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英站在家门口,深吸了一口气才掏出钥匙。
钥匙转动锁芯的咔嚓声刚落,一股浓郁的酱香味便扑面而来。
他的胃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脸上却习惯性地堆起温和的笑容。
“俊英回来啦?快洗手,妈今天炖了猪蹄,火候正好!”岳母董惠萍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笑容满面。
餐桌上,那口熟悉的硕大砂锅正冒着腾腾热气,棕红色的猪蹄在浓稠的汤汁里颤巍巍地闪着油光。
这是这个月的第几次了?许俊英已经记不清。
自从岳母得知他是满族后,家里的餐桌上就再也没离开过这道“硬菜”。
妻子卢静怡接过他的公文包,递给他一个夹杂着歉意和无奈的眼神。
许俊英拍拍她的手背,示意自己没事。
他走向餐桌,看着那锅炖得烂熟的猪蹄,心里五味杂陈。
岳母的好意像这锅浓汤一样厚重,却也像这每日不变的菜肴一样,让他感到一种甜蜜的负担。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萌生,或许,是时候该做点什么了。
一个既能保全岳母面子,又能巧妙化解这尴尬局面的计划。
他想到了一个人,妻子单位那位德高望重的领导,袁阳伯。
![]()
01
许俊英洗完手,在餐桌旁坐下。
董惠萍已经殷勤地盛好了一大碗米饭,并将一只最肥硕的猪蹄夹到了他碗里。
“快尝尝,妈今天放了新买的黄豆酱,炖了整整一下午呢。”她目光殷切地看着女婿。
“谢谢妈,您辛苦了。”许俊英拿起筷子,夹起一块猪蹄,送入口中。
肉质软烂,入口即化,调味也确实恰到好处。
平心而论,岳母的厨艺是很好的,这道炖猪蹄单独拿出来,堪称美味。
可再好的东西,也架不住天天吃、顿顿吃。
尤其是当它背后还隐含着一层让人哭笑不得的误解时。
“怎么样?合口味吗?”董惠萍追问道,眼神里带着期待。
“很好吃,妈的手艺越来越好了。”许俊英咽下口中的食物,微笑着回答。
他瞥见妻子卢静怡微微蹙了下眉,但很快又舒展开来。
“妈,您也吃,别光顾着给俊英夹菜。”静怡给母亲碗里夹了一块瘦肉。
“我吃过了,在厨房尝味道的时候就吃饱了。”董惠萍摆摆手,目光依然停留在许俊英身上,“俊英啊,你们满族人是不是都特别爱吃猪蹄?”
许俊英咀嚼的动作微微一顿。
这个问题,岳母已经以各种形式问过不止一次了。
“妈,每个地方饮食习惯不太一样。”他尽量委婉地说。
“我知道,我知道。”董惠萍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我特意问过老周,她儿媳妇也是满族,说这是你们的传统。”
许俊英张了张嘴,最终只是化为一抹无奈的笑,低头继续吃饭。
传统?他从小到大,家里并没有特别偏爱猪蹄的饮食习惯。
父亲是满族,母亲是汉族,家里的饭菜一直都是南北融合,并无定规。
这种刻板印象究竟从何而来,他实在想不明白。
“多吃点,工作那么辛苦,得补补。”董惠萍又给他夹了一块。
“够了够了,妈,我自己来。”许俊英连忙端起碗。
这顿饭吃得他胃里沉甸甸的,不仅是食物的分量,更是心里的负担。
饭后,许俊英主动起身收拾碗筷。
“放着我来,你去歇着。”董惠萍抢过他手中的盘子,“静怡,给俊英泡杯茶,今天新到的龙井。”
静怡应了一声,拉着许俊英走到客厅沙发坐下。
厨房里传来哗哗的水声和岳母哼唱老歌的轻微调子。
“委屈你了。”静怡轻声说,将泡好的茶推到他面前。
“妈也是一片好心。”许俊英端起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的镜片。
“我知道你吃腻了,明天我跟妈说说,换点别的菜。”静怡握住他的手。
“别,”许俊英摇头,“直接说反而伤妈的心,她也是想对我好。”
他抿了一口茶,清香的茶汤稍稍冲淡了口腔里残留的油腻感。
透过磨砂玻璃门,他能看到岳母在厨房忙碌的背影。
董惠萍退休前是中学老师,为人认真负责,就是有时候太过认死理。
自从搬来和他们同住后,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照顾这个小家上。
尤其是对许俊英这个女婿,更是关怀备至,甚至有些过度。
这种好,让人无法拒绝,也无法轻易指出其中的谬误。
“总得想个办法...”许俊英喃喃自语。
“什么办法?”静怡问道。
“没什么。”许俊英笑了笑,转移了话题,“今天工作怎么样?”
