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老武这篇文章讲的是,德国邀 “台独” 又派财长访华,双标操作下,中德需坦诚对话平衡合作与红线。
![]()
11月12日,被重庆公安以分裂国家罪立案侦查的“台独”分子沈伯洋,居然出现在德国联邦议会的听证会上。
更讽刺的是,他还在议会大楼门前拍视频叫嚣,说大陆扬言他出国就逮捕的说法是“谎言”。
可就在这起严重干涉中国内政的事件发生两天后,中国外交部直接官宣: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将于11月17日访华。
![]()
一边是公然给“台独”分子站台,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红线;一边是火急火燎派财长来谈合作,德国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
德国操作太分裂
![]()
德国这次的行为,用“分裂”两个字形容再合适不过。
沈伯洋是什么人?早被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大陆已经启动刑事立案侦查,本质上就是破坏国家主权的罪犯。
德国联邦议会偏偏在这个敏感时刻邀请他,还让他在听证会上炒作所谓“中国虚假信息作战”议题,明摆着就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
![]()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听证会并非民间活动,而是德国联邦议会人权委员会深度参与组织的,背后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可就在沈伯洋窜德的第二天,德国议会又通过法案,要赋予内政部权力,禁止所谓“高风险”中企参与德国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一边在涉台问题上挑衅,一边在经贸领域筑墙,转头又派财长带着庞大代表团访华,德国的操作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
其实这已经不是德国第一次这么“双标”了。
10月底,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本计划访华,结果临行前公然炒作涉台议题,声称“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被中方严厉驳斥后,只能以“未能安排足够会谈”为由取消行程。
如今外长访华泡汤,又冒出沈伯洋事件,德国急着派财长来补救,说白了就是怕中德关系彻底降温,影响了自己的经济利益。
![]()
克林拜尔这次访华也确实够“拼”,不仅带了德国央行行长、金融监管局局长,还有德意志银行、安联保险等巨头的高管,阵仗比之前的外长访华还大。
这种“政治上挑衅,经济上求和”的戏码,一次两次或许能蒙混过关,次数多了只会消耗彼此的信任。
![]()
德国内部早吵翻了
![]()
德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核心原因就是内部已经彻底“撕裂”。
一边是政界某些人抱着意识形态偏见不放,总想跟着美国的步调,在对华问题上搞些小动作。
他们嘴上说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行动上却不断干涉中国内政,还成立所谓“专家委员会”,要重新审查对华贸易政策,打着“去风险”的旗号搞“脱钩断链”。
![]()
德国总理默茨甚至公开表态,要对中国科技企业采取更强硬立场,不允许中国零部件用于德国6G网络。
这些政客似乎忘了,德国经济现在早就离不开中国了。
另一边,德国企业界却清醒得很,早就急着给政府“敲警钟”。
![]()
化工巨头巴斯夫的CEO凯礼直言不讳:“想在化工行业保持增长,就必须在中国发展”,还呼吁政府主动和中方建立良好关系。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巴斯夫在广东湛江的一体化基地已经正式投产,这可是他们迄今最大的单一投资项目,总投资额接近90亿欧元。
不止巴斯夫,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1到8月,中国重新超越美国,再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1634亿欧元。
![]()
中国德国商会的调查更能说明问题,92%的受访德企表示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超过半数还计划增加对华投资。
德国的汽车、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早就和中国市场深度绑定。
德国制造再厉害,没有中国这个庞大的消费和生产基地,至少要丢掉一半的发展动力,这是企业界最真切的感受。
![]()
可政界的脑子似乎还停留在意识形态对抗的老路上,一边想抱美国大腿,一边又舍不得中国市场的红利,这种拉扯让德国的对华政策变得越来越摇摆不定。
![]()
财长访华带四大诉求
![]()
克林拜尔这次急着访华,可不是来“走亲戚”的,背后藏着德国实实在在的利益诉求。
根据德媒披露的消息,他这次来华至少有四件“要紧事”要谈。
第一件就是争取德国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希望德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能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这也是随行的金融巨头们最关心的问题。
![]()
第二件是为稀土供应而来,现代工业尤其是汽车、军工领域,根本离不开稀土,而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有着绝对优势。
虽然美国和中国有短期协议暂停严格出口限制,但德国企业还是担心供应不稳定,这次财长亲自上门,就是想拿到更靠谱的保障。
第三件是为在华德企争取更稳定的发展环境,随着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德国企业既想保住现有份额,又希望减少不必要的贸易壁垒。
![]()
第四件则是想让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更大影响力,这也是德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诉求之一。
