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玉历宝钞》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人死之后,为何不能立即入土为安?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便有"停棺三日"的习俗。无论贫富贵贱,亲人过世后,都要将棺木停放三日,方能出殡下葬。这个规矩传承了数千年,几乎家家遵守,却少有人知道其中的缘由。
有人说,这是为了确认死者确实已经断气,防止假死。也有人说,这是为了让远方的亲友赶来送别。这些解释看似合理,却都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远比这些说法更加深奥。
《玉历宝钞》中隐约提到:"人之将死,魂魄离体,三日之内游荡于人天之间,拜别三界护法,方得入冥府受审。"短短一句话,却透露出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这三日之内,亡者的魂魄并未真正离开,而是在完成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究竟是什么事情,需要整整三日?这三界护法又是何人?若是未能在三日内完成告别,亡灵又将面临怎样的后果?这个千古之谜,在一位高僧的讲述中,终于揭开了面纱。
![]()
宋朝仁宗年间,江南有位富商名叫沈文渊,家财万贯,在苏州城颇有名望。这一年初冬,沈文渊突发心疾,虽请了名医诊治,终究还是撒手人寰,享年五十有八。
沈家按照规矩操办丧事,请来僧人诵经超度,搭起灵棚,将沈文渊的棺木停放在正堂。管家老吴是跟了沈文渊三十多年的老人,他对少东家沈明说:"少爷,按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老爷的棺木要停三日才能出殡。这三日里,要日夜点着长明灯,香火不能断,还要有人守灵。"
沈明年方二十,虽然读过书,却不懂这些礼数,便问:"吴伯,为何一定要停三日?我听邻居王家,他们父亲去世,只停了一日就下葬了。"
老吴摇头道:"那是他们家不懂规矩。少爷,你可知道,人死之后,魂魄并不是立刻就去了阴间。这三日之内,老爷的魂魄还在人世间游荡,他要去完成一件大事。若是这三日内就下葬,恐怕老爷的魂魄就回不来了,会成为孤魂野鬼。"
"什么大事?"沈明追问。
老吴却说不清楚,只是含糊其辞:"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总归是有道理的。少爷,你就听我的,好好守这三日灵,别出岔子。"
沈明虽然疑惑,但还是听从了吴伯的话。就在当夜子时,守灵的沈明突然看见父亲的牌位前有一团白雾升腾而起,渐渐凝聚成一个人形。定睛一看,竟是父亲沈文渊的模样!
"父亲!"沈明大惊,想要上前,却被一旁的老吴拉住。
老吴低声道:"少爷,不要惊扰。老爷这是魂魄显形,他必定是有事未了,才会回来。我们只需静静看着,不要打扰。"
那魂魄似乎没有看见沈明和老吴,他站在灵堂中央,神情肃穆,口中念念有词,像是在诉说着什么。说了一会儿,他转身对着东方深深一拜,拜了三次,每一次都恭敬至极。拜完之后,魂魄又转向南方,同样是三拜;接着是西方,最后是北方,每个方向都是三拜。
拜完四方之后,沈文渊的魂魄又抬头望向天空,双手合十,口中似乎在说着什么。随后,他低头看向地面,再次三拜。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沈文渊的魂魄才逐渐消散。
沈明看得目瞪口呆,等魂魄消失后,才问老吴:"吴伯,父亲这是在做什么?为何要对着四方和天地行礼?"
老吴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摇头道:"我也不知道。不过看老爷那恭敬的样子,必定是在向什么了不得的存在告别。少爷,这三日守灵,恐怕还会有异象出现,我们要打起精神来。"
果然,第二日子夜,沈文渊的魂魄再次出现。这一次,他的身边多了一些虚影,那些虚影形态各异,有的穿着道袍,有的披着袈裟,还有的身披盔甲,手持兵刃。这些虚影围在沈文渊身边,似乎在与他说着什么。
沈文渊对这些虚影一一作揖,神情谦恭。那些虚影也纷纷回礼,有的还拍了拍沈文渊的肩膀,像是在安慰他。过了一会儿,这些虚影逐一消失,沈文渊的魂魄又向着四方和天地行礼,这才散去。
沈明越看越是糊涂,第二天一早,他就去城里的广福寺,求见住持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是当地有名的高僧,对佛法颇有见地。沈明将这两晚见到的情景详细说了一遍,请大师开示。
慧远大师听完,沉吟片刻,说道:"施主,你父亲这是在向三界护法告别。"
"三界护法?"沈明更加迷惑了。
![]()
慧远大师点点头:"人活在世间,并非孤立无援。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无数护法神灵在守护着众生。这些护法分属天界、人界、地界,统称为三界护法。人在世时,会得到这些护法的庇佑;人死之后,魂魄要离开人世,就必须向这些曾经庇佑过自己的护法神灵告别,这是规矩,也是礼数。"
沈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父亲这三日都在忙着告别?"