他心中那个模糊的计划尚未成熟,暂时还不便与妻子详谈。
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自然而不刻意地解开这个误会的机会。
02
夜深了,主卧室内只亮着一盏暖黄色的床头灯。
许俊英靠在床头看书,却久久没有翻动一页。
浴室的水声停了,不一会儿,卢静怡擦着头发走出来。
“还在想猪蹄的事?”她坐到梳妆台前,透过镜子看着丈夫。
许俊英放下书,叹了口气:“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不是你的问题。”静怡转过身,“妈就是那样的人,认准一件事就特别执着。”
她走到床边坐下:“上周她和周阿姨聊天,听说满族有什么‘传统美食’,就记在心里了。”
“可哪有什么必须吃猪蹄的传统?”许俊英哭笑不得。
“你知道妈的,她总觉得要对你好,就要投你所好。”静怡无奈地笑笑,“虽然这个‘好’可能有点偏差。”
许俊英想起第一次见到董惠萍的情景。
那时他和静怡刚谈恋爱不久,去她家吃饭,董惠萍做了一桌子菜,不停地给他夹菜。
“小许多吃点,太瘦了。”那时的董惠萍就是这样热情得让人招架不住。
结婚后,这种关心有增无减。
尤其是当董惠萍丈夫去世后,她搬来与他们同住,更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女儿女婿身上。
“妈是真心对你好。”静怡轻声说,“只是方式可能...”
“我明白。”许俊英握住妻子的手,“所以我才更不好直接说什么。”
他下床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宁静的夜色。
小区里的路灯在柏油路上投下昏黄的光晕,偶尔有晚归的车灯划过。
“其实猪蹄本身没问题,关键是背后的那种...”他寻找着合适的词语,“被标签化的感觉。”
“我懂。”静怡走到他身边,“就像有人听说我是南方人,就以为我每顿都得吃米饭一样。”
“对,就是那种感觉。”许俊英点头,“被简化、被定义了。”
沉默片刻,静怡靠在他肩上:“要不我明天婉转地跟妈说说?”
“怎么说?‘妈,俊英不爱吃猪蹄’?”许俊英摇头,“那妈肯定会难过,觉得她的一片心意被辜负了。”
“那怎么办?总不能天天这么吃下去吧?”静怡也犯了难。
许俊英看着窗外,突然问道:“你们单位那个袁主任,是不是快退休了?”
“袁主任?你是说袁阳伯主任?”静怡有些意外他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是啊,下个月就退休了,怎么了?”
“没什么,突然想起来。”许俊英若有所思。
他记得静怡说过,袁主任为人宽厚,在单位德高望重,而且好像也是满族。
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或许,解铃还须系铃人。
![]()
03
周六上午,小区中心的小花园里,几个退休老人正聚在一起闲聊。
董惠萍和周阿姨坐在长椅上,晒着暖洋洋的太阳。
“你家俊英最近怎么样?工作还顺利吧?”周阿姨问道。
“挺好的,就是太忙了,我看他最近都瘦了。”董惠萍语气中带着心疼。
“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压力大。”周阿姨附和道,“对了,你上次不是说俊英是满族吗?我回家跟我儿媳妇说了,她还挺惊讶的。”
董惠萍来了精神:“是吗?你儿媳妇也是满族,她有没有说你们平时都爱吃什么?”
