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德宇】
我前两篇文章提到,西方经济学在这些年变得更加庸俗,跟近些年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治变化有关,而庸俗的经济学也推动着西方的经济政策更加庸俗。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把经济学这个学科取消,或者说把教材都烧了。
这个学科里还是有能用上的东西,但怎么用得看人。而西方的经济学者和政客之所以变得庸俗,正是因为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学科基础都忘了,他们自己在心里烧掉了自己的教材。
我以前在文章里就吐槽过,我在美国读博期间的一个老师,在教我实证研究方法的时候态度严谨思路清晰,结果到他自己分析美国政治的时候,就把自己教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用傲慢和偏见取代了严谨的思考。
同样的事情在经济学领域也是一样的。西方经济学也能总结出一些可供借鉴的道理和研究方法,但架不住学者和政客出于各种理由“去精取粗”,把有用的东西给“优化”掉了。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著名经济学教材,美国经济学家曼昆(Gregory Mankiw)编的《经济学原理》。中外很多人最早认识经济学可能就是从曼昆的书入手的。这本教材,特别是前两章“经济学十大原理”和“如何像经济学家思考”,有很多有助于思考经济事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
当然,就和任何人一样,曼昆以及他编的教材里有很多错误的地方,但这里我们先讨论他看起来比较“正确”的部分。
比如关于宏观经济,曼昆的教材提出了三个原理:1.一国的生活水平依赖于其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2.当政府印刷了太多货币,价格水平上升;3.社会在短期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权衡取舍。
这三点并不是曼昆自己发明的,是他总结了多年来经济学的发展和实践,在当时的经济学家中取得了一定共识的想法。当然,这些所谓的“原理”跟自然科学中的原理相差甚远,也并非无懈可击,但已经是经济学中能做到的最好的一部分了。
然而就连这样基本的原理,美国人自己也不怎么关心。你可以看到,这些年来的美国经济政策,完全是按照这三点的反面在发展的:忽视甚至鄙视生产能力,无限印钞,相信美国经济可以实现低通胀和低失业的完美目标……
在某一段时期,美国这种无视经济原理的政策看似取得了成功,不光涌现了各种各样尬吹美国经济的“韧性”和“创造力”的媒体和学者,很多人也反过来开始质疑曼昆和他所代表的老一代经济学原理已经过时了。
比如当初曼昆在论证生产力的重要性时,他说美国七八十年代的收入增长放缓不是因为外国的竞争,而是因为美国自身的生产率在放缓。这话现在谁爱听?不光MAGA不相信,民主党的学者政客也天天念叨“中国冲击”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发动贸易战以来,中国对美国经济的威胁就是从上到下的全民共识了。
再比如支持“现代货币理论(MMT)”的学者和官员前几年鼓吹印钞不会通胀,就很不喜欢曼昆天天说要警惕通胀。美联储在2020年一篇评价经济学教材的报告里,甚至给曼昆的经济学教材打了负分,认为他没有真实反映当代美国货币政策的运作。
![]()
也就是那个时间段,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搞出来了著名的“通胀暂时论”,认为美国当时经历的通胀不是结构性问题,只是疫情的短期影响,也不需要美联储应对……
后面的事情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美国的通胀达到了近几十年的高峰,降低了成千上万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不光让民主党政府在2024年的大选中付出了代价,也在让当前的特朗普政府承受着压力。
特朗普上任以来,在通胀方面也是不信邪的:一边加关税,一边要求美联储赶快降息放水,一边还要坚持说自己解决了通胀问题。但共和党在最近的几场选举中输给民主党,民众对特朗普政府在经济问题上的信任度急速下降,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
虽然美国通胀数据现在看起来还说得过去,但要明白,通胀数据的下降不代表物价在降,只是代表物价涨得更慢了。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通胀之后,物价涨得稍慢一点并不能缓解生活成本的上涨的痛苦。
![]()
但不管是当年的美联储,还是现在的特朗普政府,以及为他们辩护的学者们,都有一套一套的道理,而且你也不能说他们完全错。因为经济学就是这样,你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每一个环节都收到其他环节的影响并且反过来去影响其他环节。只要你想,你总可以找出一条逻辑链条来论证你想得到的任何结果,并且当结果没有得到证实的时候,找出另一个逻辑链条来辩护。