"不仅是告别。"慧远大师说,"这三日之内,亡者的魂魄要依次拜访三界护法,向他们汇报自己一生的功过,请他们作证。只有得到三界护法的认可,魂魄才能顺利进入地府,接受阎罗王的审判。若是未能在三日内完成告别,或是告别时出了差错,魂魄就会成为游魂,四处飘荡,无法入轮回。"
"竟有如此严重?"沈明大惊,"那我们该如何帮助父亲?"
慧远大师说:"最重要的,就是这三日内不能下葬。因为棺木在地,就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阴阳两界。亡者的魂魄可以借着棺木的位置,找到回来的路。若是棺木已经下葬入土,魂魄就失去了定位,可能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还有,这三日内要保持灵堂的香火不断,长明灯不灭。这些都是为魂魄指引方向的标记。魂魄在外面奔波了一夜,回到灵堂时,看到这些灯火和香烟,就知道这里是家,可以暂时休息。"
沈明连忙问:"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慧远大师想了想,说道:"你父亲生前可曾有什么功德?或者有什么善事做得特别多的?"
沈明回忆道:"父亲生前乐善好施,常年资助城外的养济院,还修过两座桥。对了,父亲信佛,每月初一十五都会来寺中上香,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
慧远大师微微一笑:"那就对了。你父亲生前积下的这些功德,正是他向三界护法告别时的凭证。有了这些功德,护法们才会认可他,为他在阎罗王面前美言几句。这三日里,你们可以为他多做些佛事,比如请僧人诵经,放生积德,将这些功德回向给他,帮他在三界护法面前有个好交代。"
沈明如梦初醒,赶紧回家按照大师的吩咐去办。他请来二十位僧人,日夜轮流诵经;又买了大批鱼鸟放生;还以父亲的名义,给养济院送去了一大笔银钱。
第三日子夜,沈文渊的魂魄最后一次出现。这一次,他的身边跟着更多的虚影,那些虚影个个神采奕奕,有的手持金光闪闪的卷轴,有的捧着明珠般的法器。沈文渊向这些虚影深深一拜,那些虚影纷纷点头,似乎在表示认可。
然后,沈文渊转身面对灵堂内的牌位,对着儿子和老吴的方向看了许久。沈明看见父亲眼中满是慈爱和不舍,泪水夺眶而出:"父亲,您放心去吧,儿子会好好照顾家业,延续您的善行。"
沈文渊的魂魄似乎听见了,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最后向着四方和天地各拜了三次,随后身形逐渐升腾,化作一道金光,冲天而去。
灵堂内外,突然刮起一阵清风,吹得长明灯摇曳不定。风过之后,一切归于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沈明知道,父亲的魂魄已经完成了告别,正式踏上了前往地府的路途。
三日守灵结束,沈家为沈文渊举行了隆重的出殡仪式。就在棺木抬出门的那一刻,天空突然放晴,原本阴沉的云层散开,露出一抹金色的阳光,正好照在棺木上。围观的邻居们都说,这是吉兆,说明沈老爷生前积德,死后必定能往生善处。
事后,沈明又去广福寺拜访慧远大师,将这三日所见尽数说与大师听。慧远大师听完,长叹一声:"你父亲能在三日内顺利完成告别,并且得到三界护法的认可,实属不易。看来他生前的功德确实不浅。"
沈明问:"大师,您说父亲是在向三界护法告别,那这三界护法到底都是哪些神灵?为何亡者必须向他们告别?"
慧远大师说:"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不如你随我到方丈室,我慢慢说给你听。"
方丈室内,茶香袅袅。沈明恭恭敬敬地坐在蒲团上,等待大师开示。
慧远大师呷了口茶,缓缓说道:"你可知道,人活在世间,看似只有肉身一具,实则有三魂七魄相伴。这三魂七魄,并非自己生出来的,而是天地所赐,由三界护法看管。人在世时,这些护法会根据你的善恶功过,给予相应的庇佑或惩戒。"
![]()
"人死之后,三魂七魄要归还给天地,回到三界护法手中。这个归还的过程,就是告别。不过,这个告别可不是随随便便说声再见就行的,而是有着严格的规矩和程序......"
慧远大师说到这里,突然停住了。他看着沈明,眼神变得深邃:"三界护法的来历,以及亡者为何必须在三日内完成告别,这其中涉及到幽冥界的一个大秘密。这个秘密,甚至连阎罗王本人都......"
大师的话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
沈明急切地问:"大师,到底是什么秘密?为何连阎罗王都......"
慧远大师摆摆手:"这个秘密太过重大,不可在此地随意言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这三日告别,关系到的不仅是亡者能否顺利入轮回,更关系到整个三界的平衡。若是这三日出了差错,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