考黄埔?」

徐象谦愣了一下。他想说很多,想说国家危难,想说想学本事救国。但话到嘴边,只憋出一句:「想当兵,打日本。」

军官笑了,在名单上打了个勾。

初试通过了。

1924年2月,徐象谦和十几个山西老乡一起,坐轮船南下广州。

船在长江上航行,江面浩浩荡荡。徐象谦站在甲板上,想起苏东坡的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那个「风流人物」。



02

1924年5月,广州黄埔岛。

珠江水拍打着江岸,岛上的军校大楼巍然矗立。

徐象谦和其他469名新生站在操场上,等待开学典礼。人群里有不少人交头接耳,议论着校长、教官、课程。

「听说校长是蒋介石,跟孙先生关系不一般。」

「咱们这一期学员,将来都是军官呢。」

「只要好好干,将来肯定有出息。」

徐象谦不爱说话,只是静静站着。他个头不高,长得有些瘦,面相老实本分,在这群年轻气盛的学生中毫不起眼。

黄埔军校的训练极其严格。

每天凌晨五点起床,洗漱完毕立即出操。队列训练、射击训练、战术演习,一项接一项。晚上还要上课,学习《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

徐象谦干得很卖力。他不像有些同学那样善于交际,也不会在教官面前表现自己。他只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练射击,他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直到打中靶心。

学战术,他把教材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边看边在本子上记笔记。

晚上熄灯后,他还要借着月光看书。《苏联研究》《向导》《中国青年》,这些进步刊物让他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1924年秋,蒋介石开始每周找学生单独谈话。

这是他的习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政治倾向,从中挑选值得培养的人才。

黄埔一期470名学生,几乎每个人都被他见过。

那天下午,徐象谦接到通知,让他去校长办公室。

他心里有些紧张。从入学到现在,他和校长几乎没说过话。这次单独见面,不知道会聊些什么。

办公室的门虚掩着。徐象谦站在门口,深吸一口气,敲了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一个声音。

徐象谦推门进去。办公室很大,墙上挂着孙中山的画像。蒋介石坐在办公桌后面,身穿军装,腰间别着手枪,神情严肃。

「你就是徐象谦吗?」蒋介石抬起头,打量着眼前这个学生。

「是的,校长。」徐象谦用山西话回答。

蒋介石皱了皱眉。他听不太懂这口音,只能勉强分辨出几个字。

「你是什么地方人?」

「山西五台。」

「在家都干过什么?」

「当过教员。」

徐象谦回答得很简短。他本来就不善言辞,面对校长更是紧张得说不出太多话。

蒋介石又问了几个问题。家里几口人?为什么要考黄埔?对三民主义有什么看法?

徐象谦一问一答,没有多余的话,更没有奉承的话。

蒋介石越听越觉得这个学生没意思。不会说话,没有眼力见,一副木讷的样子。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出息?

「好了,你回去吧。」蒋介石摆摆手。

徐象谦行了个礼,转身离开。

等他走后,蒋介石在名册上做了个标记。他有一套自己的识人方法:看一个人的眼神、谈吐、举止。这个徐象谦,眼神躲闪,说话磕巴,走路低着头,明显就是个没出息的。

蒋介石把他归入了「不堪大用」的那一类。

但蒋介石不知道,眼前这个被他看不起的学生,七年后会成为他最头疼的对手。



03

1924年11月,徐象谦从黄埔军校毕业。

军校把他分配到教导团当排长。不久后,参加了第一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

那是他第一次上战场。

枪声、炮声、喊杀声,混成一片。徐象谦举着驳壳枪,跟着队伍往前冲。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地面。

他看到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冲在最前面,毫不畏惧。有个战士中弹倒下,临死前还举着枪喊:「同志们,冲啊!」

那一刻,徐象谦心里受到了震撼。

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人如此不怕死?

东征结束后,徐象谦被调到河南,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当参谋。这支部队驻扎在安阳,是北方军阀的地盘。

他在这里待了一年多,见到的都是军官克扣军饷,吃空饷是常事。士兵抢劫百姓,强征民夫,无恶不作。老百姓苦不堪言,却没人敢管。

徐象谦心里越来越失望。这样的军队,能救国吗?

1926年,北伐军打到武汉。徐象谦听说后,立即辞职南下。

他到武汉时,整个城市沸腾着。街上贴满了标语:「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工人游行,学生演讲,到处是革命的气息。

徐象谦被这种氛围感染了。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革命。

组织把他分配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当队长。这是一所培养革命军官的学校,很多共产党员在这里工作。

徐象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他读列宁的《二月革命》,读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读瞿秋白、鲁迅的文章。

这些书让他思考了很多问题。

三民主义能救中国吗?国民党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吗?

他越想越觉得,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

1927年初,形势突变。

这一年,国共合作走到了尽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国共关系破裂。武汉这个革命重镇,也笼罩在白色恐怖中。街头巷尾传来枪声,不少革命者被抓捕。

徐象谦的两个同事樊炳星、杨德魁找到他。

「象谦,想清楚了?」樊炳星压低声音。

徐象谦点头。

「形势危险,入党随时可能掉脑袋。」

「想清楚了。」

樊炳星盯着他的眼睛:「党章上写着: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流尽最后一滴血。你能做到?」

徐象谦看回去:「能。」

1927年3月,徐象谦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那天,他把名字从「徐象谦」改成了「徐向前」。

「象谦」是父亲起的,希望他谦虚做人。现在他给自己改名「向前」,意思是:为党的事业奋勇向前,永不回头。

这一年,他26岁。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