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秀娟,银行的人说什么?"赵国庆在电话里问道。
陈秀娟握着手机,声音有些发抖:"他说要我明天再来一趟,说是有些问题需要核实。"
三十六年来,她每个月雷打不动往银行存一千六百块钱,从来没出过差错。
现在要退休了,准备把钱取出来,银行的人却说有问题。
她心里七上八下的,这些年攒下的钱,到底怎么了?
01
1987年,陈秀娟第一次听说社保这个词。
![]()
厂里的会计拿着一摞表格走进车间,嗓门很大:"大家都过来,填个表,以后每个月从工资里扣一百二十块钱,交社保。"
"什么是社保?"有人问。
"就是保险,交了钱,以后老了每个月给你发退休金。"
陈秀娟正在纺纱机前忙活,听到这话就皱起了眉头。
她二十岁那年,父亲买了份人寿保险,说是保障家里人。
结果父亲出了车祸,保险公司找各种理由不赔钱,最后一分都没拿到。
从那以后,她就不相信任何保险。
"我不交。"陈秀娟放下手里的活,走到会计面前。
"不交不行,这是厂里的规定。"
"那我要现钱,不要什么保险。"
会计愣了一下:"现在还有选择,但以后就没得选了。"
"那现在我就不交。"
同事们都觉得陈秀娟脑子有问题。
老刘拉着她的袖子:"秀娟,你想想,现在交一百二十,以后每个月能拿三千多呢。"
"三千多?谁能保证?万一以后没了怎么办?"陈秀娟甩开老刘的手,"钱在我自己手里才踏实。"
那天下午,陈秀娟去了银行。她把省下来的一百二十块钱,加上自己每个月能存的一千四百八十块钱,总共一千六百块钱存进了活期账户。
银行的小姑娘看着她:"大姐,你这么多钱存活期,利息很低的。"
"没关系,我就要活期。"陈秀娟说,"我要能随时取出来的那种。"
回到家,丈夫赵国庆正在吃晚饭。陈秀娟把存折放在桌子上:"以后我每个月存一千六百块钱。"
"你不交社保了?"
"不交。我自己存钱,比什么保险都强。"
赵国庆是个建筑工人,脾气不好,但在家里很少跟妻子吵架。他看了看存折,没说什么。
女儿赵晓曼那时候才八岁,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听到父母说话,抬起头问:"妈妈,什么是社保?"
"就是骗人的东西。"陈秀娟摸摸女儿的头,"妈妈自己存钱,以后给你交学费。"
02
第二个月,陈秀娟又存了一千六百块钱。第三个月,还是一千六百。
厂里的同事都觉得她傻。有人算过账,交社保划算多了。但陈秀娟不听,她就信一个理:钱在自己手里最安全。
1989年,纺织厂效益不好,开始裁员。陈秀娟被分配到另一个车间,工资降了两百块钱。但她存钱的习惯没变,还是每个月存一千六百。
"你疯了?工资都降了,还存这么多。"赵国庆有些不高兴,"家里开销这么大,晓曼还要上学。"
"我有分寸。"陈秀娟把存折锁在抽屉里,"这钱不能动。"
赵国庆想说什么,但看到妻子那副坚决的样子,又咽了回去。
1992年,陈秀娟换了工作。
新厂子工资高一些,但也要交社保。她还是选择不交,继续每个月存一千六百块钱。
"秀娟,你这样下去不行。"老刘在新厂子里又遇到了她,"现在不交社保,以后老了怎么办?"
"我有存款。"陈秀娟很淡定,"存了五年了,已经九万多了。"
"九万多能干什么?现在物价涨得这么快,等你老了,九万块钱能买什么?"
