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举全国之力东征,险些将日本纳入华夏版图

分享至

中国历史长卷中,有一笔深重的遗憾始终挥之不去,那便是历代王朝虽屡次试图将日本纳入版图,却终究未能实现这一宏愿。
元世祖忽必烈曾两度倾国力东征,发动古代中国规模空前的跨海远征,却因台风、战略失误与内部矛盾而功败垂成。
这场未竟的征服,不仅让后世扼腕叹息,更埋下了东亚格局的变数——若当时成功,或许便不会有日后日本对中国的屡次侵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这一缺失的征服,始终是中国帝王雄心的一大未竟之梦。
这场东征,是中国古代王朝首次大规模跨海远征日本,也是日本古代史上遭受的唯一一次大规模外敌入侵。​
这场战争涉及元朝、日本与高丽,是继唐朝白江口战役后,第二次涉及东亚大陆、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三方政权的战争。​




忽必烈曾多次遣使招降日本,两度出兵征伐,甚至还筹备过第三次军事行动。​
公元1206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此后蒙古开启对外扩张之路,西辽、花拉子模、西夏、金朝、大理等诸多政权均被其击败,国土纳入蒙古版图。​
蒙古如同不知疲惫的战争机器横扫亚欧大陆,这与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的特性密切相关。​
游牧民族频繁征战,首要原因是生存需求。
游牧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其需从定居农业社会获取必要经济资源,方式除贸易外便是暴力掠夺,此前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亦是如此。​
游牧民族将战争视为战士的乐趣,成吉思汗曾言 “男人最大的乐趣在于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对蒙古人而言,战斗是生活的自发表达与主要活动。​
在持续征服中,蒙古统治集团逐渐形成 “蒙古帝国意识形态”,认为在上天旨意下,蒙古人本应征服世界。
蒙古帝国并非普通国家,而是正在形成的世界帝国,未纳入统治的国家在法理上是潜在组成部分,要么臣服要么被征服,无其他选择。​
征服日本,便是蒙古征服世界计划的一部分。​
忽必烈作为黄金家族子孙,自幼受此氛围熏陶,秉持着征服者的思维。​
除此之外,忽必烈的政治合法性不足,也是其东征日本的重要原因。​
忽必烈虽击败弟弟阿里不哥成为蒙古大汗,但在诸多蒙古贵族眼中,他得位不正。
根据蒙古政治传统,新任大汗需在蒙古本土政治中心召开的忽里勒台大会上,由宗室诸王和重要大臣推举产生,而忽必烈却是在开平府由少数宗王推举即位,违背了传统,当时大部分蒙古诸王,支持阿里不哥。​
同时,忽必烈大力推行汉法、以汉文化为治国理念,引发了坚持草原本位的蒙古宗王不满。​
在蒙古人眼中,统治者的合格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为帝国增加财富、人口和土地,因此蒙古历任大汗即位后必发动新一轮对外战争,忽必烈也选择通过对外征伐增强自身政治合法性。​
当时蒙古在北、西方的扩张已近极限,与南宋战事焦灼,东南亚鞭长莫及,日本成为最合适的征伐目标。​




学界另有观点认为,南宋当时已被蒙古从战略上三面包围,忽必烈东征日本的目的之一,是切断南宋与日本的往来及援助,加速消灭南宋、完成统一大业。​
忽必烈正式出兵前,先遣使日本招降,这是蒙古汗国的惯例。
先派使者劝降,对方拒绝则出兵征讨。​
此时日本处于镰仓时代,实权不在天皇上皇手中,而由镰仓幕府掌控。
幕府最高长官征夷大将军已近似傀儡,最高权力落到世代担任执权的外戚北条家族手中。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