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欧洲学者:中国如何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十五五”规划建议给出“剧透”

0
分享至

导读

在当前风险挑战并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十五五”规划明年将迎来开局。根据最近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国将在未来5年聚焦科技自立与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发展基础,应对外部挑战。规划建议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全球多极化进程。“十五五”规划不仅是经济框架,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宣言,为全球伙伴提供了合作框架,展现出持续开放、协同发展的政策决心。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科斯塔斯·古里亚莫斯
(Kostas Gouliamos)

塞浦路斯欧洲大学前校长

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当前国际社会的特征是风险与挑战并存、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因素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十五五”规划明年将迎来开局。“十五五”期间的政策选择,将对中国国内和全球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最终的规划内容预计要到明年两会期间经审议批准后方能公布,但我们现在已经可以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一窥它的大体轮廓:中国将在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中寻求更深层次的科技自立,重新定义“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取向。中国正致力于构建具有韧性和包容性的现代化进程,全面夯实国家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五五”规划至关重要。

作为指导宏观政策实施的长期框架,科技进步始终是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它强调要破除地方壁垒,简化监管障碍,深化对外开放。面对日益增大的外部压力,中国将加大力度推动技术自立,减少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对外依赖。鉴于此,今年9月中国提出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可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关键产业领域的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治理现代化。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有望借助数字基础设施项目将一些先进的数字技术推广到海外,包括云服务和智慧城市系统等。通过投资人工智能、半导体和先进制造等核心技术,中国将不断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鉴于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仍是核心政策导向,“十五五”规划将助力中国实现气候环境目标,巩固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在长期战略的驱动下,“十五五”期间碳排放监测和碳足迹管理机制预计将收紧。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协同推进高技术产业与安全体系建设,中国向世界传递出在未来五年“于危机中育新机”的积极信号与坚定信心,旨在2035年如期实现现代化。对中国而言,“十五五”规划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与此同时,中国将继续在可再生能源、电动交通和低碳技术领域为全球做出贡献。对“全球南方”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两条可行的合作路径。首先,中国可扩大“绿色丝绸之路”合作,提供太阳能和风能基础设施以及电动汽车供应链。这可以帮助那些无法从西方获得绿色融资的国家加速能源转型。其次,中国可建立完善的碳足迹核算与产品认证体系。在长期规划的推动下,“一带一路”框架下“小而美”“绿而智”的项目理念将在“十五五”时期的国际合作中得到延续。


图片来源:新华社

除了经济方面以外,“十五五”规划可能会提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愿景,契合推动多边治理体系改革的共同诉求,与“全球南方”的共同愿望保持一致。与西方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言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正成为促进全球多极化的重要“催化剂”,具体表现包括在“金砖+”、上海合作组织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机制中加强协调;建立有助于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新标准和支付系统;以及在联合国等机构中就气候融资、技术获取和贸易体制改革等问题采取联合立场。

更广泛地看,“十五五”规划甚至可能为欧盟实现其战略自主目标提供一些启示。尽管中国支持欧洲实现战略自主,但欧洲实际采取的可能是一种双重策略:在全球问题上与中国保持可控的接触,同时在内部实施防御性经济举措。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十五五”规划不仅是一个经济框架,更是一份阐述中国如何加强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宣言。任何与中国竞争或合作的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将面对一个政策一以贯之、科技日益精湛、文化更加自信的中国。“十五五”规划将清晰地提示未来五年如何与中国相处的行动逻辑。

总体而言,“十五五”规划建议展现了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的战略决心和政策连续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全球科技体系做出了贡献。“十五五”规划的制度优势不仅将推动中国从工业化初期迈向技术强国,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更向国际社会传递出新一轮开放合作的重要信号。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Signal of intent"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杜娟 栾瑞英

编辑:张钊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85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www.chinawatch.cn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incentive-icons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
1499文章数 291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