周阿姨想了想:“她说他们老家那边好像确实有些特别的饮食习惯,不过具体我没太记住。”
“我记得你上次说,满族人都爱吃猪蹄?”董惠萍求证道。
“好像是有这么个说法...”周阿姨不太确定地说,“反正我儿媳妇是挺喜欢吃的。”
这句话让董惠萍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
“我就说嘛!”她一拍大腿,“俊英每次吃我做的炖猪蹄,都可高兴了。”
事实上,许俊英每次都是礼貌性地吃完,但从没表现出特别的喜好。
但在董惠萍的解读中,女婿的礼貌就是最好的认可。
“你这岳母当得可真够用心的。”周阿姨称赞道。
“应该的,女婿半个儿嘛。”董惠萍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再说了,静怡工作也忙,我得多帮衬着点。”
她看了看表:“哟,快十一点了,我得回去准备午饭了。今天买了新鲜的猪蹄,得早点炖上。”
“又炖猪蹄啊?你家俊英可真幸福。”周阿姨笑道。
“他爱吃,我就多做。”董惠萍起身,拍了拍衣服,“走了啊,明天再聊。”
望着董惠萍匆匆离去的背影,周阿姨摇了摇头,轻声自语:“满族人都爱吃猪蹄?我怎么没听儿媳妇这么说过...”
而此时,董惠萍已经快步往家走,心里盘算着今天的猪蹄要加什么配料。
是放黄豆好呢,还是放花生?或者试试新学的药膳配方?
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好意正渐渐变成一种负担。
更没想到,这个基于误解的“体贴”,很快将会面临一个尴尬的真相。
04
周日的家庭聚餐比平时更加丰盛。
董惠萍从早上就开始忙碌,准备了八菜一汤,当然,主角依然是那锅炖猪蹄。
静怡的表哥一家也来了,小小的公寓顿时热闹起来。
“姨妈的手艺还是这么好!”表哥夹起一块红烧肉,赞不绝口。
“都是家常菜,随便做的。”董惠萍谦虚道,目光却不时瞟向那盘猪蹄。
终于,在大家吃得差不多时,她找准时机,将猪蹄转到了许俊英面前。
“俊英,这是妈特地给你做的,多吃点。”她的声音不大,但足够全桌人听见。
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许俊英身上。
他感到脸颊有些发烫,但还是微笑着夹起一块:“谢谢妈,您太费心了。”
“这有什么费心的,你喜欢吃就好。”董惠萍满意地看着女婿,“我听周阿姨说,这是你们满族的传统美食,是不是特别合口味?”
许俊英咀嚼的动作慢了下来。
全桌人都看着他,等待他的回答。
静怡见状,连忙插话:“妈,您这炖猪蹄的手艺确实越来越好了,连表哥都夸呢!”
“是啊是啊,”表哥会意,立即接话,“比我妈做的好吃多了,改天得让姨妈教教我媳妇。”
话题被成功转移,董惠萍的注意力暂时被引开。
许俊英向妻子投去感激的一瞥,静怡微微眨了眨眼。
饭后,表哥拉着许俊英到阳台抽烟。
“怎么,姨妈这是跟猪蹄杠上了?”表哥吐了个烟圈,笑着问。
许俊英苦笑:“自从她知道我是满族后,就认准了我们祖祖辈辈都爱吃猪蹄。”
“这都哪跟哪啊?”表哥失笑,“我怎么没听说过满族有这传统?”
“妈也是听周阿姨说的,周阿姨的儿媳妇也是满族。”许俊英解释道。
“以讹传讹啊这是。”表哥摇头,“你就不打算澄清一下?”