陈秀娟不跟他争论。
她心里有本账,清清楚楚。
每个月存一千六百,一年就是一万九千二,再加上银行的利息,这笔钱会越来越多。
女儿赵晓曼上了初中,花钱的地方多了。
陈秀娟依然坚持每个月存一千六百,家里的开销全靠赵国庆的工资。
"妈妈,同学们的家长都交社保,为什么咱家不交?"晓曼有一天问道。
"因为妈妈有更好的办法。"陈秀娟给女儿盛饭,"等你上大学的时候,妈妈的存款就够用了。"
晓曼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1995年,陈秀娟存钱已经八年了。
![]()
存折上的数字变成了十五万多。她把存折放在床头柜里,每个月都要拿出来看几遍。
那年赵国庆在工地上受了伤,住了一个月医院。医疗费花了三万多,家里的积蓄基本用光了。
"秀娟,把你存的钱拿出来一部分吧。"赵国庆躺在病床上说。
"不行。"陈秀娟摇头,"这钱是我的养老钱,不能动。"
"我都受伤了,你还不拿钱?"
"你的医疗费我想办法,但这钱不能动。"
陈秀娟去找亲戚借钱,把赵国庆的医疗费交了。
她没有动用自己的存款,甚至那个月还是照常存了一千六百块钱。
赵国庆出院后,很长时间都不跟妻子说话。他觉得陈秀娟太狠心了,为了存钱连丈夫都不管。
但陈秀娟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这笔钱是底线,是最后的保障,绝对不能动。
1998年,女儿赵晓曼考上了大学。学费一年要八千块钱,加上生活费,一年至少要一万五千块钱。
"妈妈,现在可以动用存款了吧?"晓曼拿着录取通知书问道。
陈秀娟想了想,点点头:"这次可以。"
她去银行取了六万块钱,给女儿交学费。但剩下的钱她一分都没动,还是继续每个月存一千六百。
"妈妈,我觉得你的想法有问题。"晓曼放假回家的时候说,"我在学校学了经济学,现在通胀这么厉害,你光存钱不投资,实际上是在贬值。"
"我不懂什么投资,我只知道钱存在银行最安全。"
"那你也应该交社保啊,社保比存钱划算多了。"
"我不信那些。"陈秀娟摆摆手,"你好好上学,别管大人的事。"
晓曼还想说什么,但看到母亲那副不容商量的样子,也就不再坚持了。
03
2000年,陈秀娟已经存钱十三年了。
她换了个新工作,在一家私人工厂里做质检员。
工资比以前高了一些,但她还是每个月只存一千六百块钱,多余的钱都用来贴补家用。
"秀娟,你存了多少钱了?"同事小王好奇地问。
"不多,也就二十多万吧。"陈秀娟随口说道。
小王差点把嘴里的水喷出来:"二十多万?你疯了,存这么多钱干什么?"
"养老用的。"
"养老?你现在才四十多岁,想那么远干什么?而且二十多万够你养老吗?"
"够了。"陈秀娟很肯定,"我算过账,够了。"
小王摇摇头,觉得陈秀娟这个人想法太奇怪了。
2003年,非典来了。陈秀娟所在的工厂停工了两个月,没有工资。
但她还是坚持每个月从家里的钱里拿出一千六百块钱存到银行。
"你这样下去,家里都要断粮了。"赵国庆抱怨道。
"那就先断粮,这钱不能不存。"陈秀娟很固执。
"你到底要存到什么时候?"
"存到我退休。"
赵国庆不说话了。他知道妻子的脾气,认定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2005年,女儿晓曼大学毕业了,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她劝母亲把存款拿出来一部分,买套房子投资。
"房子现在这么便宜,过几年肯定会涨价的。"晓曼分析道,"你存在银行的利息太低了,还不如买房子。"
"我不买房子,我就存钱。"陈秀娟的态度很坚决,"房子会跌价,钱不会。"
"妈妈,你的想法太保守了。现在是市场经济,不投资就会被淘汰的。"
"我不投资,我就存钱。"
晓曼叹了口气,不再劝说。她知道母亲的性格,劝也没用。
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很多人的投资都亏了钱,陈秀娟反而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看到了吧?还是存钱好。"她对晓曼说,"那些投资的人现在都后悔了。"
晓曼不知道该说什么。母亲存钱二十一年了,账户上已经有四十多万了。在那个年代,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妈妈,你准备存到什么时候?"
"存到我六十五岁退休。"陈秀娟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十二年。"
2010年,陈秀娟五十三岁了。
她换了个轻松一点的工作,工资虽然少了一些,但她还是坚持每个月存一千六百块钱。
这时候,同龄人都开始考虑退休的事情了。
那些交了社保的人,可以提前退休,每个月领退休金。
"秀娟,你看老刘,五十五岁就退休了,现在每个月领三千块钱。"邻居大姨说,"你要是也交了社保,现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他那三千块钱能领多少年?"陈秀娟反问道,"万一社保没钱了怎么办?"