但是这不代表所有的经济学论证都具有一样的说服力,任何道理都得不断地经过实践的检验。你会看到拜登政府所谓“花钱治通胀”——用政府投资刺激生产来降低物价的主张,虽然听起来言之凿凿,但是真玩起来就把自己的连任给玩没了。你也会看到特朗普政府拿“中国承担全部关税”的幻想来论证加超高关税不会带来通胀,结果到头来还是得跟中国谈,把嘴上喊的高关税一拖再拖。
所以曼昆的教材虽然有各种问题,但是他在宏观经济上总结的这三个简单原理,到现在还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可以相互支持的。
美国在之前可以一边低通胀一边量化宽松,是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可以将通胀压力传导到世界,通过购买低廉的外国(即中国)商品来降低本土的物价。但是这并不代表发钱传导通胀的逻辑关系消失了,也不代表美国再也不需要自己生产商品了,只是代表着问题可以被暂时掩盖。而有因必有果,量变带来质变,问题总是会暴露出来的。
美国当前同时面临着通胀和经济停滞的双重难题,正是之前滥发的货币和空心化的产业带来的结果。这么多年来美国经济表面上的光鲜,少数高科技和金融产业的繁荣,并没有给美国普通人带来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水平。
如果当年美国人真的信美国经济学家总结出来的经济学原理,真的去关注自身的生产率,不沉迷于印美元,那经济形势恐怕还是会不一样的,特朗普不一定能上台,美国这些年的政治动荡也不一定会发生……
![]()
当然,正如我之前说的,这个“如果”是实现不了的,只有更加庸俗的经济学才能在美国生存下来并被政客实践。
其实也就几年时间,同样的经济学原理,在美国的实践就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你对经济学的理解,来自于美国一边搞量化宽松一边还能维持低通胀的那些年,那么你可能真的会把这种暂时的现象当成永恒的、普遍的真理,然后成为那些尬吹美国经济政策鄙视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人。
反过来讲,你如果能有更远更广的视角,从历史从社会从政治出发,你就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那些经济学原理可以成立,什么时候那些原理会被其他的因素影响,哪些是特例哪些是常态,哪些是禁得住实践和时间检验的创新,哪些是机缘巧合与牵强附会共同成就的一时狂想。
不光经济学领域是这样,绝大部分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如此。当前世界的很多问题,都在于人们把冷战后短暂的历史特殊时期当成了某种常态,并且顽固地相信应该尽一切可能去回到那种常态中。美国很多人是这样,中国很多人也是这样。
![]()
虽然根据新的情况发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但是将自己的全部信念建立在一时一地的变化中,而不去思考前后的历史,以及视线之外的其他因素,那就只能导向迷信了。
所以当我说西方经济学变得庸俗的时候,我甚至没在说他们跳不出自身的思维框架和固有缺陷,而是在说他们跟曾经的自己相比都堕落了。他们不相信自己历史上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道理,不尊重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启示,不坚持自己所发展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那最后还剩什么呢?无非只能剩下随波逐流的算命先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没有一丝自己的思考和理念。
这时候我就想起当年凯恩斯在评论经济学时的名言,这段话同时也被收录在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开头:
“经济学研究似乎并不需要任何极高的特殊天赋。与更高深的哲学或纯科学相比,经济学不是一门极其容易的科学吗?它是一门容易的科学,但这个科学中很少有人能出类拔萃!这个悖论的解释也许在于杰出的经济学家应该同时具有各种罕见的天赋。在某种程度上,他应该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哲学家。他必须了解符号并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他必须更具一般性来深入思考特殊性,并在思绪奔放的同时触及抽象与具体。他必须根据过去、着眼未来而研究现在。他必须考虑到人性或人的制度的每一部分。他必须同时保持坚定而客观的情绪,要像艺术家一样超然而不脱俗,但有时又要像政治家一样脚踏实地。”
对于凯恩斯当年的忠告,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学者,比如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个被我吐槽过无数回的相信阿拉伯之春给中东带来好日子的阿西莫格鲁,完全是反过来理解的。他们不但没有用历史学政治学哲学来扩展自己的经济学思想,反而狂妄地用自己的一点经济学理解去指导别的学科,自以为是地试图用幻想来指导现实世界,却无非是当代西方政治宣传的傀儡。这样的人,倒是也验证了这段凯恩斯对于经济学家的评价——很少有人能出类拔萃。
![]()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