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周年院庆
风起淮畔,吹响医学强音
云集珠城,共铸健康丰碑
吸引全国700多名医学专家至此
![]()
![]()
![]()
2025年11月14日至16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迎来了建院110周年华诞。短短三天,医院连续举办五场高规格学术会议,吸引包括范先群院士在内的全国顶尖医疗专家齐聚珠城,200余家医院代表远道而来为其“庆生”。一家非省会城市医院,何以具备如此强大的学术号召力与行业影响力?其背后,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战略赋能、沪皖深度合作的资源聚合,以及百年医脉在新时代的焕新绽放。
国家战略布局 奠定高地地位
![]()
![]()
淮水安澜。初冬的蚌埠上演了一场星光熠熠的学术盛景。三天之内,一位院士、七百余名顶尖学者、两百多家医院代表,如同时空折叠般从全国汇聚于此。会场之内,前沿报告激荡思想;走廊之上,知名专家擦肩而过;茶歇间隙,跨院合作的契机在一次次握手与交谈中萌芽。
一个非省会城市,何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磁场,让中国医学界的目光在此刻聚焦?这场群星闪耀的盛会,其光芒背后,是多重力量共同织就的必然逻辑。
作为安徽省唯一一家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的设立,是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的关键落子。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打造‘医疗高地’,让重点病种的患者在省内就能得到解决,减少跨省奔波。”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杨绪斌在论坛致辞中指出,“我们支持上海一院蚌埠医院,就是希望它成为皖北地区医疗服务的‘定盘星’。从数据看,其异地就医住院人次的显著变化和多项技术空白的填补,初步证明了这一战略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
![]()
自2023年12月30日正式揭牌以来,该中心依托上海一院的优质资源,聚焦“大病不出省”目标,快速形成区域医疗服务的“高地效应”。数据显示,项目运营22个月以来,上海市一院平移“三新”项目48项、填补省内空白3项,项目医院妇产科获批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今年前三季度门诊量、住院量、三四级手术量分别同比增长7.8%、1.2%和12.2%,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沪皖合作深化 实现资源“平移”与“生根”
![]()
![]()
“家门口的上海医院”——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资源深度融合的实践。上海一院累计派驻常驻管理专家6名、常驻临床专家52人,设立名医工作室19个,并创新实施“学科带头人+双主任”制。
![]()
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泌尿外科专家崔迪,作为第二批常驻专家已在蚌埠工作了快1年。他在采访中感慨:“来时是抱着帮扶的心态,但现在更像是共同创业。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手术技术,更是一整套科室管理、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理念。看到蚌埠本地医生能独立开展复杂手术,科研思维也活跃起来,这种‘造血’成功的成就感,比单纯做几台高难度手术更令人振奋。”
这种深度合作超越了技术输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院士将唯一的院士工作站落户蚌埠,建立“EYE-X研究院”高端科研创新平台,为蚌医大二附院眼科学科建设精准赋能;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与蚌埠医科大学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安徽研究院”,并依托蚌医大二附院成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研究所,聚焦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政策研究和改革创新;蚌埠医科大学启动“院院合一”,将第二临床医学院与蚌医大二附院合署。
![]()
蚌埠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朱立军在论坛时强调:“高校与附属医院是命运共同体。我们通过‘院院合一’等机制创新,就是要打破壁垒,让大学的科研教学资源与医院的临床实践资源无缝对接,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最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学术平台多元 构筑思想交汇场域
本次院庆系列学术活动,涵盖了第十四届长三角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年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泌尿男科专科联盟年会、眼专科能力建设与专病诊疗论坛、医院管理高质量发展论坛、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五大核心会议,形成了“学术+管理”“专科+综合”的多维对话格局,构筑起一个跨区域、多维度的高端医学对话平台。
![]()
长三角糖尿病联盟是自发形成的学术组织,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5家三甲医院为核心,县级人民医院为主,覆盖江浙沪皖赣4省1市,成员单位达280家医院。以往,联盟的年会都是在上海、南京等发达地区召开,今年是联盟年会首次开进蚌埠。
“一个县级医院的医生,能在家门口听到院士和全国主委的讲座,并能直接提问交流,这在过去难以想象。”来自怀远县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葛平刚在会议现场对记者表示,“论坛和专科联盟这种形式,打破了医院层级和地域的界限,让我们基层医生真正融入了前沿学术圈。”
![]()
作为联盟主席,彭永德教授在回顾联盟发展时特别指出:“我们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封闭的‘精英俱乐部’,而是要打造一个开放、共享、协同进步的生态。目前联盟280家成员单位中,县级医院占了很大比重。只有基层诊疗水平普遍提升,才能真正筑牢‘健康中国’的网底。”
![]()
百年底蕴传承 铸就信任基石
从1915年的“津浦铁路蚌埠药房”到今天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11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同频共振的奋斗史。
![]()
![]()
“我在这家医院工作了26年,亲眼见证了它从铁路医院到大学附属医院,再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三次飞跃。”在会务期间,宣传群工部副部长陈玮动情地说,“医院变的是规模和定位,不变的是为百姓健康服务的初心。这份沉淀下来的文化和信誉,是医院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能吸引全国各地顶级专家、学者的重要原因。”
![]()
时代使命驱动 激发奋进合力
当前,医院正处在“爬坡上坎、全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肩负着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的重任。这种使命感和紧迫感,转化为全院职工“没有理由不奋斗,没有理由不争先”的实干热情。从老专家的皓首穷经,到青年才俊的朝气蓬勃,医院展现出的精神风貌,让外界看到了其蓬勃的发展活力。
![]()
医院党委书记高恒在闭幕词中的一句“我们没有理由不奋斗,没有理由不争先”,道出了全体员工的心声。
青年医生王法宝会议期间对笔者说:“压力确实大,但机会更多。以前想学顶尖技术要去上海进修,现在专家就在身边。医院给我们年轻人压担子,参与新项目,这种成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想把这个国家平台建设好。”
区域医疗中心的“蚌埠现象”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的吸引力,本质上源于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有效结合,源于百年底蕴与时代机遇的同频共振。它证明,在地市级城市同样可以建起医疗高地。
![]()
正如与会专家范先群所言:“在蚌埠建设国家区域医疗,其发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飞来峰’,而是通过深度的机制融合,让优质资源不仅‘移得来’,更能‘扎下根、长出苗、结出果’。”这场淮河之滨的医学盛会,不仅是一家医院的庆典,更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优质资源下沉的一个生动缩影。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蚌埠模式”或将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审核|周飞
编辑|佳萱
文章|卫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