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太上感应篇》《玉历宝钞》《夷坚志》《阅微草堂笔记》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说起判官,世人皆知其为阴司要职,掌管生死簿,记录人间善恶功过。可很少有人晓得,判官除了在阴间司职,偶尔也会托梦于阳世之人,传递天机、点化迷途。
《太上感应篇》有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话说的就是,人的吉凶祸福并非天定,而是由自己的行为感召而来。可世人往往身在局中不自知,等到大祸临头才追悔莫及。正因如此,冥府慈悲,偶尔会派遣判官托梦示警,给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道教典籍《玉历宝钞》中记载,判官托梦并非随意而为,必是此人阳寿未尽,尚有转机,且其人本性未泯,值得点化。梦中所言,句句都是天机,关乎此人往后的命运走向。听懂了、记住了、做到了,自然能逢凶化吉、转祸为福;若是充耳不闻、梦醒即忘,那便是自己断了生路。
那么,判官托梦时,到底会说些什么话呢?这些话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
要说清楚这个道理,还得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桩奇事说起。
浙江绍兴府有个姓沈的书生,名叫沈启文。此人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十五岁便中了秀才。按理说,以他的才学,考个举人、进士都不在话下,可偏偏屡试不中,连考了十年都是名落孙山。
沈启文起初还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可时间一长,心里难免生出怨气来。他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之所以考不上,必定是主考官有眼无珠,或是有人从中作梗。渐渐的,这怨气越积越深,他开始怨天尤人,性情也变得乖戾起来。
到了三十岁那年,沈启文彻底心灰意冷。他放弃了科举,在城中开了间私塾,靠教书糊口。可这书教得也不用心,学生问他问题,他不是敷衍了事,就是恶言相向。有一回,一个学生因为背不出书,他竟然用戒尺把孩子的手打肿了。学生家长来理论,他非但不认错,反而破口大骂,说现在的人不尊师重道。
这事儿一传开,学生纷纷退学,私塾也就黄了。沈启文没了收入,只能去给大户人家做账房先生。可他这人心术不正,见主家家大业大,就动了歪心思。他开始在账目上做手脚,贪污主家的银两。起初只是小打小闹,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前前后后贪了有五六百两银子。
主家虽然有钱,可也不是傻子。时间一长,账目对不上,查来查去就查到了沈启文头上。主家当时没有声张,暗地里找了官府的人,准备人赃并获。
就在被抓的前一天晚上,沈启文做了个梦。
梦里,他站在一座巍峨的大殿前。殿门紧闭,门口站着两个高大的衙役,手持长戟,面目威严。沈启文正不知所措,忽听殿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个穿着青袍、戴着方巾的人走了出来。
这人看上去约莫四十来岁,面容方正,眉宇间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他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册子,正是传说中的生死簿。
沈启文一见这情形,心里咯噔一下,暗道:"这莫不是阴司判官?难道我要死了不成?"
他正要开口求饶,那判官却摆了摆手,用平淡的语气说道:"沈启文,你阳寿未尽,本不该到此。只因你这些年所作所为,已然积下大恶,若不及时回头,三日之后必有牢狱之灾,十年之内必遭横死。我奉上天之命,特来托梦示警,传你三句话,务必牢记。"
沈启文听了,冷汗直冒,连忙跪倒在地,说:"请判官大人明示,学生定当铭记于心!"
判官点了点头,缓缓说道:"第一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说完这句,判官停顿了一下,看着沈启文,仿佛在等他理解。沈启文虽然听明白了字面意思,可心里还是有些不以为然。他想:"这话不就是劝人行善吗?可我这辈子也没做什么十恶不赦的大坏事啊,顶多就是贪了点小财,至于说什么横死吗?"
判官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摇了摇头,又说了第二句:"阳寿未尽当惜福,一念之差万劫深。"
这句话说完,判官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翻开手中的生死簿,指着上面的一行字给沈启文看。沈启文凑近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这三十年来的所有行为,从小时候偷看邻家女孩洗澡,到长大后因考不上功名而怨天尤人,再到教书时打骂学生、做账房时贪污银两,巨细无遗,一笔一划都清清楚楚。
沈启文看了,脸色煞白。他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这些年做的事,天上地下都记着账呢。
就在他惊恐万分的时候,判官合上了生死簿,说出了第三句话:"心念一转天地宽,回头是岸莫迟疑。"
说完这三句话,判官长叹一声,道:"这三句话,是上天给你最后的机会。你若能真正领悟,痛改前非,尚有一线生机;你若执迷不悟,继续作恶,三日之后必入囹圄,十年之内必遭天谴。去吧,好自为之。"
话音刚落,沈启文只觉得眼前一黑,猛然惊醒过来。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躺在床上,窗外天色微明,正是黎明时分。
沈启文坐起身来,额头上全是冷汗。他仔细回想梦中的情景,那三句话清清楚楚地印在脑海中,仿佛刻在石头上一般,怎么也忘不掉。
![]()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阳寿未尽当惜福,一念之差万劫深。" "心念一转天地宽,回头是岸莫迟疑。"
他念叨着这三句话,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他觉得这不过是个梦,不必当真;可另一方面,那梦境又是如此真实,判官的面容、生死簿上的记载,都历历在目,让他不得不信。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沈启文打开门一看,是私塾时教过的一个学生的父亲,姓王的老先生。
王老先生一见沈启文,也顾不得客套,急匆匆地说:"沈先生,我有紧要的事要跟你说。昨天我在县衙办事,无意中听到你东家已经报了官,说你贪污账目,官府打算今天就来抓你。我念在师生一场的份上,特来报个信,你赶紧收拾收拾,能走就走吧!"