“怎么澄清?直接说‘妈,我不爱吃猪蹄’?”许俊英叹气,“你也知道妈的脾气,她是一片好心,直接拒绝会伤她的心。”
表哥想了想,点头:“这倒是,姨妈那人认死理,又特别要强。”
两人沉默地抽着烟,楼下有几个孩子在追逐嬉戏。
“得想个巧妙的办法,既不让妈难堪,又能解开这个误会。”许俊英若有所思。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说。”表哥拍拍他的肩膀。
回到客厅,董惠萍正在给大家切水果。
“俊英,来吃西瓜,你最爱的沙瓤西瓜。”她又开始张罗。
许俊英看着岳母忙碌的身影,心中那个计划越发清晰起来。
下周就是静怡单位的聚餐了,袁阳伯主任也会参加。
也许,那会是一个好机会。
![]()
05
周一一早,许俊英所在的广告公司接了个新项目,整个团队都忙碌起来。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不得不加班加点,连晚饭都在公司解决。
这让他暂时避开了家里的“猪蹄宴”,但也增加了妻子的负担。
“对不起,这几天都回不去吃饭,让你和妈单独吃了。”晚上视频时,许俊英愧疚地说。
“没事,你忙你的。”静怡在镜头那头微笑,“正好让妈的猪蹄休息几天。”
两人都笑了,但笑容中都有些无奈。
“项目周四能结束吗?我们单位的聚餐定在周五晚上。”静怡问道。
“应该可以。”许俊英点头,“对了,你们袁主任确定会参加吗?”
“当然,这是为他办的欢送会嘛。”静怡有些奇怪,“你怎么这么关心袁主任?”
“就是随口问问。”许俊英掩饰道,“听说他为人很不错。”
“是啊,袁主任是单位里的老好人,大家都尊敬他。”静怡说,“他还是你们满族同胞呢,说不定你们能有共同话题。”
许俊英心中一动,但没再多问。
周三下午,项目终于告一段落,许俊英提前下班回家。
经过静怡单位附近时,他想起妻子说今天要去见客户,便顺路去接她。
在办公楼大厅等候时,他无意间听到了两个中年男子的对话。
“阳伯兄,这次退休后有什么打算?”一个戴着眼镜、学者气质的男子问道。
“先休息一段时间,陪陪老伴,然后可能应老曾你的邀请,去大学里讲讲满族文化。”回答的男子声音温和,应该就是袁阳伯。
许俊英抬头望去,只见两位六十岁左右的男子站在不远处。
被称为“阳伯兄”的那位气质儒雅,面带微笑,正是他在静怡单位年会上见过一面的袁主任。
“那太好了!现在的年轻人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太少了。”曾教授模样的人说,“特别是饮食文化方面,误解颇多。”
袁阳伯笑了:“是啊,有人一听我是满族,就问我是不是特别爱吃猪肉,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许俊英的耳朵立刻竖了起来。
“满族传统上不是以渔猎为生吗?应该更偏爱野味才对。”曾教授说。
“传统上是这样,但时代在变,饮食习惯也在融合。”袁阳伯语气平和,“重要的是不要被刻板印象束缚,每个民族都有多样性。”
“说得对,就像汉族人也并非都爱吃米饭面条一样。”曾教授赞同道。
两人又聊了几句,便握手道别。
许俊英站在原处,心中波澜起伏。
袁主任的话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更重要的是,他确认了袁主任确实是能够理解这种困扰的人。
这时,静怡从电梯里走出来,看到丈夫有些惊讶:“你怎么来了?”
“来接你下班。”许俊英收回思绪,笑着迎上去。
回家的路上,他看似随意地问:“周五的聚餐,是在饭店举行吗?”
“是啊,怎么了?”静怡看向他。
“我在想...”许俊英斟酌着词句,“既然是为袁主任办的欢送会,只是吃顿饭是不是太简单了?”
“那你的意思是?”
“我在想,要不要请袁主任周末来家里坐坐,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许俊英尽量让语气显得自然,“毕竟他照顾了你这么多年。”
静怡想了想:“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妈那边...”
