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你可能听过“挖金矿要炸山打洞”的故事。可在河北青龙县清河沿村,金子看起来像是被“吸”出来的。站在村口,我看到的是成排的水泵声,院墙上爬满管道,后院里两米高的铁桶里泡着黑乎乎的杏核炭。村民们把抽出的地下水倒进桶里,水过一遍,炭里“吸住”金子;废水直接排出,流到小河,颜色带黄色,刺鼻。听着像天方夜谭,碰着才知道刺鼻是真实的。
![]()
现场画面很硬核。井深50到150米。有人每天抽三四百吨水。电泵嗡嗡作响,电表像要炸掉似的。平常家里一个月用电一百多度,这里一口井单月动辄一万度。有人算过账:三个月一批,电费1万、炭钱8千、其他杂费2千,总成本2万。只要捞出100克金,按900元一克来算,毛收入9万,净赚7万。年干四趟,算下来28万。大户多开几口井,年入百万并非空谈。村里电力超负荷,两年内硬生生新增了四台变压器。群里天天有人求:“晚上别抽了!”跳闸是常态。
张浩翔家的井被抽干了一个多月。他说:“吃水的没法了,只能拉车去外面取水。”村里5月发了通知:有五十多户没水喝。可那些靠打井赚钱的人并不惧怕短缺。有人把炉子搬到隔壁乡镇,焙烧杏核炭,炉子冒白烟,炭渣堆满地,最后炼出金块,转手就卖。环境画面就在眼前:白烟、炭渣、黄水,和人人都能看懂的利益算盘。
![]()
过去的事能给这出戏按下暂停键。清河沿村附近有一座2007年关停的老金矿,村里人说当年是用氰化物堆浸提金。氰化物废液渗进地层后,金元素溶进地下水。苏德辰研究员一句话说得直白:“这哪是提金,这是把污染层搅上来,等于生态灾难。”杨朝霞教授也指出:这是盗采资源,家庭用水之外的抽采量远远超出界限。法律上,水和矿都归国家,取水要证、采矿要权,这里的操作,两项都没有。六月有人被罚了2.3万元,设备也被拆了;到了十月,新井又照打。
关于危害,现场有很多问号。焙烧会不会释放氰化物?村民会不会出现慢性中毒?地层结构是不是被长期抽乱了?这些问题目前没有权威检测结论。官方有没有定期取样?有待权威认可。村民自己的判断很直接:得利的高兴,没水的愤怒,担心健康的人沉默着等待答案。
![]()
这件事不是孤例。苏德辰研究员提醒:全国类似地方很多,监管跟不上,下一座“吸金村”随时可能冒出来。这里的逻辑清楚得很:一个停产的矿点,一个残留在地下的污染库,加上裸露的市场价格信号和村民的生计压力,几步就把规矩绕开了。基层监管能力有限。经济利益强烈。法律规则缺位。生态风险被放到后面去处理。
我站在村口,听到的不只是水泵声,还有国家资源、农村治理、环境安全三者的摩擦。有人把这事当作“致富门路”;也有人把这事当作“隐形的炸弹”。两股声音在村里拉扯。问谁对谁错,答案短时间内不会浮出水面。
![]()
我有三点观察,想跟大家说清楚:
![]()
我希望权威部门能尽快发布检测结果。包括:地下水氰化物及重金属含量、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焙烧过程是否有超标排放、以及当地居民的健康筛查数据。这些数据一旦公开,讨论才有底气,解决才能有方向。
我也想告诉在地的朋友们:利益眼前千万别忘了长远代价。眼下账算得漂亮,但健康和水源丢失,可能是代价更大的亏本买卖。这种“短期高回报、长期高风险”的逻辑,是监管最怕看到的。我们既要关注眼前的分赃数字,也要盯住下一个影响全村的潜在灾难。
![]()
评论区我留三个问题,大家可以聊聊:
1)你觉得处理这种“土法提金”现象,应该先抓哪一环?执法、检测还是民生补偿?
2)如果是你所在的村,面对高额收益和潜在污染,你会怎么选?
3)你认为国家层面应当推出哪些配套政策,既保护环境也保障农民收入?
写到这里,我的心情复杂。看到有人因一口井改变命运,是同情;看到有人为几两金把地下水换掉,是担忧。监管不是冷板凳,也不是空话。希望这件事能把问题摆在阳光下,让数据和规则说话,而不是让夜色里的一锅金,把生态和健康赌上去。大家怎么看?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