沈启文听了,脑子里嗡的一声。他想起判官说的"三日之后必有牢狱之灾",这才过了一夜,就已经应验了一半。他站在原地,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王老先生见他这副样子,以为他是吓傻了,叹了口气说:"沈先生,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你自己多保重吧。"说完,匆匆离去。
沈启文关上门,一屁股坐在地上。他脑子里乱成一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逃?能逃到哪里去?大明朝天下之大,哪里不是皇帝的地盘?不逃?那就要坐牢,说不定还要杀头。
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想起了判官说的第三句话:"心念一转天地宽,回头是岸莫迟疑。"
他愣了一会儿,突然明白过来。判官既然说他"阳寿未尽",又说"回头是岸",那就说明他还有救。关键不在于逃不逃,而在于他愿不愿意真心悔改。
想到这里,沈启文咬了咬牙,做了一个决定。他没有逃走,而是收拾了一下,主动去了县衙,向官府自首。
县衙的官老爷一见沈启文主动送上门来,倒是有些意外。按说,这种事情都是抓都抓不住,哪有主动来认罪的?沈启文跪在堂上,老老实实地交代了自己贪污的经过,并表示愿意倾家荡产,把银子全部归还东家。
县官问他:"你为何不逃?明知道我们要抓你,你还敢来自首?"
沈启文就把昨晚梦见判官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还把那三句话重复了一遍。他说:"大人,小人知罪了。我这些年做了太多错事,本该受到惩罚。可判官大人慈悲,给了我一个改过的机会。我若是再逃避,那就真的无药可救了。"
县官听了,沉默了片刻,说:"你既然知错能改,倒也难得。不过,你贪污是事实,该罚还是要罚。"最后,念在沈启文主动自首、态度诚恳的份上,县官从轻发落,判他归还全部赃款,再杖责三十,以示惩戒。
沈启文咬着牙挨了三十大板,虽然皮肉之苦不轻,可心里反而轻松了。他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还给了东家。东家见他如此诚恳,也不再追究,还说:"你既然能痛改前非,我也不为难你了。不过你这人品有问题,我是不敢再用了。你自己好好想想,以后该怎么做人吧。"
沈启文离开东家,身无分文,却觉得从未有过的轻松。他回到家中,关起门来,把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仔细回想了一遍。他这才发现,自己这三十年,真的做错了太多事。
从考不上功名开始怨天尤人,到教书时打骂学生,再到做账房时贪污银两,每一件事都是错的。而这些错误,都源于一个根源——他的心术不正。
他以为自己才华横溢,理应高中;可从来没想过,考试考的不只是才学,还有德行。他以为教书是委屈了自己,所以对学生没有耐心;可从来没想过,既然做了老师,就该对学生负责。他以为东家家大业大,贪点小钱不算什么;可从来没想过,贪污就是偷盗,是违法犯罪。
想到这里,沈启文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了判官那三句话的真正含义。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句话是在告诉他,他这些年做的恶事,早晚要受到报应。他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小事,可积少成多,最终会酿成大祸。
"阳寿未尽当惜福,一念之差万劫深。"这句话是在警告他,他本来还有福报,可一旦走错了路,就会一步错、步步错,最终万劫不复。
"心念一转天地宽,回头是岸莫迟疑。"这句话则是在给他指明方向——只要他愿意改变,永远都不算晚。
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沈启文决心重新做人。他虽然身无分文,可还有一身的学问。他重新在城中开了间私塾,这一次,他认认真真地教书,对每个学生都充满耐心。他还立下规矩,贫寒学生可以免费来听课,绝不收他们一文钱。
起初,因为他之前的名声不好,来学的人不多。可时间一长,学生们发现沈先生真的变了,不仅教学认真,而且为人和善,口碑渐渐好了起来。学生越来越多,私塾也越办越大。
三年之后,沈启文的私塾已经成了绍兴府最有名的学堂。他教出来的学生,有好几个都考上了举人。而他自己,也在这三年里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可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就在沈启文重新做人的第五个年头,他又做了一个梦。
梦里,还是那座巍峨的大殿,还是那个穿青袍的判官。不过这一次,判官脸上带着笑容,不像上次那么严肃了。
判官对他说:"沈启文,你这五年做得不错。你不仅改过自新,还积德行善,教了不少好学生。你这一转念,不仅救了自己,还造福了他人。"
沈启文连忙行礼,说:"多谢判官大人当年点化之恩,若非大人托梦相告,学生早已身陷囹圄,万劫不复了。"
判官摆了摆手,说:"我当年托梦,只是传达天意。能不能改,还是要看你自己。你做得好,那是你自己的造化。"
说到这里,判官顿了顿,又说道:"不过,你可知道,当年我为何要特意托梦给你?你可知道,那三句话背后,还有更深的含义吗?"
![]()
沈启文听了,心头一动。他虽然这五年来一直在践行那三句话,可总觉得还有些东西没有完全领悟。他恭敬地说:"请判官大人明示。"
判官微微一笑,说:"你想知道答案,那就要看你的造化了。这三句话,说浅了是劝人向善,说深了却是..."
说到这里,判官突然停住了,不再往下说。沈启文正要追问,判官却摇头道:"天机不可泄露太多。剩下的,你自己去悟吧。"
话音刚落,沈启文又是一惊而醒。
他坐起身来,反复琢磨判官最后那句话——"这三句话,说浅了是劝人向善,说深了却是..."
说深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