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的打仗方法从来都是公开,敌人研究透了,但还是没办法

0
分享至

毛泽东打仗从不藏着掖着,敌人全看见了,就是拿他没招

炸点不是他打赢了多少仗,是他从头到尾都不藏着掖着。

战术战法摆在明面上,敌人天天看,天天看不懂,看懂了也照着学,结果还没一个能赢过。

他打的不是地图,是人的心,是人的腿,是人的命。

人家一手烂牌,硬是打出了王炸。

那年冬天,贵州乌江边,红军被堵得死死的,三面包围,前面是水,后面是追兵。



张闻天问毛泽东:往哪突?毛泽东就回了俩字:“打回去。”不是商量,不是分析,直接就定了调子。

一开始看着像是破釜沉舟,其实是先声夺人。

敌人当时调了几十万人,围追堵截,蒋介石天天在地图前画圈圈,想着一把围死红军。

但红军人少,路熟,胆大,心更稳。

他们不是被追着跑,他们是带着敌人跑。

四次过赤水,把国民党的部队晃得团团转。



有时候往南,有时候折回北岸,有时候假装南撤,结果又突然杀个回马枪。

敌人当时都懵了,说红军是不是没粮了,是不是逃了。

毛泽东自己说得明白:“不是逃,是调动你们。”敌人以为自己在指挥战局,其实早就被带节奏了。

这事儿在战史里叫“灵活机动”,但在当时,那就是命悬一线的赌博。

红军每一步都踩在刀口上,但没一个是乱走的。

每一次转身,都是为了下一步能活下去,甚至能反击。



这套打法后来又在东北用了一回。

辽沈战役之前,中央开会,有人说先打长春,饿了快断口粮了,容易搞。

毛泽东拍板:“不,先拿锦州。

拿下锦州,东北的口门就堵死了,外面的敌人回不来,里面的敌人出不去。

林彪当时都说时间紧,打不下来怎么办?毛泽东说:“必须。

没有退路,就没有选择。



结果十天就拿下了,整个东北的局势彻底翻盘。

你说敌人笨吗?不是,他们都能看明白这套打法。

问题是他们照着模仿,就是打不出来。

因为他们不懂红军凭啥敢这样走。

他们靠电报、靠参谋、靠地图,红军靠的是人。

说到人,还得提淮海那场仗。



那仗不是靠枪打下来的,是靠几百万民工,一辆辆独轮车,一袋袋粮食,一步步推出来的。

红军没卡车没铁路,全靠人推。

老太太、孩子、种地的、砍柴的,全上了。

有人担心他们顶不住。

粟裕说得直白:“他们是给自己推的。

这不是喊口号。



人家冻得睡在破席子下,粮食掉了也捡起来接着推。

有人脚烂了,绑上布条继续走。

不是因为纪律,是因为他们认了这仗不是替谁打,是为了自个儿的命。

陈毅急了都拍了桌子:“有粮有兵,就能打胜仗。”这话不客气,但句句在理。

没有后勤,打什么仗?

国民党那边靠火车,铁路一断,士兵饿得啃树皮。



空投粮食,结果被红军抢了,自己人没吃上。

敌人那边的指挥官最后说:“救兵不会来了,自己逃吧。

红军那边啃着冰土豆一样能冲锋。

不是靠训练,是靠认了这个理——这仗赢了,家里人就有饭吃,有地种。

这种打法,在长征时就已经有雏形了。

红军进村,不抢不拿,还帮老百姓砍柴种地。



王树声当时跟村里老人说:“我们是穷人打的仗,不是给老爷打的。”他掀开棉袄,补丁摞补丁,真不是装。

后来敌人夜袭,村民敲锣报警。

不是命令,是自愿。

不是感动,是信任。

这信任后来用在了情报战上。

赤水河边,红军故意留下坏枪和空粮袋。



敌人一看,以为红军快撑不住了,赶紧进攻。

结果一头冲进红军布的口袋阵。

村民说,看到那些假粮袋,差点笑出声。

红军没什么高科技,全靠人心。

人心到位,哪怕泥路也能走出大路。

没了人心,再多炮也白搭。



情报战不是虚的。1935年,蒋介石收到密报:红军主力北上。

他信了,部署南部防线,结果红军突然杀进贵阳。

毛泽东亲自下命令:“留假标语,搭假浮桥。”敌人全信了。

这不是偶发的胜利,是连续的错位操作。

敌人以为八路军会正面迎战,结果连人影都找不着。

日军有个军官气得写报告:“像影子,追不上,摸不着。



红军不打你布好的阵地,专打你想不到的地方。

你要撤,我追;你要打,我跑。

你越用力,越被牵着走。

辽沈战役前,林彪放出风说打长春,实际上直奔锦州。

敌人反应过来时,已经晚了。

蒋介石在电报上写:“死守。”结果守到最后,全线崩了。



敌人不是信息不全,是跟不上节奏。

他们的指挥系统太重,改一次计划要层层审批。

而毛泽东这边,随时调整,三步一变。

他们像在开快车,敌人还在倒车。

遵义会议那会儿,红军已经快打不动了。

有人说没后方怎么打?毛泽东一句话:“打到哪,哪就是根据地。



不是空话。

那时候红军天天行军,翻山过河,有时候一天走几十公里。

敌人以为抓住了,扑上来一看,扑空了。

不是怕打仗,是不愿浪费仗。

打那该打的,别的都让开。

后来他们总结:“以时间换主动。”先跑不是输,是为了选个能赢的战场。



毛泽东还打破了兵力分布的老规矩。

不搞平均分兵,哪怕其他线空着,也要集中打一个口子。

遵义那次,就是抓住敌人孤军,五倍兵力一口吃掉。

打完士气立马就上来了。

这种打法后来被用到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里。

每一仗都快打快收,不拖时间。



敌人说毛泽东靠的是人多。

其实不是,是他随时能改剧本,别人还在读说明书。

毛泽东后来说:“不是秘密战,是阳谋。”敌人都知道他要做什么,但就是挡不住。

这事拖到后来,敌人也没人能破解。

他们不是不聪明,是不敢那么打。

毛泽东这一套,不是从书里翻出来的,是一步一步,一仗一仗试出来的。

他赢的不是战术,是节奏,是人心,是胆量。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史之铭 incentive-icons
史之铭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177文章数 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