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一次播客节目中罕见地正面谈及中美贸易战。他表示,在过去几个月的反复较量中,特朗普政府在面对中方的有节奏反制时,屡屡表现出“犹豫、脆弱”,几乎每一次高调宣布关税加码,最后都在中方组合拳打出之后悄然退让。他明确指出,特朗普“总是会在真正的反制前选择妥协”,这一特性已被中方“精准识破”。
沙利文的身份特殊。他自2021年起担任拜登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直到2025年初权力交接前一直是对华政策的实际操盘手,被美媒称为“比布林肯更有发言权的亚洲战略核心”。如今他虽已卸任,但他对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分析,显然并非普通政评人士的隔岸观火,而是在实操经验之上的战略总结。
他谈到两点令中方获益匪浅:第一,特朗普在面对强硬对手时总选择回撤;第二,曾被拜登政府定为“不可谈判”的国家安全领域,如半导体出口管控,在特朗普政府手中已经转为可入局的谈判筹码。这种“商品化趋势”,在沙利文看来,标志着美方的战略立场出现根本松动,也将令中方在今后的互动中占据持续的心理优势。
在他口中,特朗普“被摸透底牌”,而中国则通过这轮交锋“完成了认知升级”,更清楚地识别出美方在全球供应链和高科技领域的软肋。而更令美政坛尴尬的是,沙利文并非在竞选现场、也非在国会听证上作出这番评价,而是在离职之后的自媒体播客平台上坦率地讲出了白宫内部不愿承认的现实。
![]()
中方五轮反制打出节奏,美方自废“关税讹诈”
回顾这场交锋的全过程,其关键节点早在2025年4月便已显现。彼时,特朗普高调宣布对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意图重演2018年那套“以惩促谈”的逻辑。然而,仅隔数日,白宫便将加税对象从“全球适用”调整为“只限中国”,其他国家均豁免。这一调整非但未显得美国更聚焦、目标更清晰,反而暴露出美国无法承受多线冲突的现实困局。
而中方的回应节奏更为鲜明。4月中旬,中国宣布同步加税并启动稀土关键品类的出口许可管理机制,随后更将多家美方军工及半导体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这套反击动作,并未急于全面摊牌,而是通过阶段性升级,逐步测试美方底线。
到了5月12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达成初步框架协议,意外同意彼此对等下调115%关税,几乎清空了此前四周的关税加码成果。美国对华145%的最高关税,在这轮谈判中被拦腰砍掉。就在各国观察者仍在试图理解这一急转弯的含义时,中方已迅速巩固节奏——6月暂停大豆进口配额审批,9月启动稀土冶炼技术的出口审查,10月则正式实施涵盖全部战略稀土种类的配额限额制度。
而特朗普的回应,却一再显得脱节:一边是言语威胁“考虑追加100%关税”,另一边却迟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新制裁方案。沙利文对这种局面评价道:“在145%都没换来让步的情况下,再加100%已经是空谈了。”
这种“打到中途退缩”的局面,让外界重新审视所谓“关税威慑”的有效性。在中方看来,特朗普所倚赖的压制性工具包已经被逐轮化解,若继续使用无异于重复一套已被证伪的剧本。反倒是中国通过分阶段、精确打击的手法,展示出主动设置议题、操控局势的能力。
“国家安全”议题商品化,美方失去谈判制高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沙利文点出的第二个判断:在特朗普治下,美国正悄然把“国家安全”转化为“交易条件”。拜登时期曾被严禁列入谈判清单的半导体出口限制,如今在特朗普政府中,已经成为与中方博弈中的可调变量。
特朗普的对外表态中不止一次暗示,如果中国配合“结构性进口目标”或“资本市场准入”,美方可以考虑不再扩大出口技术封锁。这种表达在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语境中是禁忌,而在现实中却正变为可操作的现实。
这背后暴露出的,不仅是白宫政策原则的松动,也让中方看清了美方“战略遮羞布”后面的实质考量:所谓“安全边界”本质上仍然服务于经济议价逻辑。
沙利文对此极度不满。他在访谈中警告,这种“政策商品化”不但削弱了美国的战略威慑力,还将在盟友中引发信任裂口——如果美方都可以随意出让“国家安全红线”,其他国家还凭什么配合其在对华议题上画线设限?
这也是为什么在整场关税战过程中,美方几乎未能召集起一个稳定的对华统一战线,连曾积极配合脱钩战略的日本和荷兰,也在芯片问题上开始审慎后撤。以沙利文的话说:“把关键议题谈成买卖,只会让战略信誉一点点透支。”
特朗普政策的全球影响:盟友观望、产业链重构
除了中美之间的直接角力,特朗普式的贸易战也在外溢出其他地缘政治后果。最典型的是日韩、欧盟、印度等国对美方政策节奏的“主动去绑定”。
2025年6月起,欧盟委员会就已内部达成初步共识:在未来三年内减少对美出口限制同步协调需求,转而推动稀土、电池材料与东南亚国家及中东合作机制对接。法国与德国尤其提出,不能再让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掌控全球战略物资出口政策议程。
日韩方面则更趋谨慎。日本企业在2025年下半年集中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增设晶圆封测产能,韩国则推进对华供应链的“静默修复”政策,默许三星与中国大陆部分厂商恢复非核心协作。
印度在被特朗普追加50%关税后也表现出强烈不满。沙利文曾在8月公开批评,这种做法等于断送了美国过去十年试图拉拢印度“抗中”的努力。如今印度在稀土与原材料议价上已悄然转向更灵活的谈判框架,对中方态度明显转暖。
这一切反映的,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正在战略上失去“连接中心”的地位。沙利文对此的总结颇具讽刺意味:“特朗普的政策让美国越来越像一个政策波动大、但信誉承诺差的谈判对手。”
主动权归属已明:中方掌握节奏,美方陷于自扰
目前中美虽在表面上重回“关税互降”“技术暂停升级”的阶段性平衡,但这显然不是白宫主动设定的状态,而是中方通过节奏控制所形成的临时“压停”。
沙利文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从节奏掌控到议题设定,再到规则弹性利用,中方一次次证明了其比特朗普政府更能坚持节奏、更懂得谈判节制——而正是这种“节制”,反而逼出了对手的让步。
特朗普仍在试图以高调口号掩饰政策逻辑的衰竭,但眼下其“谈判的艺术”似乎已经走到尽头。对中国而言,博弈的目标并非“让步换输赢”,而是摸清节奏、固化优势,为未来可能的新一轮交锋积蓄制度与心理准备。
中美贸易战进入第七年,走到今天,主动权归属的谜底其实早已揭晓。美方陷入自扰,而中方已然将“被打乱的节奏”重组成手中的利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