其实这些诉求背后,都指向一个核心:德国经济已经扛不住了,必须牢牢抓住中国市场。
德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增长乏力,今年7月工业新订单环比下降2.9%,连续三个月下滑,曾经的“欧洲经济火车头”早就跑不动了。
![]()
为了提振经济,德国政府还出了个昏招,把2026财年国防开支飙升到827亿欧元,比上一财年增加32%。
可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早就分析过,靠军费拉动经济效率最低,投入1块钱最多只能产生5毛钱的效果,还不如投资基础设施和教育。
更有意思的是,就算德国想发展军工,也绕不开中国。
![]()
德国最大的军工制造商莱茵金属,现在的产能只有冷战时期的十分之一,而现代军工必需的稀土永磁、特种合金,核心供应都在中国手里。
一边喊着“去风险”,一边连关键原材料都离不开,这种自相矛盾的状态,正是德国当前的真实写照。
![]()
中德该谈的不只是生意
![]()
面对德国的复杂操作,中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红线不容触碰,但对话的大门始终敞开。
针对沈伯洋窜德事件,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的回应一针见血:“台独”分子越疯狂,越会提早灭亡,等待他们的是正义审判和遗臭万年的下场。
这番话不只是说给沈伯洋听的,更是给德国划出了清晰的红线,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触碰红线就要付出代价。
![]()
但中方并没有因为个别事件就彻底关闭合作大门,同意克林拜尔访华,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既体现了中方对中德关系的重视,也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我们愿意理性沟通,但绝不接受“政治上挑衅,经济上获利”的双标行为。
中德作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强国,合作基础其实很扎实。
![]()
过去这些年,从汽车制造到新能源,从金融服务到教育交流,两国合作几乎覆盖了所有关键领域,带来的是双赢的结果。
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中国也通过合作提升了工业水平,这种互补性不是随便就能替代的。
![]()
但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不能一边想从中国市场捞好处,一边又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给中国添堵。
这次财长访华,对德国来说是一次“补救机会”,对中方来说则是一次“信号测试”。
我们想看到的,是德国能拿出真正的诚意,理清自己的对华立场,而不是继续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之间摇摆不定。
![]()
德国企业界已经用行动表明了态度,政界也该跟上节奏,别再被所谓的“政治正确”绑架,做出损害两国长远利益的事情。
![]()
合作,就要拿出诚意
![]()
中德关系走到今天,早就不是“你买我卖”的简单贸易关系,而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原材料和稳定的供应链,中国也需要德国的先进技术和合作诚意,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本来就该好好珍惜。
但最近德国的一系列操作,正在不断消耗这种信任。
![]()
一会成立委员会审查对华贸易,一会推动法案限制中企参与基建,一会又给“台独”分子站台,这些行为都在给中德关系添堵。
克林拜尔访华前说过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只是谈论中国,而是要与中国对话”,这句话说得很对,但对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真正的对话,需要德国正视中方的核心利益,停止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需要德国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不要把正常的经贸合作政治化;需要德国拿出连贯的对华政策,而不是政出多门、前后矛盾。
![]()
中方已经释放了足够的诚意,没有因为沈伯洋事件就取消财长访华,也没有因为德国政界的一些不当言论就否定整个中德合作的价值。
但诚意是相互的,如果德国只是想通过这次访华“灭火”,拿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后,继续在政治上挑衅,那中德关系很难真正重回正轨。
要知道,中国的市场从来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菜园子,合作的大门随时敞开,但也绝不会为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开绿灯。
![]()
中德这次好好谈,不仅是为了两国的经济发展,更是为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作为中欧关系的“风向标”,中德关系的走向,会直接影响整个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模式。
如果德国能抓住这次机会,拿出清晰、连贯、务实的对华立场,两国合作的空间还会更大;如果还是继续“左右摇摆”,那只会错失更多发展机遇。
![]()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合作,拼的不是谁的嗓门大,而是谁更有诚意、谁更能正视彼此的利益。
德国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离不开中国市场,现在是时候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也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