“妈肯定欢迎啊,她最喜欢热闹了。”许俊英说,“而且招待客人是妈的强项。”
他没有说出真正的目的,但这个计划已经在他心中成型。
是时候解开这个关于猪蹄的误会了。
06
周五晚上的聚餐气氛热烈。
袁阳伯在单位人缘极好,几乎整个部门的人都来为他送行。
许俊英作为家属受邀参加,他特意提前下班,打扮得体地陪同静怡前往。
饭店包间里,三张大桌坐得满满当当。
袁阳伯坐在主桌,不时有人过来敬酒,说些祝福的话。
他始终面带微笑,一一回应,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
静怡带着许俊英过去敬酒时,袁阳伯立刻认出了他。
“小许是吧?静怡的爱人。”他和蔼地与许俊英握手,“上次年会见过一面,记得你是做广告设计的?”
“袁主任好记性。”许俊英有些意外,“没想到您还记得我。”
“静怡经常提起你,说你是她坚强的后盾。”袁阳伯笑道,“有个支持自己事业的伴侣很重要啊。”
许俊英感到这位长者的亲切与真诚,心中的计划更加坚定。
敬酒过后,他找了个合适的时机,向袁阳伯发出了邀请。
“袁主任,听说您下个月就正式退休了,我和静怡想周末请您来家里吃顿便饭,不知您是否方便?”
袁阳伯略显惊讶,但很快露出温和的笑容:“太客气了,这怎么好意思。”
“应该的,静怡在单位受您照顾这么多年的机会。”许俊英诚恳地说,“就是家常便饭,不会太麻烦。”
静怡也帮着劝说:“是啊主任,俊英妈妈做饭很好吃,您一定要尝尝。”
袁阳伯看了看这对真诚的年轻夫妇,点了点头:“那好吧,我就不推辞了。周日中午如何?”
“太好了!”许俊英心中一喜,“那就说定了,周日中午您来家里。”
回家的路上,静怡好奇地问:“你怎么突然想到请袁主任来家里?”
许俊英握着方向盘,目视前方:“就是觉得袁主任这人很好,想多接触接触。”
“你该不会是想通过袁主任...”静怡似乎猜到了什么。
许俊英笑了笑,没有否认:“妈不是一直想多了解满族文化吗?袁主任是这方面的权威,正好可以请教请教。”
静怡沉默片刻,轻轻握住丈夫的手:“希望这个方法有效。”
“总比直接告诉妈‘我不爱吃猪蹄’要好。”许俊英说。
第二天,当许俊英告诉董惠萍周日有客人要来时,她的反应正如预期般热情。
“静怡的领导?就是那位快要退休的袁主任?”董惠萍确认道。
“是的,袁主任对静怡一直很照顾,我们想表达下谢意。”许俊英说。
“应该的,应该的。”董惠萍连连点头,“我得好好准备几个拿手菜。”
她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菜单,脸上洋溢着忙碌的喜悦。
许俊英和静怡交换了一个眼神,既期待又有些忐忑。
这场精心安排的“巧合”,不知会迎来怎样的结果。
![]()
07
周六一整天,董惠萍都处于一种幸福的忙碌中。
一大早她就去了菜市场,精心挑选最新鲜的食材。
回到家后,她开始细致地打扫卫生,连平时不太注意的角落都擦得干干净净。
“妈,不用这么麻烦,袁主任是很随和的人。”静怡看着母亲忙前忙后,忍不住劝道。
“那怎么行,领导来家里做客,可不能失了礼数。”董惠萍头也不抬地擦着茶几。
许俊英想帮忙,也被她推开了:“你去忙你的,厨房和客厅交给我就行。”
中午简单吃了点面条,董惠萍就开始准备明天的菜肴。
她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菜谱和烹饪心得。
“俊英,袁主任有什么特别喜欢吃的菜吗?”她问道。
许俊英想了想:“不太清楚,不过听说他也是满族。”
这句话像是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董惠萍的思路。
“满族?你怎么不早说!”她眼睛一亮,“那我更得好好准备几道特色菜了。”
许俊英心中暗叫不好,他本意是暗示母亲不必特意准备满族菜肴,没想到适得其反。
“妈,普通的家常菜就可以了...”他试图挽回。
“那怎么行!”董惠萍已经沉浸在菜单规划中,“我得做几道地道的满族菜,让袁主任有回家的感觉。”
她翻着菜谱本,口中念念有词:“满族传统菜...白肉血肠...这个太复杂了,来不及准备。萨其马...这是点心,不适合正餐...”
