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性别文化研究者若桑绿开展了一项有趣的研究:她和学生一起重新观看
经典迪士尼动画,批判性分析公主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那些被凝视塑造的公主情结。
事实上,打破公主情结的本质是破解“被观赏”的生存困境,每个女性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叙事者,在打破魔镜的刹那,照见有千万种可能性的未来。
![]()
被贩卖的“公主梦”
我想,所有女孩都曾经憧憬过“公主”的身份吧?其实我也一样,从小时候起,我就对《白雪公主》《小美人鱼》《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十分心动。
但是,就在12岁那年,某个契机让我注意到了“现实”。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公主,世界上也不存在王子。
我小时候还有一个梦想,就是以后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12岁那年,我意识到成为画家的梦想貌似更容易实现,于是就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
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女孩,为自己没能生来就是公主而感到惋惜呢?当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公主的时候,又该如何填补内心的空白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王子,和他结婚。可是,一旦醒悟自己不可能和王子结婚,那又该如何是好?或者,一旦明白王子的存在也是虚构的,那又该如何是好?
女孩的一生,就是一段从憧憬、梦想到幻灭的历史。看清一切的大人总会带着优越感这样说:“大家小时候都在憧憬一些不可能的东西,长大成人了自然会接受自己不是公主,也找不到王子的事实啦。这不就是所谓的‘成长’嘛。”就好像自己的期待幻灭反倒成了什么好事。
所谓“人生就是一个幻灭的过程”,虽然有一部分是在理的,但我反对“感到幻灭是好事”这样的想法。在我看来,好的人生就应该是实现希望的人生。就算希望没有全部实现,或者没有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但我依然认为,好的人生就是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人生。不是吗?
当然,人的梦想可能会变,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困难。但正是因为会遇到困难,人生才过得精彩。可是,在那些童话故事里,凭借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抓住幸福的是男人,是那些王子的工作。公主是不做这些的,她们就只是等着、睡着,由王子赐予她们幸福。要是王子没来,要是王子不爱,她们的人生就失败了。
这样真的好吗?如果一个女孩一直被灌输“爱要等着别人给”的观念,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她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好好生活,为社会做贡献吗?女孩难道不应该努力靠自己去和困难战斗,靠自己去实现梦想,努力为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奋斗吗?
成年人把一个必然会幻灭的梦想不断灌输给少女,这不算是彻头彻尾的文化欺诈吗?
绘本、童话、动画,还有商场,甚至酒店,都在不断对小女孩贩卖“公主梦”、贩卖“公主装扮”,开办“一日公主教室”,还要卖一些和公主有关的文具。大商场把一个个粉红的公主梦卖给了女孩,获得了利益,但“买梦”的女孩总有一天会遭遇幻灭。成年人明明知道“这种梦想反正是不可能实现的嘛”,却还是贩卖这种梦想,并且引导女孩去买下这些无法实现的梦。
反观“公主”,却是深入到了女孩本身的生活方式、内心及身体的东西。一个女孩会从“公主”的故事中学到什么呢?她学到要变美,要更可爱,要穿漂亮的礼裙,头发应该留长,要更蓬松,做个卷发也不错。一定要喜欢粉色。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眨巴是最有效的。但是,张扬自我就会被讨厌。为了能获得所有人的喜爱,为了能顺利结婚、获得金钱和地位,为了能抓住幸福,就要好好打扮自己。可是,无论她怎么努力,这个梦想都是无法实现的。最终得到的,只有那些梦想的残片而已。
为什么变成公主、和王子结婚这种事绝不可能实现?