"社保怎么会没钱?国家的钱,不会没的。"
"谁能保证?"陈秀娟摇摇头,"还是自己的钱踏实。"
大姨觉得陈秀娟这个人太固执,不再跟她争论。
2015年,陈秀娟存钱二十八年了。
![]()
她的存款已经超过了六十万。这个数字让她很满意,也更坚定了继续存钱的决心。
那年晓曼结婚了,需要买房子。
她想问母亲借点钱,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知道母亲的脾气,那笔存款是绝对不会动的。
"妈妈,你存了这么多钱,打算怎么用?"晓曼试探着问。
"等我退休了就用。"陈秀娟说,"到时候每个月取一部分出来,够我和你爸爸生活了。"
"那要是你们都用不完呢?"
"用不完就留给你。"
晓曼心里暖暖的,但也有些担心。母亲这样存钱,真的对吗?
04
2018年,陈秀娟六十一岁了,开始考虑退休的事情。
她的存款已经接近七十万了,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秀娟,你存了这么多年,银行的利息应该不少吧?"老刘问道。
"还行吧,每年都有几万块钱的利息。"陈秀娟淡淡地说。
老刘心里算了一下,觉得陈秀娟的选择可能真的不错。
他交了三十年社保,现在每个月能领三千五百块钱。
如果活到八十岁,总共能领六十多万。而陈秀娟现在就有七十万了。
"看来你的想法是对的。"老刘有些羡慕。
"是不是对的,要到最后才知道。"陈秀娟说。
2020年,疫情来了。陈秀娟的工作受到了影响,几个月没有收入。
但她还是坚持每个月存一千六百块钱,从家里的积蓄里拿。
"妈妈,你都快退休了,还存什么钱?"晓曼劝道,"现在应该开始花钱了。"
"不到退休就不能动。"陈秀娟的态度还是那么坚决。
疫情过去后,陈秀娟找了个更轻松的工作,继续她的存钱计划。
2022年,陈秀娟六十五岁了,到了法定退休年龄。
她办完了退休手续,准备开始享受自己存了三十多年的钱。
那天晚上,她把存折拿出来,仔细地看着上面的数字。
三十六年,每个月一千六百块钱,总共存了六十九万一千二百块钱。
加上这些年的利息,账户上应该有八十多万了。
"老赵,咱们有钱了。"陈秀娟对丈夫说,"以后每个月可以取五千块钱出来花,够咱们生活了。"
赵国庆点点头。
他对妻子的这个决定已经习惯了,虽然有时候觉得她太固执,但不得不承认,她的坚持确实有道理。
2023年春天,陈秀娟准备去银行把存款转成定期,这样利息会高一些。
她来到银行,把存折递给了柜台的小徐。小徐是个年轻人,刚工作不久。
"大姐,你要办什么业务?"小徐问道。
"我想把钱转成定期存款。"陈秀娟说。
小徐接过存折,在电脑上查询账户信息。过了一会儿,他的表情有些奇怪,又重新查了一遍。
"大姐,这个账户是你的吗?"小徐问。
"是我的,我存了三十六年了。"陈秀娟有些不安,"有什么问题吗?"
小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叫来了主管。主管看了看电脑屏幕,也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大姐,你稍等一下,我们需要核实一下账户信息。"主管说。
陈秀娟心里开始紧张起来。她在银行门口的椅子上坐了半个小时,心里七上八下的。
主管终于走了过来,脸上带着笑容:"大姐,账户没有问题,但我们需要重新给你打印一份详细的对账单。"
"为什么?"
"因为你的账户余额比较特殊,我们需要确认无误。"
05
又过了二十分钟,小徐拿着一份厚厚的对账单走了过来。他的手有些颤抖,声音也有些不稳:
"大姐,你的账户余额是..."
小徐的话还没说完,陈秀娟就看到了对账单上的数字。
她整个人愣住了,手中的银行卡啪地一声掉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