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本报记者 李 筱
一筐核桃、一口水井、一间建在养老院里的医生工作室——这些看似微小的项目,构筑起了民建北京市丰台区工委社会服务的坚实基座。多年来,通过在朴素的民生需求上深耕,民建丰台区工委用持续的专注,将“帮扶”二字写成了厚重的“责任”。
2013年12月,北京市各民主党派重点支持门头沟区发展“8+1”行动正式启动实施。2019年,民建北京市委会创新“名誉户主”帮扶模式,民建丰台区工委与门头沟房良村的4户贫困家庭就此结缘。7年时光流转,这项工作的内涵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命名,化作沉甸甸的、如同家人般的责任。
起初,民建丰台区工委的帮扶多以直接的经济援助和物资补给为主。但随着走访慰问不断深入,会员与村民的关系在朝夕相处中悄然蜕变。每年白露时节帮村民摘核桃、卖核桃,成了“一家人”固定的团聚日。民建文化支部的原主委畅广平不仅带着会员认购核桃,还常常带着家人一同去看望帮扶对象家庭,双方都成为了彼此的牵挂。民建铁匠营支部主委刘敏的帮扶对象不幸因病去世,但她“脱低不脱钩”的承诺并未改变,依然持续关怀着帮扶对象的家人。这种从“帮扶之诺”到“朝夕相守”的情感联结,是民建北京市丰台区工委社会服务工作最温暖的收获。
7年来,帮扶的视野也从个体家庭扩展至整个村集体。民建铁匠营支部积极协助村集体建设蔬菜大棚,会员们不仅提供航天培育的优质种子和技术支持,更帮助打通销售渠道,旨在打造“高科技”蔬菜大棚来增加村集体收入。7年的时间,从解决一户的困难,到推动一村的发展,支部的帮扶工作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深耕“名誉户主”项目的同时,民建丰台区工委的帮扶项目还涉及涵盖抗旱机井建设、办公设备配置、图书资源补充、孤独症儿童关爱等多个方面。如何确保帮到点子上?“紧扣真实需求,聚焦实效与长效。”民建丰台区工委主委张婕告诉记者,他们的筛选依据,一是围绕长期打造的“一老一小”“爱心扬帆”服务品牌,形成常态化活动;二是依靠会内众多从事养老、教育、医疗行业的会员企业的专业经验。
2023年夏天,河北丰宁天桥镇遭遇严重旱灾,民建北京市委会发起“助丰宁村民抗旱打井”公益项目。民建丰台区工委第一时间响应,几乎全体会员都主动加入捐赠。民建北京市丰台区工委社服委主委安钟岩更是表态若筹款不足将由个人兜底。这份决心最终化为一口被命名为“丰台民建爱心井”的深水井,灌溉120余亩土地,惠及77位村民。
帮扶的脚步从不停歇,当综合五支部在回访中发现丰宁第四小学医疗保障不足,便迅速捐赠建设了一座医务室;之后又捐赠体育器材,并为丰宁第三中学捐建“爱心超市”。从一口解燃眉之急的井,到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丰台民建的帮扶构建起了着眼长远的长效机制。
如果说精准务实的社会服务是民建丰台区工委践行初心的“实践答卷”,那么持续提升参政履职能力,则是他们为服务社会注入长效动能的“根本支撑”。自2019年起,民建丰台区工委着力打造“妙笔生花看丰台”发展论坛品牌,通过课题调研来培养会员参政履职能力。
一个典型案例是“智慧家医工作室”的诞生。民建丰台区工委针对民营养老机构医疗能力薄弱、转诊通道不畅的普遍难题,开展深度调研,多方协调,最终推动区属三甲医院与养老中心签订服务协议,让医生得以定期出诊、巡诊。
近5年来,民建丰台区工委持续关注社区养老课题,完成了多篇相关调研报告。2024年,组织召开“医康养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将形成的成果上报给有关部门。在民建丰台区工委的持续推动下,2025年初,丰台区首家智慧家医工作室正式落地,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直接进驻养老院设立工作室,老人持医保卡即可便捷就医。如今,丰台区已新增社区医养服务站15个,服务覆盖超两万老年人。
这些扎根民生的实践与深耕细作的履职,让民建丰台区工委的社会服务工作有了最真切的温度。而这份始于责任、归于民心的坚持,也将使民建丰台区工委的温暖持续传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