理由有三:第一,公主的身份并不是靠努力和才能得到的,它必须是生来就有的,无法凭个人意志转移。第二,公主这种称号仅在封建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国家才有。但这样的国家可不是随处可见的。第三,在约定俗成的概念里,要想得到王子的爱,就必须拥有美貌。而美貌也是与生俱来的,虽然通过努力也能“进步”不少,可称得上美女的人仍属极少数。即便如此,一些女性仍旧想当美女,并为此付出了各种努力。因为在她们人生最初的时候,就听过、看过公主的故事,就认定人生的幸福,就是被王子爱上。那些故事都这样告诉她们:“王子一眼就沉沦在了公主的美貌中,他对她一见钟情,想要娶她为妃。”
从本质上说,“被王子爱上”这件事本身就是绝对无法靠她们自己做到的。因为“爱”的行为是王子发出的,她们是“被爱”的一方,所以,从一开始,这件事靠她们自己就做不到。于是,一个女孩人生最大的事业,全都无法靠自己去决策,也没法靠自己做到。一切全靠命运、偶遇、幸运和机会。
再看另一边,王子往往是靠自己去冲破障碍,亲手去获得幸福的。女孩就只是梳个漂漂亮亮的卷发在“沉睡”,比如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即便她们醒着,其实也还是在“沉睡”。因为就算她们有头脑、有意识,却毫无行动。公主童话,就是蛊惑女孩要一生被动依靠他人的罪魁祸首。
上了年纪的“公主”
公主童话还有一个陷阱,就是会直接用一个结婚典礼为故事画上句号。
然而,童话到此结束,人生可不会到此结束。结婚其实是漫长日常生活的开始,虽然童话故事总是在宣传“婚姻和家庭是女性唯一的、最高的幸福”,但实际上,对不少女性来说,婚姻和家庭成了她们最大的不幸。即便如此,童话还是只把“婚姻和家庭是唯一的幸福”的观念灌输给年轻女孩,却避而不谈婚姻同样也可能是导致不幸的因素。
还有,在婚礼那一刻,公主是年轻貌美的。她们是因为年轻貌美,所以得到了幸福。可是,人会上年纪,会变老,肉体的美丽必然会减少。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既不年轻也不漂亮的时间才占据了大部分。
当一个靠年轻貌美夺得幸福的女性失去了青春和美貌的时候,她会认为自己丧失了价值。身处一个将年轻貌美当成衡量女性价值标准的社会中,年老的女性就会像白雪公主的继母、那个女巫一样不断发问:“魔镜魔镜,快告诉我,谁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美国一位倡导心理疗法的学者埃莉萨·梅拉米德曾写过一本名为《白雪公主情结》的书。她将女性的一生分成两半,将其比喻成月亮的表里两面。年轻貌美的那一半是月亮的正面,衰老黯淡的那一半则是月亮的背面。
埃莉萨还在书中写道,自己年轻时,曾在一家美容院目睹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来了一位60岁左右、画着大浓妆的女性,店里的男性美容师顿时露出一副“呕,这老太婆下回千万不要再来了”的表情。当时埃莉萨心想:“这老妇人实在太可怜了。这种事(衰老)应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可是如今自己已经40岁了,其实已经进入“月亮的背面”了。
“没错,我当时还很年轻。人生在我眼中仍旧是个童话。在童话里,年轻女人和年老女人扮演的可是完全不同的角色。要问我的角色是什么?那当然是白雪公主了!”然而,埃莉萨在年过四十的时候如此喊道:“我被骗了!我怎么这么傻!”“我本来应该是白雪公主啊,可不知从何时起,我竟然变成了‘继母’!我总算从长达40年的幻梦中清醒过来了。年轻时候的我,把年轻貌美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混在了一起。可是如今,我体会到了要‘离开这个舞台’的痛苦……这正是‘继母综合征’的真面目。那么,倘若那个年轻有魅力的女性不是真正的我,那我究竟是什么?我该怎么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埃莉萨在书中提出警告:让她们对这种观念形成“印记”,等于对她们的后半生毫不负责。这会让全人类中的一大部分人深陷不幸。同时她提议,要赋予女性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
只赋予年轻貌美的女性价值,歧视、蔑视年老女性的倾向,在童话中变形为年轻的公主和坏心眼的年老女巫的对立。年轻女性会把自己放在白雪公主这一方,但实际上,步入老年的她们则会转成女巫那一方。而正如埃莉萨写的,这种变化其实是发生在男性凝视中。从“可爱女孩”到“老太婆”,这种如堕地狱的变化,是由制定这种社会价值基准的男性导致的。
也正如本书中学生写的,所谓女巫的镜子,其实指的就是“男性的眼睛”。而女性往往只有在听到镜子回答“你已经不再年轻了”的那一刻,才开始思考真正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是这个问题,男性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思考了。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早早开始认真思考:真正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自己的人生该活成什么样?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早早就开始思考、设计自己从现在一直到老的人生图景,这才是聪明的做法。既然社会告诉男性要这样做,那也应该告诉女性。
我希望我所珍爱的所有女学生们,都能获得人生的幸福。我想告诉她们:她们的价值一生都不会改变,依靠努力建立起来的东西,不应该因为肉体条件而被区分优劣。因为衰老是人生的必然,如果单凭肉体区分优劣,那么在她们心中,活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劣化的过程。
来源:《扔掉水晶鞋》、《阅读时代》2025年第11期
作者:[日]若桑绿
编辑:王呈旭(见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