突然,她合上本子,自信满满地说:“有了!就做我的拿手炖猪蹄,再配几个其他菜。这道菜最代表满族饮食文化了!”
许俊英和静怡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
“妈,其实满族菜系很丰富的,不一定非要做猪蹄...”静怡小心翼翼地建议。
“你们年轻人不懂,”董惠萍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我问过周阿姨,她儿媳妇说这是满族的最爱。”
许俊英感到一阵无力,误会不但没有解开,反而越陷越深了。
他原本计划通过袁主任的到来,自然化解这个误会。
现在看来,这个计划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尴尬。
但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只能祈祷明天一切顺利,希望袁主任能够理解并帮助化解这个局面。
08
周日上午,董惠萍起了个大早,开始在厨房忙碌。
炖猪蹄的香气很快弥漫了整个公寓,浓郁得几乎化为实体。
许俊英起床时,看到岳母已经准备好了大部分菜品,正在精心摆盘。
“俊英,你看这样摆好看吗?”董惠萍指着拼盘,像等待老师点评的学生。
“很好看,妈辛苦了。”许俊英真诚地说。
平心而论,岳母的厨艺和用心程度无可挑剔。
只是那份固执的误解,让这一切都变了味。
十一点半,门铃准时响起。
许俊英深吸一口气,前去开门。
袁阳伯站在门外,手里拎着一盒茶叶和一瓶红酒,衣着休闲但得体。
“袁主任,欢迎欢迎!”许俊英连忙将客人请进屋。
“小许,静怡,打扰你们了。”袁阳伯笑容可掬。
董惠萍闻声从厨房出来,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袁主任您好,总听静怡提起您,今天终于见到了。”
“您就是静怡的母亲吧?静怡工作认真负责,原来是遗传了您的优点。”袁阳伯得体地夸赞道。
董惠萍被说得眉开眼笑:“袁主任过奖了,快请坐,喝杯茶,菜马上就好。”
客厅里,气氛融洽。
袁阳伯很善于聊天,从静怡的工作聊到许俊英的职业,再聊到董惠萍的退休生活。
他说话不急不缓,处处透着长者的睿智与温和。
董惠萍对他印象极好,话也多了起来。
“听俊英说,您也是满族?”她终于切入了关键话题。
袁阳伯点点头:“是啊,祖上是正黄旗的。”
“那真是太巧了!”董惠萍眼睛一亮,“我今天特地准备了几道满族风味菜,希望合您口味。”
许俊英的心提了起来,他看了一眼静怡,发现妻子也略显紧张。
“您太客气了,普通家常菜就好。”袁阳伯温和地说。
“不客气不客气,应该的。”董惠萍站起身,“菜都准备好了,咱们边吃边聊。”
大家移步餐厅,桌上已经摆满了丰盛的菜肴。
正中位置,那锅熟悉的炖猪蹄格外显眼。
许俊英注意到,袁阳伯的目光在猪蹄上停留了一瞬,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
“袁主任,您坐上座。”董惠萍热情地安排座位。
所有人落座后,董惠萍开始介绍菜品,脸上带着自豪。
当介绍到那锅炖猪蹄时,她特别加重了语气:“这是我特地为您和俊英准备的,听说这是满族的传统美食...”
空气似乎在这一刻凝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