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完成了从“起步”到“起跑”的惊人跨越。产业规模实现量级跃升,从2015年的3000多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超2.3万亿元,十年翻了三番;商业发射次数从零的突破,飙升至2024年的33次,占当年航天发射总数份额近50%;企业数量方面,已形成多元主体竞合的产业生态,仅2024年全年注册商业航天相关企业就超过1万家,当前注册企业总数超过8万家;从十年前的市场准入政策,到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顶层设计+政策落地双轮驱动,商业航天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大国竞逐的新焦点。
任何产业的拐点都不是一夜之间到来的,它背后是一条充满突破、争议、冷寂与繁华交织的进化之路。TIC试图通过梳理2015-2025年间的十个关键事件,还原中国商业航天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跃迁”的真实路径,为业界提供可参考的发展坐标系;也希望以具象化的事件与数据,让更多人读懂中国商业航天如何从遥不可及的尖端工程,逐步赋能千行百业、走进消费生活,从而切身感知硬科技创新的澎湃力量。
01
2015年:政策破冰,打开商业航天“准入之门”
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元年”。10月29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公布,引导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积极开展区域、产业化、国际化及科技发展等多层面的遥感、通信、导航综合应用示范,为民营企业参与发射、卫星制造、运营等核心环节提供政策支持。商业航天在中国正式破冰起航,第一批民营航天创业企业应运而生,正式开启“国家队引领、民营企业协同”的产业新生态。
![]()
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
02
2015年10月:“吉林一号”升空,开创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
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吉林一号”光学遥感卫星星座首批4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送入高度65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这不仅是中国民营卫星企业的首次规模化发射,其中“吉林一号”光学A星是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在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农林资源管理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为中国商业卫星的市场化运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
“吉林一号”一箭四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03
2019年7月:“双曲线一号”入轨,实现民营火箭“零的突破”
2019年7月25日13时0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来捷报:星际荣耀研发的“双曲线一号” 民营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按飞行时序将2颗卫星及多个有效载荷精确送入预定300公里圆轨道。这是中国民营运载火箭首次实现“从亚轨道飞行到近地轨道入轨”的关键突破,“双曲线一号”打破了国有火箭对发射市场的垄断,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从“技术探索阶段”正式迈向“商业化运营阶段”,瞬间点燃了资本市场对商业火箭赛道的关注热情。

“双曲线一号”发射画面
04
2020年7月:“北斗三号”开通,筑牢商业航天“时空底座”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北斗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共30颗卫星。北斗三号的建成不仅是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里程碑,更从根本上为商业航天筑牢了时空基础设施底座,为后续商业卫星互联网、无人机物流、智能驾驶等应用场景提供核心支撑,同时也为中国卫星导航技术出海、服务全球奠定了系统基础与国际口碑。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05
2023年7月:液氧甲烷火箭入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023年7月12日9时00分,蓝箭航天研发的“朱雀二号”遥二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卫星送入轨道,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新型推进剂应用领域实现革命性突破,彻底打破了国外在该技术领域的垄断。液氧甲烷火箭的成功,不仅使商业发射成本降低30%以上,更解决了卫星互联网大规模组网的运载成本瓶颈,为低轨卫星星座的商业化部署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

“朱雀二号”遥二液氧甲烷运载火箭转运画面
06
2023年9月:“手机直连卫星”,打通卫星消费级应用“最后一公里”
2023年9月3日,华为Mate60Pro全面开售,其核心亮点之一是支持通过“天通一号”卫星进行通信——用户可在无地面信号覆盖的区域,连接距地球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实现高清语音通话与短信收发。这一突破标志着商业航天从“专业领域”正式走进“消费级市场”,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倒逼中国技术创新,推动卫星终端小型化、通信资费平民化,带动卫星通信芯片、地面信号适配等产业链上下游技术的迭代,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依据。
![]()
手机直连卫星示意
07
2024年6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投用,完善全产业链“基础设施”
2024年6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式宣布已具备执行发射能力。项目预算总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配备2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1个固体火箭发射工位,并配套建设卫星总装测试厂房、火箭垂直总装厂房等全流程设施。其纬度低、海运便利、发射效率高的独特优势,专门适配商业航天规模化、高频次的发射需求。海南发射场的建成投用,填补了我国没有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
08
2024年12月:双星座密集组网,中国卫星互联网迈入规模化建设元年
2024年12月5日12时41分,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18星的方式,成功将上海垣信卫星规划15000颗卫星的“千帆星座”第三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2月16日18时00分,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中国星网规划12992颗卫星的GW低轨0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以两大巨型星座的密集部署和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为标志,中国卫星互联网从概念阶段大步迈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进入规模化建设“元年”,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卫星互联网商业服务带来切实价值。
![]()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千帆星座”
09
2025年5月:“三体计算星座”升空,开启“航天+AI”新纪元
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之江实验室研发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计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标志着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其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整体具备5POPS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卫星同时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实现分类、解译、检测等遥感任务的在轨处理。将超级计算机搬上太空实现“天算”,激活了“航天+AI”新赛道,将带动卫星数据服务、太空算力租赁等上下游产业规模突破,成为中国抢占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网络科技制高点的标志性事件。
![]()
之江实验室发布“三体计算星座”计划
10
2025年10月:可重复火箭迈向工程化应用,为亚轨道旅游规模化奠定基础
2025年10月18日至20日,蓝箭航天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首飞任务的第一阶段工作——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各项参数均达到设计要求。朱雀三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8吨(不回收状态),一子级具备自主高精度返回和软着陆能力,可支撑卫星互联网组网、大型通信卫星发射以及各型飞船发射的任务需求。随着火箭技术的持续突破,为亚轨道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太空旅行票价有望在五年内降至百万元以下,让“普通人上太空”的梦想照进现实。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测试画面
十年一瞬,星河璀璨。这些事件勾勒出中国商业航天第一个十年的演进轨迹:从政策松绑到市场驱动,从技术跟跑到局部领跑,从专业领域到消费生活,似乎每一步都踩准了创新突破与产业落地的节奏。中国商业航天历经十年耕耘破壁,才刚刚翻开最精彩的篇章。在2025年剩下的1个多月里,TIC相信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还将有突破性的大事发生,继续充实这部“十年简史”,这部航天版的“速度与激情”,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商业航天的第一个十年里,还有哪些关键时刻,照亮了未来的方向,承载着深远的意义,应该被记录与纪念?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