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再加码”,青岛奋力打好海洋特色牌。
近日,《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简称“海洋20条”)印发,以20条具体政策,进一步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海洋20条”是在《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简称“海洋15条”)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该政策的印发,将为青岛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培育注入新动能、提供新支撑,助力青岛当好海洋强国建设的排头兵。
在“海洋15条”基础上延续和深化
每一次担当经略海洋“国之重任”,青岛总会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海洋领域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新定位、新使命。据此,青岛2022年提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并出台了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意见、三年行动计划、“海洋15条”等文件,推动现代海洋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其中,2022年1月出台的“海洋15条”,是青岛第一部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政策。该政策主要聚焦高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高端航运服务业、现代渔业等海洋重点产业,研究提出了15条29款扶持政策,为加快构建完善的海洋产业政策体系,在发展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方面率先突破、走在前列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海洋15条”三年累计支出财政资金约1.311亿元,惠及企业、机构165家。推动了“国信系列”“深蓝系列”等养殖装备投入运营,引领深远海养殖发展;引进了山东省第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船舶设计研发机构——中船船舶设计中心,填补了青岛市海洋装备产业链空白;支持华能青岛热电有限公司新建海水淡化项目,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开展海水淡化超滤膜技术及产业化研究……“海洋15条”的实施,在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20条”是在“海洋15条”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海洋15条”执行期三年,整体执行情况达到预期,有效提升了全市海洋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有力支撑了海洋经济全要素生态体系构建。为进一步发挥政策对海洋经济的引导支持作用,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会同有关部门对“海洋15条”作全面总结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海洋20条”。
![]()
11月15日,由青岛国信集团投资建设的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2-2”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正式交付运营,命名为“鲁即渔养60618”。
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这是国家对青岛经略海洋的再肯定、再定位。2024年11月,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对青岛做出了“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将青岛与海洋深度结合。
胸怀“国之大者”,青岛加强规划设计,加快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奋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相继推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海洋20条”等文件,形成更加完善的海洋工作推进体系,凝聚起全市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作为关键配套政策,“海洋20条”共3部分、20条具体政策措施,整合了含金量高、导向性强、社会反响好的现行涉海科技、人才、产业政策,并结合青岛海洋发展工作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需要,在现代渔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了政策创新,将为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推动“4+4+2”现代海洋产业加快“成势”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海洋产业政策体系,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走在前列。今年,青岛出台《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明确了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体现了青岛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思路。
如何加快“4+4+2”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海洋20条”拿出“真金白银”进行激励,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加快“成势”。
现代渔业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近海养殖空间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青岛渔业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面对困境,“海洋20条”致力于积极寻找答案,找出新的发展方向:水产种业、工厂化养殖、深远海养殖业。“海洋20条”明晰,对新认定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的企业、主导或自主选育的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的企业,给予100万元奖补;鼓励新建或升级改造工厂化养殖基地,单个企业最高奖补500万元;支持桁架类养殖装备、大型养殖工船、活鱼运输船等深远海养殖配套船只建设,按总造价30%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1500万元、500万元奖补。
可以看出,青岛正通过政策引导,强化育种优势,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渔业从近海向深远海方向拓展。值得关注的是,与“海洋15条”相比,“海洋20条”新增加了对活鱼运输船的奖补。考虑到青岛通过“海洋15条”已推动“国信系列”“深蓝系列”等深远海养殖装备投入运营,“海洋20条”对活鱼运输船进行奖补,未来或将加快该深远海养殖配套船只建设,增强深远海养殖产业链。
海洋新兴产业代表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方向,已成为城市间海洋经济技术竞争的重点领域。“海洋20条”对此着重谋篇,推动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等产业发展。
以青岛重点打造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为例,青岛制定了具体扶持政策,促进“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实施,不仅延续“海洋15条”政策,继续支持企业研发海洋类独家品种或独家剂型药物,对新批准为海洋保健食品或涉海新食品原料的,每个品种给予50万元、每个企业每年最高300万元奖补,而且新增海洋化妆品的扶持,对新注册备案并成功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的海洋化妆品新原料,每项给予30万元、每个企业每年最高300万元奖补,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
海药院科研人员开展海洋药物研究。
相对于“海洋15条”出台的2022年,青岛今年海洋产业方向已经“锚定”,明确发展“4+4+2”现代海洋产业,其中包括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两个未来产业。对此,“海洋20条”围绕青岛最新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进行激励,以抢占海洋未来发展制高点。
例如,海洋大模型正加速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青岛正加快建设全国首个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在研、应用的海洋大模型达34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海洋20条”明确,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每年评选一批海洋领域“优秀应用场景”,给予所有获批企业共150万元的定额奖补。
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青岛海洋科研力量雄厚,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科研机构50余家,涉海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45家,两院涉海院士22人,海洋人才总量近40万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高地,是青岛未来的努力方向。
“海洋20条”对此亦有布局,以进一步培育海洋创新动能,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现代海洋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例如支持涉海科技成果转化及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首次获评省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首次在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评估中获得“优秀”的,给予50万元奖补;支持海洋领域有潜力的人才发展,开展海洋领域突出贡献人才评选活动,对获评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奖补。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新的重要主体。经过多年培育发展,目前青岛“四上”涉海企业超过3300家。不过,青岛海洋企业整体仍然“偏小、偏散、偏弱”。
对此,“海洋20条”强化保障,鼓励涉海企业积极参与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评定、复核,鼓励涉海企业上市,对于符合条件的相关项目依法依规给予支持。开展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活动,对首次认定的企业给予20万元奖补,以此激发海洋企业家干事创业热情,推动海洋科技企业蓬勃兴起,提升海洋企业的整体质量,加快培育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发展的海洋创新创业生态。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是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以“海洋20条”为支撑,青岛正在不断细化各项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海洋领域,把经略海洋真正落到实处,让“海洋”成为这座城市更醒目的标识、更快发展的驱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